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滩涂土壤地力较低,存在盐分较高、土壤理化性状差等特点,小麦产量较面上低,为此,特进行了有机肥料和以畜禽粪便为主的土壤改良剂对小麦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用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幅为11.3%~15.6%,且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土壤改良剂。不同处理中,常规施肥+猪粪2t/667m2和常规施肥+鸡粪1t/667m2两处理的小麦生长情况较好,产量较高,表明滩涂土壤施入猪粪或鸡粪,可提供小麦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增加分蘖数和穗粒数,从而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滩涂垦区土壤地力较低,在相同氮肥用量水平下,滩涂垦区水稻产量低于一般生产水平。为探索滩涂垦区水稻氮肥最佳用量,特进行了氮肥用量梯度试验。结果表明,随氮肥每667m2施用量从12kg增加到20kg,水稻产量呈增加趋势,每667m2产量358.8kg增加至482.3kg,但在高氮水平下氮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趋缓,该垦区以施纯氮18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熟化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以黄土母质生土为材料,通过盆钵试验,研究了玉米秸、风化煤、尿素3种土壤熟化措施对生土熟化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熟化的过程中,玉米秸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在3个因子中最大,尿素次之,风化煤最小;玉米秸与风化煤配合,互作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实现生土快速改良。[方法]通过定点田间试验,探索了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绿肥处理、绿肥结合化肥处理、绿肥结合有机肥处理3年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15.13%分别提高到17.29%、16.29%和19.16%,土壤有机质含量从6.28%分别提高到7.05%、7.28%和7.48%,土壤呼吸强度从10.43 mg/(kg·d)分别提高到16.35、17.02和21.42mg/(kg·d)。[结论]从长效机制来看,对于黄土状母质发育的待复垦生土,采取绿肥结合有机肥处理措施的土壤培肥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围垦滩涂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滩涂新围垦农地土壤的特点,提出了物理、化学、农艺、生物等滩涂新围垦农地土壤改良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葡萄苗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从砂砾土壤、砂土、黏性土壤、壤土、盐碱土、砂壤土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熟化程度土壤对葡萄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葡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龙坡耕地烤烟农艺性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不同农艺措施对烟叶的叶面积影响不大,顺坡种植与横坡种植相比较,烤烟各方面农艺指标都比横坡种植的差,但是后期烟叶落黄较好。秸秆处理的烤烟,移栽30 d表现出缺氮现象,烤烟移栽90 d,秸秆处理烟叶的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施用秸秆处理的,不同部位烟叶的叶绿素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1、P2、P3、P4、P5)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红树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红海榄幼苗树高、叶片数分别增加18.75%~48.82%、5.0%~55.0%,地径显著增加43.16%~71.43%;根系、茎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6.41%~87.26%、14.91%~72.75%;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64.36%~156.93%,根冠比显著降低15.62%~26.98%。施用PAM对土壤有机质、磷和钾的全量及速效养分影响较大,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分别显著增加623.47%~794.78%、114.49%~142.03%和145.90%~167.24%;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46....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绿肥轮作还田模式对沿海滩涂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黑麦草-田菁(LS)、蚕豆-田菁(VS)2种轮作模式下绿肥还田生物量、养分(碳、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土壤pH、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水溶性盐总量的变化,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S轮作模式下的还田生物量整体高于VS轮作模式。LS轮作模式下5季绿肥的碳、氮、磷、钾养分累积总量较VS轮作模式下分别增加27.80%、9.80%、33.60%和27.10%。2种轮作模式下,1~5季绿肥翻压还田后,土壤pH值为8.02~8.26,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较种植前增加17.70%~99.60%、6.90%~100.00%、53.60%~158.00%和1.39%~71.26%,且整体以LS轮作模式下较高。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在第1~3季逐渐降至1.00 g/kg以下,第4~5季又呈缓慢上升趋势。综上,不同绿肥轮作模式下绿肥还田可明显改善滩涂土壤养分和盐分状况,且LS轮作模式优于VS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宁南山区的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设置G1(翻耕不覆膜)、G2(翻耕覆膜+保水剂)、G3(翻耕覆膜)、G4(深松不覆膜)、G5(深松覆膜+保水剂)、G6(深松覆膜)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的影响。[结果]不同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与翻耕相比,深松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深松覆膜+保水剂处理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与土壤各养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覆膜+保水剂可作为理想的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工程措施对新围砂涂快速脱盐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泥浆泵开挖排成河,抬高涂面等工程措施的脱盐效果.结果缩短了地下水侧渗距离,加快了侧渗淋洗速度.同时改善了表层土壤质地状况,促进雨水的入渗,抑制表面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了返盐现象,从而达到快速降盐的目的.在新围砂涂区,特别是高程较低而地下水埋深较高的涂区,利用工程措施是一项快速有效的降盐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海涂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6~2.21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荒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农业垦殖降低了海涂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细粉砂粒和粗粉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细砂粒和中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径0.05 mm是影响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的临界粒径。荒地土壤电导率和可溶盐阳离子含量均高于水稻田土壤,水稻种植有利于降低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发育和演变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藨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藨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藨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藨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藨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 cm较浅耕(8~10 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藨草发生量64.4%.  相似文献   

14.
浦东新区滩涂新垦区机插秧稻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滩滩涂新垦区机插秧稻田的主要有害生物进行了定点监测和普查.结果表明:东滩滩涂水稻田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等14种病虫种类,以及海三棱蔗草、水苋菜、稗草等15种杂草.优势病虫草种类主要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海三棱藤草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各种因素及连作、轮作、化肥、农药及其他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农艺措施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3个盐分梯度的盐碱土上进行甘薯栽培试验,研究甘薯在不同盐分土壤下生长性状的差异以及甘薯种植对土壤盐分、养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但在2.0~3.1 g·kg-1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性状与1.0~2.0 g·kg-1盐分下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3.1~4.8 g·kg-1土壤盐分下甘薯各项生长指标显著下降,说明甘薯已受到严重的盐胁迫。随着甘薯生长进程,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2.0、2.0~3.1 g·kg-1盐分的土壤的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甘薯收获后,其土壤呼吸强度依然高于甘薯种植前。在甘薯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土壤全钾含量先降后升。土壤盐分越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越低,随着甘薯生长进程,1.0~2.0、2.0~3.1 g·kg-1土壤盐分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可降低土壤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尤以对盐分含量为1.0~2.0、2.0~3.1 g·kg-1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山西省朔州市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采取典型小区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21、22 a的4种混交林复垦模式(刺槐+油松、刺槐+榆树+臭椿、刺槐+柠条+沙棘、沙棘+榆树)、2种纯林复垦模式(刺槐纯林、沙棘纯林)以及复垦耕地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率(WSAR)、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破坏率(PAD),并通过和原地貌及未复垦地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来研究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多年复垦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在团聚体DR0.25(0.25 mm团聚体质量)、WSAR、MWD和GMD值上呈现出4种混交林复垦模式2种纯林复垦模式未复垦林地,以及林地内排耕地的总体趋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PAD值呈现出相反的排序。上述复垦模式中,刺槐+油松复垦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最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中,DR0.25、WSAR、MWD与GMD之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AD呈极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及土壤重构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本文通过定点试验,以常规耕作(CK)为对照,分别设置免耕(T1)、压实+翻耕25cm(T2)、翻耕25cm(T3)三种耕作措施,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紧实度。结果表明:(1)翻耕能显著提高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翻耕处理有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大小;(3)翻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表明翻耕能有效改善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结构,使得深层土壤结构变疏松,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除草剂草甘膦和杀虫剂毒死蜱对三沙湾滩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1年3月采集福建省霞浦县东吾洋沿岸滩涂土壤,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在室内进行农药添加试验,两种农药分别设置3个浓度,即草甘膦5、25、125 mg·kg-1,毒死蜱6、30、150 mg·kg-1,染毒时间分别取3 d和10 d,以未添加农药的滩涂土壤为对照。使用Illumina MiSeq PE300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各处理及对照滩涂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甘膦和毒死蜱显著降低了三沙湾滩涂土壤细菌α多样性(P<0.05)。门水平上,滩涂土壤中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ε-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其丰度占比分别为32.69%、20.38%、12.46%和9.14%,农药处理后其优势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  相似文献   

20.
湿地围垦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揭示土壤养分转化的重要手段。探究围垦对土壤磷素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湿地养分转化效率及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集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光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杨树Populus和稻田)和崇明东滩湿地(光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和麦田)等不同覆被或土地利用方式的8种土壤,以碱性磷酸酶(ALP)为例,研究湿地围垦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ALP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结合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洪泽湖湿地,无论是光滩自然演变为芦苇湿地,还是围垦芦苇湿地为杨树人工林或稻田,ALP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均增大,Vmax增加13.0%~313.4%,Km增加21.0%~50.8%。但酶的催化效率(Vmax/Km)在自然演替过程中下降25.0%,人为围垦利用后增大2.3倍。对崇明东滩湿地而言,光滩演变为芦苇湿地后,Vmax和Km分别增大7.0和6.2倍,Vmax/Km增大11.1%;芦苇湿地转变为麦田后,Vmax、Km和Vmax/Km分别减少54.8%、47.0%和13.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Vmax/Km与全氮(洪泽湖)和有机碳(崇明东滩)为正相关关系。  结论  光滩自然演变为芦苇湿地过程中,尽管ALP的总量增加,但酶与底物亲和力下降。围垦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管理方式可能对ALP的Vmax/Km产生显著影响。无论自然覆被还是围垦后的土地利用类型,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有利于ALP催化效率的提升。图1表3参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