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波  王熹 《中国水稻科学》2000,14(2):122-124
对籼粳亚种间杂交稻Ⅱ优2070、Ⅱ优419及其恢复系2070、中419始穗后伤流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料高的要系活力,突出表现在始穗期至乳熟期,其后伤流液量明显下降且幅度较大,这种变化趋势与地上部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绿叶面积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两个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根系生理活性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沈波  王熹 《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46-150
以亚种间杂交组合Ⅱ优2070及恢复系2070、Ⅱ优419及恢复系中419为材料,分析测定了在不同生育期水稻的根系生长、伤流液量及根源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组合具有根系生长优势和较强的伤流强度,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及细胞分裂素总量高于恢复系,杂交组合根系活力强,与玉米素及细胞分裂素总量下降缓慢有关。  相似文献   

3.
亚种间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62ⅡYou162,anewheavy-panicleandsuper-high-yieldingintersubspecifichybridricecombination汪旭东周开达(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611...  相似文献   

4.
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 ,从1984年开始从四川农大水稻所引进D型胞质D汕A和D297A不育系 ,先后选育出D优63、D297优67、D297优63三个新组合 ,选育奇宝A和D宝A两个新不育系 ,并积累了超高产育种制种经验与选育亚种间杂交稻的育种材料 ,为选育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 ,借鉴四川农大水稻所周开达教授、黎汉云研究员等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的经验和技术路线 ,在他们指导和支持下 ,我们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协作攻关 ,背靠四川农大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相似文献   

5.
协优9308的分蘖成穗与灌浆结实特性及其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配了诸如协优9308、两优培九等超级杂交稻 ,显示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优势 ,单季产量高达10~12t/hm2。在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试验示范”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协优9308(跨越计划中供试超级杂交稻组合)为靶标组合 ,研究“超级杂交稻的生理模型”。本文阐述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少蘖成穗率高与营养生长期“茎蘖顶端优势”关系 ,穗大结实率高与灌浆成熟期“粒间顶端优势”的关系 ,以及提高成穗率与结实率的主要措施。一、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的茎蘖顶端优势与分蘖成穗1.秧田…  相似文献   

6.
亚种间杂交稻大穗形成机理研究:颖花的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赣化7号与品种间杂交稻汕交优63的枝梗和颖花扮化及发育特性,分析了颖花的分析,发育及一、二次枝梗对大穗形成的作用,提出了增加颖花数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Ⅱ优20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Ⅱ-32A与广亲和恢复系T2070配组而成的迟熟中轴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适应范围广,产量高、抗性好,后期青秆黄熟,米质优。为进一步扩大示范,1996年临安市种子公司首次制种5.33hm2,平均单产3337.5kg/hm2,其中叶林元户0.207hm2,单产达3855kg/hm2,两项指标均创本市制种单产最高纪录。(-)江化2070制种的稳粒结构指标据调查,正优2O70制种单产2250~4500kg/hm’的穗粒结构如表1。单产375Okg/hm’,要求有效穗225~24O/m’,每稳134粒,结实率65%。(二)主要技术措施1.定准播种期和播…  相似文献   

8.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抑制型高产栽培法的初步研究Retardingcultureoftwo-linesystemintersubspecifichybridrice马国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410125)两系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营养生长旺盛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水稻分蘖功能叶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成穗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种间杂交稻协优9308为材料,采用挂牌标记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最上一片完全展开叶激素水平随水稻发育进程的动态变化以及激素水平与分蘖成穗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蘖功能叶中IAA、GA1、ABA含量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分蘖成穗率与功能叶中IA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功能叶中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功能叶中(IAA GA1)/ABA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籽粒充实指标,遗传,生态,生理生化,形态解剖和源库特征等方面总结了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研究进展,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原因和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选育途径进行了探讨。“流”不畅是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饱攻饱”与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广亲和恢复系和光温敏核不育系配组是解决两系亚种间籼粳杂种一代籽粒充实不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Physiology of root system, especially root system activity,is a very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trait of rice, which directly affects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erial parts and yield.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IIyou 2070and Ilyou 419, as well as their restorer lines 2070 and Zhong419, were used to study physiological traits of rice root system. Three year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in 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had root systems of physiological superiority. Results were briefly showed as the follows:  相似文献   

12.
用19个籼粳分化特异性随机引物分析了滇型杂交稻10个不育系和38个忧愁系的分化特点。结果表明:从所分析的34个籼粳位点看,滇型不育系和恢复系以粳稻亲缘为主,但都含有籼稻亲缘,其中不育系所含籼稻成分在4%-24%,恢复系籼稻成分在4%-36%;按UPGMA法聚类,供试不育系和恢复系全部归于粳稻类。  相似文献   

13.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滇型杂交粳稻主要亲本的SSR 指纹图谱及其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筛选的13对SSR引物,构建了41个水稻品种(包括35份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保持系材料、2个杂交种以及4个籼稻品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41个水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4之间;在相似系数0.52处,可以将粳稻与籼稻区分开;在相似系数0.66处,可将杂交粳稻与其它粳稻品系区分开;在相似系数0.71处,又可将大部分恢复系与保持系区分开.生产中应用的一些强优势滇型杂交粳稻的亲本分别聚于不同的类群,表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为11.3 t/hm~2(11.1、11.4 t/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6.6%和13.0%;产量构成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13.4 t/hm2、21.6 t/hm~2、6.9 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穗部特征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单穗质量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略低于杂交籼稻,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而常规粳稻75%的籽粒集中于中下部,杂交籼稻籽粒分布相对匀称;甬优籼粳杂交稻上3叶的叶宽和卷曲率高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处于对照之间(以杂交籼稻最大),披垂度最低,上部1、3叶差异显著;株高、穗高、秆长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以杂交籼稻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成熟期单茎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以甬优籼粳杂交稻最高。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特征为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为籽粒集中于中上部,上3叶大小适宜,叶片内卷且直立,株高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适中,成熟期茎秆充实度好。  相似文献   

16.
以父本相同的3个两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供试材料,研究其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1)各组合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高于父本,后期差异不大;(2)孕穗期至齐穗期各组合群体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高于或接近于父本,但齐穗后则有高有低;(3)各组合齐穗期糖花比与茎鞘物质输出率的乘积低于其父本;(4)父本的穗颈节间输导组织性状优于杂交组合,但各组合穗颈节间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父本;(5)各组合结实率均低于父本,产量仅有陆18S/1125明显高于父本,其余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想株型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本研究拟对不同年代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恢复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特征,为提高光能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杂交稻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明恢63、明恢82、蜀恢527、广恢998、广恢122、广恢128、广恢308和桂99等8个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型水稻对无芒稗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以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混栽其中的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var.mitis (Pursh) Peterm.]的生长状况。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品种Ⅱ优2070显著降低移栽稻田无芒稗株高、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分蘖数、穗长和穗粒数。水稻对无芒稗的竞争力,以高秆大冠层株型最强,中秆中冠层株型次之,矮秆小冠层株型最弱。在无芒稗50株/m2干扰下,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各产量因子下降不明显,而矮秆小冠层株型粳糯稻各产量因子显著下降,平均减产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