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株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病的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了一株致病菌。对该菌进行了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确认该菌为副溶血弧菌;该菌在第6 h就进入对数早期,对数期一直持续到22 h;用该菌腹腔注射小白鼠,对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7.6×106cfu/g。  相似文献   

2.
一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到2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筛选出其中具有强裂解性的1株.该噬菌体的噬菌斑中心清亮,边缘有晕环.12 h观察,噬菌斑直径约3 mm,效价为1011pfu/ml.该噬菌体的核酸为线型双链DNA,大小约4 kb.电镜观察显示,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直径约110 nm,有尾,尾长约270 nm,底部有3个刺突.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五次报告的分类标准,该噬菌体具肌尾噬菌体科的特征,与其他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比较显示,该噬菌体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相似文献   

3.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出1株编号为2013082515(简称菌株15)的菌株,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指示菌,分析了菌株15对指示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同时,分析了菌株15对其他7株弧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菌株15对3株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对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及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104、2.50×105、2.50×105 CFU/ml;对其他弧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采用注射及浸泡感染方法分析了菌株15对对虾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显示,在高浓度时,菌株15对对虾具有潜在毒性.分别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分类鉴定,表明菌株15为一株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  相似文献   

4.
1株鲢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养殖的患病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组织分离出1株病原菌CQWL00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试验,证明该菌为鲢的病原菌。用API系统结合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的同源性,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最后鉴定株菌CQWL002为河流弧菌。  相似文献   

5.
一株文蛤弧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文蛤中筛选到1株菌株MP-1,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鉴定。从形态、生理生化、系统发育学、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等方面分析,菌株MP-1可以鉴定为弧菌属(Vibrio)溶藻弧菌,暂命名为Vibrio Alginolyticus.MP。  相似文献   

6.
一株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福建省晋江某养殖场养殖的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发病,病鱼体重3~10 g,症状为鱼体色变深,拒食,离群缓慢游动,背鳍下方局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肝脏点状发红。2011年7月从濒死病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201107-I与201107-II,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 基因鉴定,这两株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毒性实验发现这两株菌都能引起斜带石斑鱼表皮溃烂症,其中201107-II毒性较强,被用于后续感染实验。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与创伤浸浴3种方式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得到3种方式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3×104、2.9×105和5.4×106 cfu/g鱼体重。从人工感染的石斑鱼肾脏中再次分离到该菌,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 S rRNA 基因鉴定,为同株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红霉素、大观霉素、氯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3种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对石斑鱼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6年7月,山东省长岛县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暴发严重皮肤溃疡症。作者对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gyrB和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在病灶溃疡处分离到一株绝对优势菌BZ01,该菌株在TSB固体培养基上呈半透明菌落,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呈绿色。透射电镜观察为短棒状,具有单根极生鞭毛。人工回接感染证明,该菌株对许氏平鲉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皮肤溃疡等症状,且与自然感染症状一致,其LD50为2.07×106 CFU/ml。通过gyrB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BZ01与弧菌属同源性最高,并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聚为一枝,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表型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轮虫弧菌(V. rotiferian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香豆素类、肽酰转移酶类高度敏感,而对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中度敏感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山东省长岛县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暴发严重皮肤溃疡症。作者对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gyrB和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在病灶溃疡处分离到一株绝对优势菌BZ01,该菌株在TSB固体培养基上呈半透明菌落,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呈绿色。透射电镜观察为短棒状,具有单根极生鞭毛。人工回接感染证明,该菌株对许氏平鲉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皮肤溃疡等症状,且与自然感染症状一致,其LD50为2.07×10~6 CFU/ml。通过gyrB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BZ01与弧菌属同源性最高,并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聚为一枝,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表型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轮虫弧菌(V.rotiferian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香豆素类、肽酰转移酶类高度敏感,而对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中度敏感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一株引起坛紫菜绿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晓娟  茅云翔  李杰  李贵阳  李晨  刘莉  莫照兰 《水产学报》2015,39(11):1721-1729
为了明确引起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对2012年发生在福建省莆田养殖海区坛紫菜叶状体绿斑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利用2216E海水培养基平板,从患病藻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X5;在实验室条件下将X5进行回接感染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坛紫菜叶状体发生组织病理变化,出现绿斑病症状:感染初期出现黄绿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出现空洞,最后导致紫菜叶片流失;用浓度为104~108 cfu/mL的X5感染坛紫菜时,在7 d内引起紫菜出现10%~100%病斑面积,这些结果表明X5为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利用生理生化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X5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6 μm×0.4 μm~1.0 μm×0.4 μm,无鞭毛,在温度4~42℃、盐度50~150、pH6~10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6℃,最适生长盐度为50,最适pH为7,对甲硝唑、林可霉素和青霉素耐药,对25种抗生素敏感,Biolog和API ID-32E细菌鉴定系统的结果显示X5为弧菌属细菌(Vibriosp.);基于多基因序列(16S rRNA,rpoA,recA,pyrH)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X5与V.casei、V.litoralis、V.rumoiensis聚为一支,进化距离为0.095~0.108,这些结果说明X5为弧菌属的一个新种或是V.casei、V.litoralis、V.rumoiensis之一的一个新亚种。本研究报道了弧菌X5能够引起坛紫菜绿斑病,为紫菜流行病学及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子及VITEK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维群弧菌是弧菌属的核心菌群,包括溶藻弧菌在内的6个种在表型和遗传型上均十分相似,要准确鉴定各种有一定难度。看家基因的研究及生化鉴定系统的出现为弧菌鉴定提供了多种方法,本文比较了16S rRNA基因、toxR基因和pyrH基因以及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对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辨力。哈维群弧菌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的,且拷贝间序列差异大于种间差异,不适用于种的鉴定。单拷贝基因toxR和pyrH序列种内差异均小于种间差异。基于toxR基因相似性比较可清楚地将18个疑似溶藻弧菌分离株和5个参比株归并到4个种;toxR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也显示,哈维群弧菌各种独立地聚类分支,且溶藻弧菌种内存在两个明显的聚类分支,说明两个分支的溶藻弧菌具有独立的进化方向。pyrH基因的相似性比较和发育学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pyrH基因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因而分辨力稍低于toxR基因。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在鉴定溶藻弧菌时也有一定的错误率,且鉴定谱较窄。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toxR基因比对作为溶藻弧菌快速鉴定的主要手段,可再选用pyrH基因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1985年6~9月间,山西省虹鳟鱼实验场鱼种爆发了一起细菌性疾病,从病鱼的肝、脾、肾中分离到细菌,用此菌人工感染虹鳟能得到与天然发病病鱼相似的症状,并从被感染鱼的体内重新分离到这种菌,证实为该病病原菌。经鉴定为鳗弧菌生物变种Ⅲ(V.anguillarum biovarⅢ,biovar nov)隶属于弧菌Ⅰ组中的淡水亚组弧菌。  相似文献   

12.
1991~1992年间,从唐山沿海四县7个对虾养殖场采集弧菌综合症病虾81尾,并将虾体主要患病部位进行弧菌分高培养,虾体弧菌检出率为95.1%(71/81),主要患病部位弧菌阳性分离率为86.8%(146/168),对其中64株弧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为麦氏弧菌8株(12.5%),哈佛弧菌6株(9.4%),弯曲弧菌7株(10.9%),溶藻弧菌21株(32.8%),河弧菌10株(15.6%),副溶血弧菌1株(1.6%),霍利斯弧菌11株(17.2%)。  相似文献   

13.
一例引起南日鲍死亡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一例南日鲍(Haliotis discus nanri)病鲍的症状,从病症明显的濒临死亡的南日鲍病鲍足部病灶区、消化腺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并对该优势菌进行了浸浴感染和注射感染的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南日鲍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持续一段时间后足部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溃烂孔;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势菌为致病菌,经生化指标的测定,确定该致病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该菌对氟甲喹和氟苯尼考等21种抗菌药物敏感。本研究结果为南日鲍病害防治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某虾苗场患病虾苗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D-1),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虾苗发光病的致病菌.经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该菌与哈维氏弧菌相似度最高(0.718),可利用的唯一碳源有乙酸、D-葡萄糖酸、麦芽糖、吐温、糊精等40种;采用通用引物扩增出该菌的16S rR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RNA序列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最高(99.84%),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其聚成一簇.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在60种抗生素中菌株D-1仅对菌必治、复方新诺明、先锋必、亚胺培南、舒普深等1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米诺环素、米罗沙星等35种药物有抗性.防治实例表明,0.2mg/L的舒普深能治愈发光率在10%以内的患病虾苗,治疗成活率为80%~ 90%.  相似文献   

15.
两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裂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副溶血弧菌的生物防治方法,自水产品市场污水排放处及青岛岸边海水中分离出两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p2、VPp3.借助噬菌斑形态、电镜、酶切等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测定了其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并研究其裂解性能.分类鉴定结果表明,VPp2、VPp3分别属于2株不同的噬菌体.其核酸均是线型双链DNA,均具有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及较长的尾部,且均属肌尾科噬菌体.VPp2头部直径约64 nm,尾长约114 nm.VPp3头部直径约89 nm,尾长约106 nm.裂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VPp2、VPp3在双层平板上均能形成清晰透亮的噬菌斑.其裂解谱相同.最佳感染复数均较小,潜伏期均较短,VPp2的裂解量只有11.1,而VPp3的裂解量可达45.3,是符合条件的潜伏期短裂解量大的噬菌体,可进一步应用于噬菌体治疗及检测等.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在2216E培养基上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而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或蓝绿色菌落。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需钠弧菌等的生理生化特性最相似;16S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弧菌属中几株病原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8.9%以上。在分子进化树中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进化地位最接近。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该细菌分离物为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17.
张世勤 《海洋渔业》1984,6(1):30-30
烟台海洋渔业公司为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促进生产发展,于去年成立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制定了《科技成果鉴定条例》。今年,鉴定委员会聘请有关单位行家和组织本公司科技人员对公司近年来的12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并丰富溶藻弧菌噬菌体资源,实验以溶藻弧菌VAHN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海南虾塘水样及福建海产品样本中分离溶藻弧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限制性内切酶及构建发育树等方法对所获溶藻弧菌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分析其生理生化性能。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2株溶藻弧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其噬菌斑均清晰透亮,直径约1.5~2.0 mm。2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于透射电镜下可见其头部均呈正二十面体结构,2株噬菌体均属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VAP9与VAP21对理化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VAP9最适pH为6~8,VAP21最适pH为7~11;2株噬菌体可耐受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且对氯仿与乙醚不敏感,同时对紫外线具有一定耐受性。2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1,对供试溶藻弧菌的裂解率达95.2%,可裂解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但无法裂解除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外的弧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其他种属的供试细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可高效抑制溶藻弧菌VAHN1的生长,且2株噬菌体的混合制剂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单株噬菌体。将噬菌体VAP9及VAP21保守蛋白序列于N...  相似文献   

19.
蔡俊鹏  刘江涛  王志 《水产科学》2006,25(7):334-337
从汕尾一鲍鱼场的变白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对其中的21号菌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条带分析表明该菌为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揭示该菌对诺氟沙星、阿米卡星、四环素、新生霉素、新霉素有抗药性,但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氯霉素、多粘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20.
以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Ⅱ)为指示菌,从大连沿海水域中分离到了一株海洋噬菌体-VP10.电镜分析表明,VP10具有典型的廿面体头部及带尾鞘的尾部,为蝌蚪形噬菌体.此外,还进行VP10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紫外照射稳定性等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