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博 《水土保持研究》1998,5(3):40-42,55
随着小流域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推进.小流域经济推向了市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关注的中心由解决温饱到致富达小康。以乌盟永定河流域重点治理两期成效及治理特点为例,结合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探讨治理开发小流域,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以阐明发展小流域经济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治理风沙建生态 ,青山绿水惠京津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水定需开展生态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 ,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 2 0 0  相似文献   

3.
川掌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年的综合治理,川掌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均产粮500多kg,比治理前增加102%,人均收入由65j增加到1000元,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突出的经验是:以开发促治理,把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变为效益型开发性治理,以效益增强治理后劲。前5年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顺序,首先控制泥沙下泄,增加基本农田,使群众尽快受益。后5年自上而下地治理梁峁-坡-沟,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果林,使群众从始到终年年受益,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河南省嵩县黄寨川小流域群众在上级党政领导下,以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示范治理为契机,始终把小流域治理开发作为振兴流域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坡耕地改造和营造经济林为突破口,以蓄水保土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使农、林、牧各业得到综合发展,流域群众摆脱了贫困并迈向小康,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治理目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介绍了该小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合水县水保局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寻找水土保持促进"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开创了水土保持工作"以治理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治理"服务"三农"的新局面。合水县采用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的  相似文献   

6.
曲靖市于2001年在实施“长治”第六期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宣威、马龙、沾益、会泽4县(市),以群众投工投劳承诺为立项条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群众投工投劳承诺制,避免了过去县级水保业务部门规划、乡(镇)、村行政组织实施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小流域治理的积极性,做到了有限的资金合理使用,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7.
永定河上游乌盟重点治理区第一、二期工程从1983年开始启动,共完成6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702.33km2。治理区群众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均产粮由1982年的不足300kg增加到500多kg,纯收入由治理前的一二百元提高到上千元,农业总产值比治理前翻了近两番,使大部分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在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始终把完善政策和创新治理组织形式及运作管理机制作为推进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认真总结群众的创造和经验,积极支持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探索治山治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政策、机制、投入、技术等各方面大力推进小流域治理,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和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龙滩水电站贵州库区移民安置工程水土保持治理为例,总结治理措施布局特点,提出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以改善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和提高移民群众受惠度为着力点的"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的布局思路,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丰县莱太小流域危家治理点按规划经 1年多的综合治理后 ,将水平梯田及果树坑的使用权拍卖给当地群众 ,由群众种植经果林 ,发展经济 ,并将拍卖所得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和补给农户用于荒山治理 ,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荒山的积极性 ,激活了农村经济 ,已初步显示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带的水保开发治理 ,增强了人们的水保经济意识 ,逐步走上了全社会兴办水土保持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元江县被列为云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后,经过5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治理区内农林业用地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介绍了重点治理的特点与具体做法、经验。  相似文献   

12.
刘窑头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窑头流域为荒漠草原区的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即以治理土沙荒化 ,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 ,以浅层水开发引导农民致富为突破口 ,以造林、封山育林 (草 )、人工种草为手段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 ,发展区域经济 ,使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两工” ,无疑给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带来冲击。研究调整水土保持相关政策势在必行。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 ,正确引导群众投入、治理的积极性 ,处理好减负与发展的关系 ,制定有效政策 ,启动荒山拍卖后的流通市场 ,放开劳动市场。依靠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多元化投入、股份制治理等多样化的水土保持投入新机制 ,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加快治理速度 ,改善生态环境 ,达到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0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把梯田、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坝系和"四荒"造林种草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 km2,治理程度达72%,林草覆盖度达到43%。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茹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群众生活尚处在低层次的温饱线上,因此水土流失治理是该流域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发现沙棘是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先锋树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在茹河流域发展了大片沙棘林,既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介绍了沙棘种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困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分别阐述了政府主管部门、私营企业、沙区群众、专业人才以及社会舆论对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的作用。针对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现状,提出了优化沙地治理政策、引入社会资本、转型沙区产业结构、引进科技人才等多条建议,以供利益相关者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来,河南省渑池县石门沟小流域以水土流失持续治理为主导,以振兴小流域经济为目标,通过传统果品种植加工、石坎梯田修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逐步走上了"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特色产业为支柱、乡村旅游业为导向"的小康之路,获得了小流域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同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良好成效,以丰硕的治理成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豫西土石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典范,其经验值得类似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历史悠久,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措施及管理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先后对上万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达38万km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包括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小流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体制亟待完善等.在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思路框架中,要在继承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内涵,使其产生新的活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注重当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布设防治体系,逐步调整综合治理内容、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目标,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2006-2008年度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区四JlI省绵阳北川县都坝河项目区以"建设都坝贯岭万亩核桃基地"为目标,根据自身探索出的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思路:以农发水保项目为龙头,国土、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个体业主踊跃投入,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开展了各项治理工作,从而探索出适合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陕南秦巴山区小流域沟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前,陕南秦巴山区的沟道治理因忽视了"治山"或没有条件"治山"常遭受重大损失,一遇暴雨,被冲毁的沟台地比比皆是,严重挫伤了群众的治沟积极性,沟道治理趋于停滞。"长治"工程特别是"丹治"工程实施后,陕南秦巴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山保川"相结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沟道治理,当地人民群众根据不同地貌、沟道类型和侵蚀特点,在中高山区、中低山区、丘陵河谷区和山间盆地分别采取封山治沟、沟道整治和沟坡兼治模式治理沟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类似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