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山蔬菜发展的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高山蔬菜栽培是在一定海拔高度(500~1 800 m)的山区进行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反季节生产的方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山蔬菜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蔬菜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安徽、江西、浙江、重庆等省市的高山蔬菜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高山蔬菜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山蔬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由原来农业的一个辅助补充性产业,一跃而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人们餐桌上的内容,使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高山县(市)、乡、镇把发展高山蔬菜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和种植业的支柱产业,仅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14个县、市2000年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hm2,主要种植四季豆、萝卜、甘蓝、大白菜、茭白、番茄、西瓜、辣椒、佛手瓜等夏秋季上市的蔬菜,绝大部分销往省内城市及杭州、上海、南京、九江、南昌、武汉等地.近年来,随着夏季蔬菜市场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价格趋向平稳,季节性差价缩小,高山种菜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下降,因此,如何提高高山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生产者亟为关心的问题.1 按市场的需求制定种植计划注重环境和市场调研,瞄…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广义来讲,在高山(海拔1 200 m以上)和二高山(海拔800~1 200 m)地区生产的蔬菜统称为高山蔬菜;狭义所指的高山蔬菜通常是指在高山、二高山可耕地,利用高海拔区域夏季的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的夏秋季上市的天然反季节商品蔬菜.  相似文献   

6.
2009~2013 年在鄂西南山区174~1 800 m 不同海拔高度上进行了小气候观测及蔬菜田间试验,对不同界限温度(5、
10、15 ℃)、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喜温蔬菜辣椒、耐寒蔬菜莴苣等蔬菜产量、品质与气象条件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 5 ℃、≥ 10 ℃、≥ 15 ℃的持续天数随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 分别递减4.8、5.5、6.8 d,
降水量及地表湿润指数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辣椒单株坐果数、单位面积产量与开花结果期≥ 15 ℃的持续天数呈显
著线性相关,≥ 15 ℃持续每增加1 d 对单株坐果数、单产贡献率分别增加0.32 个、73.47 kg·(667 m2-1;海拔800~1 200 m
高度≥ 15 ℃的持续时间为100~130 d,且无高温天气胁迫,是喜温蔬菜最佳种植带;海拔1 600 m 以上高度基本无夏季,是
喜冷凉蔬菜的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7.
概述秦岭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典型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提出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开展综合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强化品牌和诚信意识、构建市场营销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潘晓燕  李仲惺 《蔬菜》2011,(7):39-41
发展高山蔬菜是21世纪的大势所趋。一是因为高山蔬菜生长在水质洁净、空气新鲜的环境中,没有污染,质量好,市民喜欢;二是发展高山蔬菜,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三是高山蔬菜的发展可有效利用山区的土地资源。就此,对永嘉县张溪乡如何发展高山蔬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谷从秧上起,苗好五成收”.秧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蔬菜品质及产量.春后高山气温回升级慢,湿度大,又恰逢梅雨季节,给育苗带来极大的困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培育壮苗,是高山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本文根据高山气候环境条件,提出高山蔬菜育苗技术,供生产者参考.1 苗床准备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山蔬菜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扩大规模!那么,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本文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总结出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南漳地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优势,分析了高山蔬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制订和策划南漳地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全县海拔600米(m)以上的高山地区,有耕地23710.8公顷(hm2),发展高山秋淡蔬菜是文成县的一大优势,种植高山蔬菜是引导农民迅速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995年以来,全县高山蔬菜面积发展迅猛,一年一个台阶,现已成为温州市4个主要高山蔬菜基地县之一,面积、产值在全市占第2位,全省列第7位,发展势头很好。1 文成县高山蔬菜发展的特点1.1 生产基地化 文成县高山蔬菜生产形成了以南田镇、二源乡为重点的高山蔬菜基地,面积约600公顷,产值约2800万元。1996年南田镇的三源、隔水村,二源乡的驮田、上塘村蔬菜基地被市政府列入温…  相似文献   

13.
14.
蔡强国  汪君  刘定远 《蔬菜》2016,(2):38-41
为促进南江县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分析了发展高山蔬菜的优势条件和成就,总结出发展高山蔬菜的成功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向"资源、技术、管理、市场"要效益的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2 .2 发展机遇2 .2 .1 有利于加快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 ,推进蔬菜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加快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2 .2 .2 有利于加快改善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3 高山蔬菜的发展战略与目标3.1 对高山蔬菜生产能力的综合评价临安物华天宝 ,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1 3% ,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市之一 ,农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海拔 5 0 0m以上山区为夏季冷凉区 ,是发展高山蔬菜的理想区域 ;紧靠沪、杭、甬、宁等大中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 ,为高山蔬菜的营销提供…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山区乡村一般都是低收入集中村,农民文化和生活水平都很低,发展高山蔬菜能使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7.
蔬菜是“菜篮子”保供的民生基础产业,也是重庆农业重点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三峡工程库区蓄水带来的困难局面,刚刚直辖的重庆,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为提高地产蔬菜自给率和品种均衡性,开始对不同海拔区域蔬菜基地进行梯次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但出现了新优品种覆盖率低、规范技术推广面小、基地设施配套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等问题。重庆高山蔬菜将以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更加强劲、政策扶持更加有效、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为导向,不断提高产业地位与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高山蔬菜业的异军突起 ,既丰富了大中城市的蔬菜淡季市场供应 ,又成为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临安作为浙江省发展高山蔬菜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产业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以适应蔬菜产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和多层次的需求。1 高山蔬菜的产销现状及存在问题1.1 产销现状临安高山蔬菜经历了 2个发展阶段 :1984~ 1995年为兴起阶段 ;1996年至今 (即“九五”期间 )为扩张阶段。前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区域狭窄 ,局限于高海拔区域的马啸、上溪和临目等乡镇 ;品…  相似文献   

19.
我市山地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市海拔500m以上的可开发山地,面积共74.48万亩。以四县、区(泰顺、文成、永嘉、瓯海)为主,可开发面积达66.71万亩,占全市可开发山地面积的89.6%。且山地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夏秋季气候凉爽,是生产淡季蔬菜的好地方,开发潜力很大。自1984年以来,高山蔬菜的开发,不仅增加了我市蔬菜“秋淡”的市场供应量和花色品种,有效地缓解了供需矛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平稳了市场物价,而且有力地振兴了山区经济,大大增加了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 一、高山蔬菜发展概况 温州市的高山蔬菜生产从1984年在海拔620m的瓯海区北林垟乡试种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已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基地。我市高山蔬菜的发展经历了二次较大的跳跃:一是1988年的规模化生产。从1984年的10亩四季豆试种成功,至1987年扩种到100多亩,1988年则猛增到800多亩规模化生产。生产品种从单一的四季豆增加到球菜、四季豆、豇豆、芹菜、早熟大白菜  相似文献   

20.
高山蔬菜     
刘先生 《蔬菜》2004,(7):40-40
在越来越提倡健康饮食、绿色食品的今天,高山蔬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翁山乡有5个行政村海拔高于800 m,适合种植高山蔬菜。3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服务工作,广大农民纷纷投身种植高山蔬菜的行列。高山蔬菜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走高。今年上半年,全乡有5个村大规模种植高山蔬菜,面积达到40多hm2,十多个品种。眼下,尖椒、甜椒等主要品种的蔬菜正大规模上市,产品主要销往苍南、瑞安两地。每千克批发价比陕西省生产的“中国第一椒”高出整整0.1元。种植青椒能实现脱贫致富的事实已触动一些长期在外经商、打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