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斗茶,我虽然不敢肯定源自武夷山,但是范仲淹描述的武夷山斗茶歌却是最为详致和生动的茶诗。斗茶经过近千年延续、演化,如今的形式多样了,场面扩大了,参与人数增多了……有村级的、乡(镇)级的,大到海峡两岸茶博会斗茶赛。去年的星村镇斗茶赛又出现新花样,就是搞了场"打擂台"。在斗茶赛赛出的茶王中,有位居然被"打"了下去。由此足见武夷山乡间野薮藏龙卧虎,好茶多矣。马年的海峡两岸茶博会斗茶赛,玩的真大了。参与品评者多达千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讯     
正杭州市举办第四届南宋斗茶会本刊讯11月12日,杭州市上城区举办第四届南宋斗茶大会。此次活动以回顾总结前三年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对点茶分茶研究以及传承为主线,集中展示了茶研会历年来对宋代点茶的研究成果。五位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与数十位茶艺新秀同场演绎,以止语茶会、点茶、茶百戏、斗茶艺、斗茶席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流传近千年的南宋茶艺精髓。在斗茶环节,每位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碗点茶,一碗绘制茶百戏,另一碗供嘉宾品饮。斗茶会评出五名优  相似文献   

3.
王若任 《茶叶》2005,31(4):F0003-F0003
2004年11月1日-5日,浙江省茶叶学会组织杭州、金华、宁波、台州、衢州、上海各地茶界人士20人的代表团、赴福建武夷山参加第十届国际无我茶会暨第五届武夷山大红袍民间斗茶赛,代表团由学会副理事长杨贤强教授任团长,  相似文献   

4.
郑立盛 《福建茶叶》2000,(Z1):42-43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 ,即今建瓯市。北苑茶作为贡茶源于后唐 ,盛于宋 ,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 4 58年 ,是我国茶业史上最辉煌壮观的一页。北苑茶文化也由此发展 ,博大精深 ,独成体系。本文就北苑茶文化作个初步探讨。一、北苑茶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1、斗茶 宋代北苑茶品质的不断提高 ,又促进了茶叶品饮技术的提高 ,在茶人互相比试茶的品质高低的活动中 ,形成了一整套斗茶艺术 ,并为朝廷士大夫所仿效。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六个步骤。灸茶 ,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碾茶 ,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罗茶 ,用…  相似文献   

5.
刘晖 《福建茶叶》2000,(3):51-52
“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节暨凯捷杯茶王赛”于2 0 0 0年 7月底在武夷山市隆重举行 ,四海商贾、五湖茶侣 ,云集武夷 ,角逐茶王、商谈贸易、研讨茶文化 ,一幅盛世茶香图。我有幸参与了本次茶文化节的部分筹备活动 ,并担任了茶王赛荣誉评委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悠远与精深 ,现摘录几朵花絮 ,与广大茶友共赏。天心斗美茶王赛是文化节的开幕重戏 ,赛场设在天心岩茶村。武夷茶王赛源自古老的“斗茶” ,宋代武夷人斗茶成风 ,每年进贡茶之前 ,更有斗茶之会 ,正如范仲淹诗句 :“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群雄先斗美”。斗出来的茶分为三种 ,…  相似文献   

6.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2):51-52
<正>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在古茶书中经常见到。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在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  相似文献   

8.
"斗茶"是一项好玩的活动.参与者或红榜题名,名利双收而激动.或名落孙山,暗然失色而伤神;围观者不仅有"戏"可看,还能蹭得好茶一品;只有评委不敢怠慢,一丝不苟,最为辛劳. "斗茶"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好像还没有定说.但在北宋建州(今闽北大部)的武夷山、建安(今建瓯)已经有之.最能证明的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那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相似文献   

9.
《斗茶集》是民国时期巴蜀文人的一次斗茶令次韵赋诗的文化活动,参与者有被称为"晚清诗林之鹤"的大诗豪赵熙、成都著名诗人林思进与他们的弟子朋友们。《斗茶集》中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多种茶名,各种有关茶的历史人文典故;集中诗还描写了茶与酒之间微妙的关系;民国巴蜀著名文人与高僧交往,而媒介就是茶,所以茶、文人和高僧三者就产生了有趣的关系。《斗茶集》还体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开展斗茶推动六堡茶质量的全面提升。方法:阐述六堡茶斗茶规则,对斗茶情况统计、选送样品存在问题、样品存在不足与缺陷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对策及改进选送样品的方法。结果:斗茶的落选者都有一个或多个感官品质指标被拉低的情况,甚至出现感官品质缺陷;而获奖者都是感官品质优点全面而突出,缺陷则少而轻微。选送茶叶参加斗茶要有全面的质量意识:一要符合斗茶规则和产品执行标准要求,且感官品质无缺陷;二要等级合适、发酵适度、陈化得当、整理适当;三要严格审评筛选、优中选优。结论:开展斗茶活动,既能激励生产企业完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提升运行有效性,又可以引领收藏人士改善储存条件、改进陈化技术、提升审评水平,从而推动六堡茶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4月22日,祥源·2017易武斗茶会的第一场赛事——采茶比赛,在云南勐腊县易武山举行,来自易武七村八寨的参赛选手们,身着彩色民俗服饰盛装上阵。当天,在易武镇文化广场上,来自六大古茶山地区各知名产茶村寨与茶山的参赛选手们火力全开,共计20支比赛队伍的选手们同台斗茶。祥源·2017易武斗茶会由勐腊县委、县政府主办,样源茶  相似文献   

12.
巩志 《福建茶叶》2000,(Z1):51-52
茶与佛 ,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 ,历史悠久 ,儒释道三教鼎盛 ,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 ,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 ,对提高茗饮技法 ,传播茗饮习俗 ,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吴晋之际 ,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 ,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 ,岩壑幽胜 ,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 ,到处有佛寺。此时 ,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 ,翠峰叠嶂 ,佳木葱茏 ,云海缥缈的名山 ,差不…  相似文献   

13.
8月19日,大型高清数字电影《茶王》在福建武夷山市开机,著名喜剧明星潘长江、常宝华为高清数字电影《茶王》开镜。该片以斗茶大会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将再现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  相似文献   

14.
5月27~29日,浙江省茶叶学会与温州市茶叶学会在乐清县雁荡山联合召开了我省首届斗茶会。参加这次斗茶会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会员代表共83人。会议由学会秘书长刘祖生教授和常务理事程启坤副研究员先后主持。在开幕式上,理事长胡坪高级农艺师指出,“斗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经验,活跃学术空气,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参加首届斗茶会的共44个单位,63只茶样。据代表们反映,这次斗茶会有三个特点:一是参斗的茶样,无论外形与内质大多具有一定特色与较高水平;二是评委会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评委会主任张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具有丰富的地域性特征和内容。在我国武夷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其自然景观与茶文化内容相互映衬,具有深邃而丰富的地域茶文化特征。武夷山的"大红袍"抒发了武夷山自然地域下的独特茶文化内容和情感,变幻灵动的武夷山茶舞蹈成为了武夷山自然仙境中深刻的心语表达方式和元素,我们通过对武夷山茶文化的深入挖掘,分析茶舞蹈创作的不同元素,更好地体验和感悟武夷山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2014年12月13~14日,漳州市茶叶协会在漳州新城茶叶市场举行"新城杯"两岸斗茶活动。此次漳州赛区斗茶共收到清香型铁观音茶样52个,浓香型铁观音茶样47个,白芽奇兰茶样85个。三个品种系类各设茶王、金奖、银奖各一名,优质奖根据样品数分别设8  相似文献   

17.
“斗茶”之风盛行于宋代。有关斗茶的史料文物,常见的有北宋范仲淹的《斗茶歌》、唐庚的《斗茶记》以及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等。这幅《斗茶图卷》系南宋著名画师刘松年所绘。图中描摹四茶贩  相似文献   

18.
汤花形成的基础及影响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鉴舜  叶宝存 《福建茶叶》1993,(2):18-21,30
汤花是斗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宋代人们把茶碾成粉末,通过细筛,取一定量茶末加沸水冲泡,并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产生泡沫,一定量的泡沫聚集物,即为汤花。 斗茶是一种竞技,又与茶叶品质和泡茶水质有关。宋代斗茶胜负,以汤花的色泽、  相似文献   

19.
自北宋起,我国兴起斗茶之风,将茶文化从细节化趋向于成熟,标志着我国北宋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斗茶之风在元代后逐渐衰落,到明清时期,遗绪尚存。本文主要从斗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斗茶内容、斗茶文化传承等角度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斗茶的历史、现状以及社会对民俗文化的正确态度。并主要分析了斗茶的茶原料、工具、程序、认定标准及斗茶在茶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2012年12月15日下午,由公刘子茶道组织举办,杭州同香茶楼协办的"第二届武林斗茶会"在同香茶楼大戏台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50余位茶友、70余家省内外茶单位参与了活动。第二届武林斗茶会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研究员和丽水学院尹隽副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梁朝清副会长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武林斗茶活动的积极意义,并宣布开幕;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宋少祥荣誉副会长、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瞿旭平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罗列万研究员分别在会上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