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流动沙丘区植被恢复中,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的作用被低估。本研究旨在阐明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有性繁殖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2个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同时还监测土壤水分和芦苇的土壤种子库。研究表明:在多数幼苗出土时,土壤水分和出苗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幼苗的定居和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生长季末期54.1%的幼苗都定居下来。这些结论显示:1)在雨季来临之前,种子传播;2)一旦接触潮湿的土壤表层,种子就能萌发,其萌发和出土依赖于良好的土壤水分。在过渡带的裸沙区,多年生植物的有性繁殖开始一个新的植被演替过程,在流动沙丘的植被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过渡带导致良好土壤水分的风蚀作用有利于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 相似文献
2.
机械沙障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理流沙过程中,工程措施治标,生物措施治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可以彻底降伏沙龙,达到从根本上治理流沙的目的.巴盟治沙综合试验站在极度沙漠化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研究,在裸露沙丘表面设置粘土沙障和草方格沙障,障内人工栽植各种固沙植物,结合封育恢复天然植被.用这些措施建造的多种类型防风固沙植被,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试验站内沙障的设置方法及今后的植被建设问题综述如下:一、机械沙障的设置方法根据风沙运动的规律和特点,93%的沙粒都集中在近地表层10厘米高度范围内.因此,一般情况下沙障高度要求在10厘米~15厘米.沙障的方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夹角要在90°~100°之间.粘土沙 相似文献
3.
作者分析了湘中、湘南红壤和紫色土区域侵蚀严重的水蚀地生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认为恢复植被是治理水蚀地的主要任务。文章介绍了水蚀地植被恢复技术要点,并通过试验示范,区内作物长势良好,生态环境转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5.
6.
7.
衡阳市水蚀地植被恢复过程及演替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蚀地是荒漠化土地类型之一 ,对水蚀地植被恢复过程和演替趋势进行调查测定 ,通过分析计算 ,找出其特征和规律 ,这对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排土场造林后,由于林草植被覆被率增加,使有害气体的浓度显著降低。通过对排矸年限50年的排土场内有林地和无林地的 SO2、NOX、CO 浓度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比无林地 SO2、NOX、CO 浓度分别降低31.8%、34.5%、20.1%;风化层矸石碎屑养分含量全氮、全钾含量分别增加33.3%和16.6%;地表温度、土壤温度(0~10 cm)、空气温度(高50 cm)分别降低9.9℃、10.7℃、1.5℃,相对湿度却增加4%~15%。 相似文献
10.
在科尔沁沙地的天然植被中 ,疏林草地是最稳定 ,也是分布面积比较大的植被类型。因此 ,流动沙丘恢复为疏林草地植被 ,是适应自然规律 ,投入少见效快的治理方式。试验表明 ,在 350mm左右降水量地区 ,对沙丘首先进行围封 ,促进自然植被恢复 ,借助风力 ,削平沙丘顶部 ,降低沙丘高度。同时 ,进行人工喷播灌木和人工栽植乔灌木树种。经过 4~ 5年 ,人工栽植的乔木树种覆盖度达到 1 0 % ,天然更新的小叶杨、家榆等的覆盖率也达 1 0 % ,人工喷播的灌木达到 2 0 % ,天然草本植物的覆盖度由 1 5% ,增加到 60 %。流动沙丘基本稳定 ,并且恢复为疏林草地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以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3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K点格局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群落榆树-小叶锦鸡儿、榆树-三裂绣线菊、榆树-小红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典型群落中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呈随机分布;群落Ⅰ和群落Ⅲ中,三裂绣线菊和小红柳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群落Ⅱ中小叶锦鸡儿呈随机分布。群落Ⅰ中榆树和三裂绣线菊不具有空间关联性,群落Ⅱ榆树和小叶锦鸡儿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和正相关,其他尺度上无关联,群落Ⅲ中榆树和小红柳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上无关联,而在其他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田阳县开展了封山育林对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山3年后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明显,2个试验地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及植被覆盖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A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了13种,增量达59.09%;重要值降多升少,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B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4种,增量仅为19.05%;在重要值中,木本及藤本植物降多升少,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草本植物则升多降少,部分植物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3.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对云南省砚山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砚山县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2020年以较高度和高度植被覆盖度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在时间变化趋势上,2000—2010年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由高水平植被覆盖转为低水平植被覆盖,植被严重退化,2010—2020年由低水平植被覆盖转为高水平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显著改善;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分布在坡度等级上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5),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的上升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受降水与气温的共同影响,但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更紧密。 相似文献
14.
15.
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种子库与地上部分植物的关系及其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的变化、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对土壤的影响程度 ,退耕地的还草和还林方法、过程和结果等。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和动物对植物演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客土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基质型容器苗种植等技术对浙江海宁鼠尾山露采废弃矿山进行植被修复,3 a后形成乔木盖度31%、灌木盖度52%、草本盖度59%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与周边山体自然植被的相似度为0.127 6.地上部分灌木和草本的生物干质量为657.16 g·m-2,地下部分生物干质量为254.82 g·m-2,枯落物干质量148.82 g·m-2.地上灌草植被和枯落物及土壤三者合计的蓄持水量为15.5 kg·m-22.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废弃地类型,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破坏。通过对广东省镇级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垃圾填埋场覆土封场后如何合理高效进行快速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中适宜的草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混播方式,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了植被恢复,不仅为植物自身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来源,还可以利用植物起到了水土保持、固坡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周边空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利用MOD17A3HGF NPP时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19年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01—2019年间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总体较高,植被NPP年均值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显著,变化波动较大,且与年均温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2)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年均值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规律,大体呈中部高,南、西南部略低的状态,与其主要河流流域有着重要的联系;(3)植被NPP变化趋势呈现基本不变、轻微改善的特征,改善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云南省与广西,轻微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老挝中部和缅甸北部;(4)GEE云平台解决了本地平台数据下载与存储不便等问题,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的数据处理在10 min内完成,GEE云平台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研究中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采矿迹地利用覆盖客土加生态植被毯措施9年来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现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恢复5年后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趋于稳定;根系碳密度随着恢复年限与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相同的趋势;枯落物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恢复6年后碳密度变化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现增加趋势,各层有机碳密度均显著低于周边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周边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恢复植被土壤碳密度的2.07~2.87倍,铁矿采矿迹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具有较大的碳汇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