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衡星101号玉米品种是利用玉米属间远缘杂交,用玉米为母本,先后与高粱、薏苡、大刍草、加马草等属间植物相杂交,用蒙导等技术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合性,获得了亲本种子,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多样基因,结合理化处理,基因重组等综合技术育种路线。利用所获种质资源培育出的玉米新物种,它具有高糖(秸秆总糖含量达21.90%以上),是普通玉米秸秆的6.6倍;籽粒秸秆双优(籽蛋白质11.50%、秆9.26%),比普通玉米高出64.80%和2.2倍;籽粒、秸秆双高产(籽增18.00%,秆增1.2倍);粮、饲、糖、能兼得4大创新点。经全国各区域试验,由于其独特的高光能利用率,耐旱、耐寒、耐瘠、耐盐碱及抗病虫、抗倒伏6项抗自然逆境能力集于一身,不但粮食产量8250kg/hm2,而且收秸秆27000kg/hm2,达到籽粒秸秆双高产。  相似文献   

2.
水稻远缘杂交及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主要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型(AA)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少数野生稻和禾本科中部分非稻属物种优良基因。充分利用野生稻及远缘物种的杂种优势或有利基因的聚合,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等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了水稻远缘杂交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作用、分类以及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为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芸薹属(Brassica)植物是一个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的物种。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品种间杂交选择,用于栽培种品种选育的亲本资源日渐狭窄。以有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为基础的远缘杂交是解决芸薹属中栽培种基因资源亏乏的重要手段。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新的优良特异基因从异种或异属植物中导入到目标栽培种中,提高栽培种的品质、产量及抗逆性,创造新的蔬菜类型。转移萝卜的不育性基因、高效利用杂种优势是芸薹属远缘杂交成功的典型例证。种、属间远缘杂交尤其属以上的杂交不亲和,可通过混合、多次重复授粉、化学药剂处理、幼胚拯救等提高结实性。染色体加倍、回交法、延长培育世代等可克服远缘杂种不育性。本文综述了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方法,预测了未来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小麦杂交后代F1代(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多元单倍体,利用加倍单倍体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合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提供了1种快速聚合固定各种小麦基因型有益性状的方法。小麦×玉米杂交较孤雄生殖和球茎大麦等技术具有高效、简单、较少的基因型依赖反应和配子克隆变异等特点。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技术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单倍体育种是建立在遗传标记技术上的一种新兴的玉米育种技术,具有缩短育种周期,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合成育种新材料等优点。为更好地进行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及应用,简要介绍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特点,重点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播期、不同遗传背景等因素下的变化并就其在玉米育种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萝卜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与芸薹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芸薹属植物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资源,可提供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恢复基因、自交不亲和基因以及多种抗逆基因。笔者概述了近1个世纪以来萝卜与芸薹属物种间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包括萝卜属与芸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杂交不亲和性机理、改良杂交效率的技术和手段、萝卜优异基因在近缘种中的应用、新型遗传材料的创制及人工合成新物种,并对萝卜属与芸薹属远缘杂交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萝卜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与芸薹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芸薹属植物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资源,可提供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恢复基因、自交不亲和基因以及多种抗逆基因。笔者概述了近1个世纪以来萝卜与芸薹属物种间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包括萝卜属与芸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杂交不亲和性机理、改良杂交效率的技术和手段、萝卜优异基因在近缘种中的应用、新型遗传材料的创制及人工合成新物种,并对萝卜属与芸薹属远缘杂交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抗逆和抗虫等基因,是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转移给小麦,创制包括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在内的小麦-近缘植物异染色体系。这些含小麦近缘植物血缘的异染色体系是研究物种染色体行为与进化、基因定位与作图的重要素材,也是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抵御小麦重要病虫害、增加小麦产量和提升小麦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小麦远缘杂交概况及小麦近缘植物抗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也为今后小麦远缘杂交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文中对小麦族物种分类、小麦远缘杂交的定义与意义、小麦族山羊草属、黑麦属、偃麦草属、簇毛麦属、冰草属、大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以及旱麦草属物种与小麦远缘杂交现状和异染色体系创制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对来源于小麦近缘植物被正式命名的17个抗条锈病基因、35个抗叶锈病基因、30个抗秆锈病基因、41个抗白粉病基因、3个抗赤霉病基因、1个抗麦瘟病基因、1个抗叶枯病基因、1个抗颖枯病基因、4个抗褐斑病基因、2个抗眼斑病基因、1个抗梭条花叶病基因、2个抗线条花叶病基因和2个抗禾谷类黄矮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情况及其所在染色体的位置信息进行了归纳。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1RS·1AL易位系和小麦-偏凸山羊草2NS/2AS易位系等抗病优良种质的育成与利用在世界小麦育种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仅仅得益于对少数抗病基因的利用。与目前已经被命名的基因数量相比,被利用到小麦育种中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文中分析了当前已命名抗病基因利用情况比例偏低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利用这些抗病基因提出了建议。同时,还列举了已克隆的源自小麦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并对克隆这些基因的方法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无遗传累赘的小麦-近缘植物易位系的创制与应用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材料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9.
特用玉米是一类对于营养品质、质地、风味等有特殊要求的玉米类型,品质性状是特用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特用玉米重要的品质性状基因已被定位与克隆,利用分子育种方法加速特用玉米品质改良已经成为可能。特用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和爆裂玉米等类型。研究证实控制前三类玉米品质性状的基因均与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的酶相关,由于基因序列发生插入、缺失、重组及单核苷酸变异等不同类型的突变引起淀粉合成途径的酶失去或降低活性,导致胚乳中糖与淀粉的组分与含量改变,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质性状。特用玉米品质性状重要基因包括甜质基因sh2、bt1、bt2、su1、ae1,淀粉合成调控基因se1与wx1,高蛋白基因o2等。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发现,sh2、bt2、su1、ae1、wx1、o2等基因存在多种自然突变类型,且不同的突变类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因序列结构差异。针对这些重要基因的功能标记已被开发与利用,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技术的高效特性也得到了验证。爆裂玉米Ga1-S基因具有单向杂交不亲和特性,能够有效阻止外源花粉污染。培育带有Ga1-S基因的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  相似文献   

10.
水稻远缘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基于菰稻资源创造过程,论述远缘杂交分类、非精卵结合型远缘杂交证据、远缘杂交方法、亲本的选择以及菰稻资源选择效果,以此证明远缘杂交技术为引进外源基因、丰富水稻基因库和创造新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论述以远缘杂交为基础的多基因聚集方法和与常规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无融合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抗逆和抗虫等基因,是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转移给小麦,创制包括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在内的小麦-近缘植物异染色体系。这些含小麦近缘植物血缘的异染色体系是研究物种染色体行为与进化、基因定位与作图的重要素材,也是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抵御小麦重要病虫害、增加小麦产量和提升小麦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小麦远缘杂交概况及小麦近缘植物抗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也为今后小麦远缘杂交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文中对小麦族物种分类、小麦远缘杂交的定义与意义、小麦族山羊草属、黑麦属、偃麦草属、簇毛麦属、冰草属、大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以及旱麦草属物种与小麦远缘杂交现状和异染色体系创制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对来源于小麦近缘植物被正式命名的17个抗条锈病基因、35个抗叶锈病基因、30个抗秆锈病基因、41个抗白粉病基因、3个抗赤霉病基因、1个抗麦瘟病基因、1个抗叶枯病基因、1个抗颖枯病基因、4个抗褐斑病基因、2个抗眼斑病基因、1个抗梭条花叶病基因、2个抗线条花叶病基因和2个抗禾谷类黄矮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情况及其所在染色体的位置信息进行了归纳。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1RS·1AL易位系和小麦-偏凸山羊草2NS/2AS易位系等抗病优良种质的育成与利用在世界小麦育种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仅仅得益于对少数抗病基因的利用。与目前已经被命名的基因数量相比,被利用到小麦育种中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文中分析了当前已命名抗病基因利用情况比例偏低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利用这些抗病基因提出了建议。同时,还列举了已克隆的源自小麦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并对克隆这些基因的方法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无遗传累赘的小麦-近缘植物易位系的创制与应用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材料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12.
植物转基因育种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这为育种工作创造多种优良性状组合的新品种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转基因育种的上游工作是目的基因的构建,下游工作是目的基因的转导。我们根据新疆棉花育种目标,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对棉花进行转导,成功获得多株棉花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3.
兰花育种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开展兰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兰花资源概况、资源保护繁育以及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作了扼要综述,表明,种质资源是兰花育种的基础,需加以保护;种间及属间的远缘杂交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技术可加快育种进程。目前仍需加强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兰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油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油玉米育种的特点、种质创新、油分含量的遗传研究、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与利用以及高油玉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对高油玉米育种研究的现状及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油玉米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培育青贮型高油玉米是今后高油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油分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推动聚合油分基因研究,对加速高油玉米的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物远缘杂交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远缘杂交技术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了一批远缘杂交品种。但由于远缘杂交时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也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影响受精过程,育种成功率不高。随着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比如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胚抢救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一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育成了一批小麦新品种;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大量的杂交实验产生了大量小麦单倍体,广范应用于小麦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菊花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菊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但多数菊花品种抗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栽培菊花进行品种改良。目前,通过栽培菊花与菊属及其近缘属间远缘杂交,将它们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菊花是进行菊花抗性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远缘杂交中经常存在各种障碍,影响了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为此,本文对菊属及其近缘属种质资源、栽培菊花与野生菊杂交障碍方式、克服杂交障碍的方法、远缘杂种的鉴定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菊花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良栽培菊花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开拓玉米新种质是解决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进展迟缓的重要途径。大刍草是玉米的近缘亚属,具有许多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作者于1985年起从事本项研究,通过导入大刍草基因于普通玉米中,从中选育有高配合力系,坚秆强根抗倒系、叶片半上冲着生稀朗的紧凑型系,抗虫系等新类型。  相似文献   

18.
<正> 远缘杂交育种是近代采用的新的育种方法,只因远缘杂交难度大,一般人认为不易成功.一旦成功可以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十多年来笔者在育种实践中体会到欲使远缘杂交成功,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过好不孕关:西瓜在植物学上是属于葫芦科,西瓜属,西瓜种.与瓠瓜(菜用)、金瓜(观偿用)、葫芦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具有诱导效果较好、诱导周期短、操作简便等特点,是目前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极具育种应用潜力。文章主要综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的原理与生产过程;影响该技术的三个关键指标即成胚率、成苗率与加倍成功率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该技术在小麦育种、遗传研究以及种质创新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介绍了本项目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并论述了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亲和性“桥梁质源”的筛选与鉴定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属内的遗传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利用远缘杂交从小麦近缘属、种中转移有利的基因资源便显得日益重要。远缘杂交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远缘材料间的不亲和性,常常需要借助桥梁材料实现有利基因的转移。来源于中国四川地方品种的“中国春”,由于具有kr_1、kr_2基因而与黑麦(Secale cereale L.)有较高的亲和性、与其它近缘属、种的亲和性也较好,因此,在遗传研究与育种实践中,“中国春”被广泛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