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陇东旱塬不同覆盖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对土壤温度及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降温效应。地膜覆盖处理和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5.5%和13.3%。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为农作措施,设计白色地膜覆盖(WF)、黑色地膜覆盖(BF)和不覆盖(CK)3个处理,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温度、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F、BF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15.28%、18.77%,WF处理的产量小于BF处理。WF、BF处理株高、茎粗均显著大于CK。WF、BF处理穗长、行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大于CK,秃尖长度相反。WF处理在玉米生育期中前期,会抑制杂草发生,在玉米生育期后期,适合杂草的发生;BF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中均抑制杂草发生。WF和BF处理均能够增加玉米土壤温度,且增温效果表现为WF处理BF处理;覆膜处理的最大增温的天气类型是晴天,其次是阴天、阴转晴和雨转阴,再次是多云,最小的是阴转雨。综合考虑,黑色地膜覆盖的农作措施较适宜在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但在雨季充沛或者雨水较多的区域地膜覆盖的增温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渗水地膜覆盖冬小麦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3个处理,对比分析三者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的渗水、保墒、提墒作用均优于其它2种处理,其保墒、提墒效应在表土层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较普通地膜平均增加0.70个百分点;渗水地膜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保温、增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同时还可以降低午后极端高温,使土壤温度较为稳定;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1997~1999年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的康乐县八松乡采用扣小拱棚、普通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春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作物的苗期;该区降水可基本满足春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小;覆盖黑色地膜除草率为95.0%左右,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 烤烟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技术措施,深受广大烟农欢迎。一、烤烟地膜覆盖的效应 1、增温、保温:经多年、多点测定,烤烟覆盖后在0—50厘米土壤耕层温度普遍提高,以0—20厘米深层增温效果最显著。4月份地表温度盖膜比不盖膜高7.6℃。但又随着烟株营养体的增大和气温的提高,增温效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覆膜后,地膜阻隔了土壤水、气、热向空气中的传播,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分解释放,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1)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明显增加,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需的热量,从而促进了玉米的发芽、生长。在玉米的整个  相似文献   

7.
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通过研究地膜(PM)和秸秆(SM)覆盖土壤肥力效应的特点,为二者的选择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和秸秆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和微生物影响的差异。【结果】地膜和秸秆覆盖都有明显保水作用,但前者主要表现为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深层土壤含水量反而明显降低,而后者各层土壤水分都有明显提高;地膜覆盖兼有显著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但在冬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膜覆盖土壤温度反而低于秸秆覆盖;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而地膜覆盖无此作用,甚至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和地膜覆盖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三大种群微生物数量,但秸秆覆盖增加幅度大于地膜覆盖。【结论】覆盖的主要目的是增温时,应选择地膜,主要目的是保水时,秸秆的效果更好,同时秸秆覆盖还具有增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玉米提早成熟,并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于近年连续遭受低温冷害,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地膜覆盖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一、低洼地地膜玉米增产的原因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田间光照强度、抑制杂草病虫害的发生等生态效应。并且还可以使植株根叶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主要是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田问光照强度、抑制杂草病虫害的发生等生态效应。并且还可以使植株根叶生长速度加快,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提前,叶面积增大,光合效率提高等生物学效应。下面就玉米地膜覆盖的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科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91-692,696
渗水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渗水、保水和提墒作用,提高了旱地高粱自然降水利用率;在高粱生长前期,渗水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覆盖,在生长中、后期地温略低于露地,具一定的缓温效应.  相似文献   

12.
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温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设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三个处理,采用拉丁方设计,研究了谷子生长期间土壤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谷子生长各时期,渗水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渗水地膜覆盖在谷子生长前期温度高于露地,在谷子生长中后期温度低于露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宽幅普通地膜、窄幅普通地膜、宽幅微孔地膜与窄幅微孔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平铺覆盖和起垄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且增温作用强于保水作用,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生长,为后期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产原因主要是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CK。在试验区低温干旱并存的气候条件下,宽幅普通地膜平铺覆盖是一种简单、低成本、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覆盖下温度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对渗水地膜覆盖下麦田的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生产率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渗水地膜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保温、增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同时还可以降低午后极端高温,使土壤温度较为稳定;渗水地膜覆盖与普通地膜覆盖产量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较普通地膜覆盖增产505.30 kg.hm-2,产量提高了13.20%;渗水地膜的水分生产率最高,露地最低。渗水地膜水分生产率比露地提高25.1%,比普通地膜提高8.6%。  相似文献   

15.
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周年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设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三个处理,采用拉丁方设计,研究了谷子水分周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具有保墒和提墒的作用,各时期水分状况均优于普通地膜覆盖;渗水地膜覆盖0~8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大部分时期内高于露地,8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露地。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索全膜玉米不同时期覆膜对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选择4种不同覆膜时期,在玉米关键生育期测定0~100 cm土层含水量,研究生育期耗水、生育期降水、年降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冬季土壤封冻到春季土壤解冻采取秋覆膜可减少27.6%的土壤水分损耗;土壤解冻到玉米播种采取顶凌覆膜的可减少16.0%的土壤水分损耗.全膜秋覆膜较顶凌覆膜生产能力提高9.27%、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6kg/mm,顶凌覆膜较播前覆膜生产能力提高7.44%、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3 kg/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结果】全膜双垄沟播(PMF)和全沙覆盖平作(SM)对玉米生长期的水分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裸地平作(CK)相比,PMF和SM能提高地温最低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梯度和地温最高点玉米拔节前土壤温度梯度,在显著高于CK和地温最高、最低点反方向温度梯度驱动下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使玉米在需水较少阶段保蓄更多的水分以供需水盛期利用;各处理玉米耗水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当年降雨分布密切相关,PMF和SM可以促进玉米拔节后耗水,其中灌浆期增加最为显著,该时期PMF和SM的耗水量分别较CK增加237.7%和83.1%,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拔节-抽雄期,分别较CK增加31.8%和27.4%,差异显著(P<0.05);玉米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32.5%和116.1%。【结论】PMF能够增大土壤温度梯度,减少前期地表蒸发为主的水分耗散,保蓄更多水分供后期使用;在后期雨季能够充分利用降水,促进籽粒形成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阶段(VE-R1)最高。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积温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在PT-VE阶段较低,补充灌溉在VE-R1阶段较低,雨养处理在R1-R6阶段较低。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与大气温度变化最为紧密;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反应最迟钝。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雨养处理(P<0.05),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补充灌溉分别增产30.0%和25.7%,地膜覆盖分别增产18.1%和29.7%。【结论】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