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云南地区余甘子病虫种类及危害情况,在2010-2011年对云南省12个地州市近20个余甘子资源主要分布区的余甘子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记录危害余甘子的虫害14种,病害3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余甘子锈病、澳洲吹绵蚧、乌桕黃毒蛾、咖啡豹蠹蛾为当前防治的主要对象,并对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草坪主要病虫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区常见草坪11个点的病虫害调查,发现了草坪的21种害虫和12类病害,初步了解这些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简述了在武汉市草坪上危害严重的5种主要害虫和3类主要病害的发生特征与规律,为草坪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云南树莓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经济植物树莓栽培中的病虫害危害情况,2005-2007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基地对树莓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危害树莓的病虫害共有9种,分别是叶斑病、炭疽病、茎枯病、茎腐病、灰霉病、稻绿蝽、小长蝽、拟小黄卷叶蛾和果蝇。树莓病虫害总体发生数量少、危害程度轻,是一种优良的新型果树,可进一步扩大种植。本文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甘肃陇南核桃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为当地核桃病虫害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笔者于2013—2019年系统调查了陇南市8县1区核桃病虫及主要天敌昆虫的发生分布情况。查明陇南市核桃病害11种,害虫62种,天敌昆虫12种。其中,甘肃新报道核桃害虫2种。为今后陇南核桃病虫害的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橘为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 小浆果类果树,其中的蓝果类型俗称“蓝莓”。自21 世纪以来,蓝莓这一新兴果树在中国开始了大面积的产业化生产栽培,据统计,到2008年,全国超过10个省份开始了商业化栽培,总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24 hm2快速发展到2 000 hm2,预计未来10年内将超过10万 hm2。随着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治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我国对蓝莓病虫害的研究很少,病虫害对于蓝莓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增加而增大[1]。蓝莓枝干溃疡病是近年来在我国辽宁地区发生的一种为害严重的新病害。国外许多学者曾对蓝莓枝干溃疡病进行过研究报道,明确Botryosphaeria属真菌为该病病原,并对其病原学、致病性及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2,3],而我国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据此,作者采集病害枝干样品,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培养特性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旨在明确该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直播甘草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2013—2014年在小海子垦区49团、50团对直播甘草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小海子垦区直播甘草病害有甘草褐斑病、甘草锈病和甘草白粉病等3种;虫害有蓝跳甲、牧草盲蝽、棉尖象甲、棉黑蚜、黑绒金龟子和大青叶蝉等6种。对甘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初步调查,提出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僵果病和炭疽病是蓝莓上普遍发生的两种重要真菌病害,危害极其严重,近年来随着蓝莓引种工作以及新鲜果实的大量进口,该病传入我国的风险逐渐增大。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病害的病原、危害及分布、症状、病害循环、防治措施和检疫鉴定特征等,以其为防止这些病害随着引种工作传入我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花生病虫发生危害及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辽宁花生产业迅猛发展,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2011年对辽宁花生主产区系统调查发现病虫害共27种,其中病害10种,虫害17种.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分别是花生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蛴螬、双斑长跗萤叶甲、尺蠖.  相似文献   

9.
2005-2007年对秀山县灰毡毛忍冬病虫害种类、分布及发生为害情况进行普查与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灰毡毛忍冬病害有4种,虫害有7种,其中发生为害较重、分布较广的病虫害有白粉病、褐斑病、蚜虫和红叶螨4种。调查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预测预报为保障、保护和利用天敌、辅以喷施生物农药、控制和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为当地山银花病虫害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2008年-2010年系统调查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及主要病虫天敌发生情况,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广西忻城县山银花害虫有35种,病害11种,天敌昆虫28种,其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有24种,寄生性天敌2种,取食白粉菌的瓢虫有2种.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主要病虫害‘三虫一病’的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枸杞林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于2009-2016年调查了青海省天然枸杞林和栽培枸杞林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和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在当地枸杞林有害虫34种,病害7种,天敌昆虫32种。对栽培红果枸杞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病害有:枸杞白粉病、根腐病、干热风害和霜冻害。34种枸杞害虫隶属于节肢动物2纲7目18科,栽培红果枸杞的主要害虫有棉蚜、白枸杞瘤瘿螨、枸杞木虱、枸杞绢蛾;天然枸杞林重要病虫有枸杞绢蛾、白枸杞瘤瘿螨和枸杞白粉病。黑果枸杞主要病虫仅有2种,枸杞瘤瘿螨和枸杞白粉病。枸杞干果(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的重要仓储害虫是印度谷斑螟。枸杞蚜虫类的主要天敌昆虫为瓢虫类和丽草蛉,枸杞瘿螨类的主要天敌昆虫是枸杞瘿螨姬小蜂,枸杞木虱的优势天敌为莱曼氏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测算水稻病虫为害总损失、虫害损失、病害损失、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等五组数据的田间试验设计和方法,并以此来评估水稻病虫为害损失情况,同时分析造成为害损失的病虫主次。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我国饲草重大病虫鼠害分布和危害,充分掌握其传播扩散规律及其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系统分析了我国饲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危害情况,总结了国内外饲草病虫鼠害防控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了饲草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对策,为保障饲草产业和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我国饲草病虫鼠害的防控难题,为今后饲草病虫鼠害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农业害虫是关系到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特殊的昆虫类群,已经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本文从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的发生、为害以及与天敌间关系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综述。温度升高导致农业害虫的发生区域扩张,发生期提前和延长,高温适生种群发生量增大;农业害虫的为害时期改变,为害程度加重,为害物种之间产生新的竞争关系;农业害虫与寄主植物、天敌之间的同步性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本文最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就气候变暖形势下农业害虫的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山东省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化学防治的用药流程,于2017—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于2019年采用常规喷雾法对不同防治对象进行化学防治,研究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次数下3种农药对核桃的保果效果及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定用药流程。结果表明,2017年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炭疽病和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aristata为主,造成的病虫果率达83.25%。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举肢蛾单独发生为主;7月上旬至8月上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为主;8月中旬至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为主。2018年3种病虫害造成核桃的总体落果率为79.84%,共出现2次落果高峰,即在6月下旬以核桃举肢蛾造成的落果和在8月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造成的落果。针对以上3种主要病虫害,在核桃生长期应至少喷药6次,其总体的保果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6.58%和93.70%,分别显著高于喷药4次的83.72%和70.56%,与喷药8次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自5月上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6次;对核桃炭疽病自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4次;对核桃举肢蛾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用药1次。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16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近三年均超过753万hm2,种植制度调整、观赏型油菜与高产型油菜间隔种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我国油菜病虫害总体处于重发状态,防控压力大。近10年油菜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721.18万~881.74万hm2次,防治面积在686.18万~982.28万hm2次,通过防治年均挽回油菜损失98.34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7.25%;年均实际损失28.09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2.07%。影响全国油菜生产的最为重要的10种病虫害依次为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油菜霜霉病、小菜蛾、油菜甲虫(叶甲科和露尾甲科甲虫,下同)、油菜茎象甲、油菜病毒病、地下害虫、菜粉蝶和油菜白锈病,以总损失计,比例分别为55.60%、23.44%、9.51%、2.87%、2.43%、1.69%、1.58%、1.53%、0.86%和0.50%。对油菜生产威胁最大的病虫害是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蚜虫。本文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油菜主要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为油菜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在调查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研究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麦苗死亡率。在陕西武功,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有20种,其中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优势种,分别占地下害虫发生总量的58.66%和21.91%。地下害虫为害引起的死苗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前秋苗期,供试5块田的死苗率达4.4%~9.1%;春季返青拔节期的死苗率较低,仅为1.0%~2.3%。相关分析表明,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死苗率与其虫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