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春季,一种新的禽源性甲型流感(H7N9)病毒在中国出现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禽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呈隐型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则会引起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本文将对全球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H7N9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H7N9流感病毒人源分离株(AH1)和禽源分离株(CK53)复制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序列分析显示,AH1和CK53病毒在进化关系上同源性较高,仅有8个氨基酸位点差异。两株病毒分别接种禽类细胞DF1和CEF,人类细胞A549和Calu-3,检测其复制能力,结果显示在33℃和37℃两种温度条件下,两种病毒在禽类细胞中复制能力相似,但在人类细胞中AH1复制能力强于CK53。CK53在哺乳动物细胞连续培养5代后出现包含PB2/E~(627)K在内共5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显示禽源分离株在哺乳动物细胞复制过程中可以迅速获得适应性突变。突变病毒CK53-P5在A549细胞中复制水平明显强于CK53,其复制能力与AH1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H7N9流感病毒人源分离株与禽源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为深入了解其致病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6年12月,我国有部分省区的H7N9疫情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在此形势下,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进行风险评估认为,我国已经进入H7N9疫情高发的季节,人感染H7N9的数量逐渐升高。目前,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病程的早期一般伴有高热和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加重后出现呼吸困难和重症肺炎症状,有的病例可以很快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而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显示病毒是由禽类直接传染给人,而且人感染病毒的途径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兽医部门累计从家禽或养殖环境中分离到96株H7N9病毒,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经过对这些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禽源H7N9病毒与从感染人身体上分离到的H7N9病毒不同;人体上分离到的H7N9病毒在两个关键基因位点上发生了突变,由于两个位点的突变导致H7N9病毒对人的适应变强进而能够引起人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就极为重要与迫切。尤其是分子层面的技术更加需要被推广,这为病毒是否存在突变等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传播最为广泛的人兽共患病毒之一,其感染谱和传染源都在逐渐扩大,引起大众重视H9N2对公共卫生安全存在的潜在威胁。鸭H9N2病毒普遍认为是以水禽类—陆地禽类—人类的路径实现人的感染,H9N2可作为重组病毒的基因供体和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基因进行重排重组具备感染人的能力。加强禽类饲养管理、做好养禽场的防病管理、加大对禽场工作人员宣传教育的力度可以有效的防控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疫苗接种、建立准确又灵敏的检测方法是禽流感病毒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在非典病毒以后,再次引起人们警觉的病毒就是H7N9了,这种病毒通过鸟禽对人类进行传播,而其发展速度也让人感到震惊,对它表示无奈而且恐惧。专家介绍,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一般冬春2个季节较为高发。因此,加强对人群H7N9型禽流感的预防措施,可提高人群对H7N9型禽流感的防控能力,并对减少发病率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H7N9流感传播的生态学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3年4月华东地区发生H7N9流感疫情以来,H7N9流感已连续4年冬春季节出现流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沉重打击家禽业发展。通过深入分析活禽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养殖场各环节的生态状况,提出H7N9流行传播的模型,指出活禽市场是控制H7N9病毒的关键环节。结合广东生产实际,从改变病毒生存、传播生态条件着手,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市和安徽省两地率先发现。最新研究结果显示,H7N9病毒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并与鸭群、鸡群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H7N9流感病毒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感染H7N9的禽(鸡)不发病,仅携带病毒。为了进一步提高松江区H7N9流感的防控水平和能力,摸清松江区家禽H7N9流感病毒的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严重制约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并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其中,H5(H5N1、H5N2、H5N6、H5N8等)和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对我国养禽业危害巨大。通过实施强制免疫,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在禽群中仍散状暴发,并出现多种新型病毒,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总结了截至2021年9月我国禽类暴发H5和H7N9亚型HPAI的所有官方公布的疫情暴发事件以及监测数据,分析了其流行特点,以期为禽流感的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风险因素是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论文依据H7N9流感人间病例、相关文献及兽医学知识,以导致人类与家禽感染H7N9流感病毒或接触带有H7N9流感病毒的动物产品而发病或死亡定义风险因素,并对人类和家禽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风险因素做整理和分析。搜寻出4项人感染H7N9流感主要风险因素及10项家禽在市场环节感染H7N9流感主要风险因素。经比较分析,活禽市场在H7N9流感病毒于人间及禽间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提高活禽市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并在活禽市场环节做好H7N9流感防控措施,是有效预防并控制H7N9流感疫病的基础。同时,研究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及禽类风险因素,为开展H7N9流感风险分析,切实保障家禽健康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与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浙江、广东等地出现多例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造成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新一轮恐慌,家禽产业再次受到严重打击,禽类产品销售全面受挫,销量和价格双双大幅下降,2014年1月养禽业的直接损失达200亿元。关于H7N9流感病毒的来源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尚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病毒是由家禽直接传染给人的,病毒的传播途径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目前H7N9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活禽经营场点,尚未在养禽场检  相似文献   

11.
在禽类中,H7N9病毒属于无症状流行,给监测该病毒带来一定难度,该病毒以高效变异进化速率持续传播于禽类间,则将可能再次出现规模较大的人际间疫情事件,所以应持续监测疫源禽类,并强化评价和研究病毒学研究、疫苗与药物研究,进而制定出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1994年在广东家禽中首次出现,随后几年逐渐传播到其他省份。H5N1亚型AIV 1996年在广东首次出现,2004年以来在多个省引起禽流感暴发。我国使用疫苗免疫防控H9N2和H5N1亚型AIV已有多年。虽然在免疫后的家禽养殖场H5N1和H9N2病毒检出率极低,但在一些活禽市场病毒检出率却比较高。由于H5病毒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通报”病毒,市场监测阳性往往被怀疑为养殖场有病毒流行但未被“通报”。陈化兰院士团队通过详实的实验研究,揭开了活禽市场病毒繁衍和传播的真相,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现阶段我国家禽中H7N9病毒感染状况,2017年2月在我国东部4个省份的123个场点进行了H7N9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7N9病毒的样品总阳性率为2.48%,其中活禽市场的阳性率与往年监测数据相比出现上升;阳性场点范围较大,涵盖了养殖场、屠宰场和市场等多个区域;鸭类样品中的H7N9病毒阳性率高于往年,为1.89%。H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调查中检出的H7N9病毒均为低致病性病毒。这些数据为今后全面了解我国家禽中的H7N9病毒感染现状和制定有关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甘肃省制订下发了《全省动物H7N9禽流感紧急监测方案》和《动物H7N9禽流感应急处置指南》,全力防控各项重大动物疫病。针对活禽交易市场、家禽屠宰场、家禽养殖场(村)、野生禽类栖息地、生猪屠宰场等五类重点监测对象,甘肃省全面排查,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监测。截至目前,全省临床监视鸡2 150万只,未见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监测天门市活禽调运禽流感免疫情况和病毒的分布状况,对该市辖区2018年8月至12月调运送检的禽类养殖场样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禽流感H7亚型、普通PCR技术检测禽流感通用型及H5、H7亚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1830份血清和对应的禽拭子,样品来源于61个养殖场,禽流感H7亚型免疫阳性率按禽种类分类分别是种鹅100%、蛋鸡90.52%、蛋鸭33.00%;禽流感通用型及H5、H7亚型的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0.18%、0.00%、0.00%。表明该市活禽调运中,水禽禽流感H7N9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低,有禽流感通用型病毒存在。加强水禽调运前免疫、运输车辆消毒及宣教工作是预防和控制H7N9禽流感在流通环节发生的有效手段。该结果为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和防控薄弱环节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能引起禽类发病,也能引起人类感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给养禽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H7N9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实验室监测、疫苗免疫和生物安生防控等方面对规模禽场的H7N9禽流感防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为有效防控H7N9亚型禽流感,农业部积极推进科技攻关,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开展H7N9禽流感疫苗研究。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采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出安全高效的H7N9灭活疫苗生产种毒,经严格评价,新的疫苗毒株对禽类和哺乳动物均无致病力。为避免单苗重复注射、减少家禽应激次数和防疫经费开支,实现一次免疫同时防控H5和H7两种亚型禽流感流行毒株的目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原H5重组禽流  相似文献   

18.
《山东家禽》2014,(3):46-46
2013上半年开始,“H7N9”这个新名词开始为众人所知,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例不断攀升,禽类养殖业也因此遭受重挫。4日,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建议出台鼓励家禽定点屠宰检疫净肉入市政策。 随着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不断增多,在发现确诊病例的上海、浙江,政府均采取了关闭相关地区活禽交易市场的措施,有效阻断了一个潜在的传播源。陈爱莲表示,目前在扑杀活禽或关闭活禽交易场所等措施,还都是临时的应急之策。  相似文献   

19.
自2013年以来,H7N9亚型流感对我国养禽业和人类公共卫生造成了极大影响。疫苗作为重要防疫工具,在H7N9亚型流感防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H7N9禽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已在国内广泛应用。随着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对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及通用流感疫苗等新型疫苗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国禽流感疫苗的开发与应用夯实了技术基础。本文对各类型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情况以及优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禽H7N9亚型流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地区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为进一步明确传播途径,基于家禽产业链视角,在H7N9禽流感最为严重的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有代表性且能反映整体情况的养殖场、批发市场、屠宰场、农贸市场,调查H7N9禽流感的动物防疫和个人防护情况。结果显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隔离仍不完善,存在活禽接触候鸟感染禽流感的风险;批发市场和屠宰场防疫水平高,人感染风险较低;农贸市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和个人防护不充分,易扩散病毒;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是与候鸟接触后携带病毒的活禽,通过"养殖—批发—零售"产业链蔓延。该结论在明确"禽传人"、"活禽市场环境暴露"观点上深化了产业链各环节间的传播路径。因此,珠三角地区H7N9禽流感的防控重点要加强养殖环节的生物安全隔离,并做好零售环节中活禽与人之间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