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红栀子果实贮藏期腐烂原因及药剂抑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起贮藏期红栀子果实发生褐变腐烂的病原菌为黑曲霉和黄曲霉.药剂筛选试验结果以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82.3%,其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LC50=1 142.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新疆北疆地区采后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及探寻延长其贮藏保鲜期的方法,以新疆北疆地区冬枣为供试材料,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分离筛选病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新疆北疆地区采后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3株,观察真菌形态并查询相关分类鉴定手册最终确定主要致病菌为青霉属、链格孢属和毛霉属。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贮藏期对丹参的总酮含量及抑菌效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商品药材不同贮藏期的丹参总酮含量及抑菌效力的变化规律,为丹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草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总酮含量——乙醚索氏提取、UV法测定(丹参酮ⅡA为对照品)、抑菌效力——纸片法(金黄色葡菌209P)。结果丹参药材贮藏1095d的总酮T含量为28.31mg/g,抑菌效力L(mm)下降22.92%。研究贮藏期30-2555d范围内的变化规律为:T(mg/g)=49.4545—0.01731d(m=8,r=-0.9884^***)、L(mm)=10.084—0.002278d(m=8,r=-0.9628^***)。结论丹参药材的总酮含量及抑菌效力与贮藏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建议适宜贮藏期不得超过4年。  相似文献   

5.
短波紫外线处理对冬枣贮藏期生理衰老和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处理对贮藏期冬枣细胞膜透性、MDA浓度、呼吸强度、PAL活性、总酚含量和腐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波紫外线处理能显著降低果实的细胞膜透性和MDA浓度,抑制果实呼吸强度,从而可以延缓冬枣贮藏期衰老进程;短波紫外线处理可以提高贮藏期冬枣果实中PAL活性,加快果实中酚类物质积累,降低果实腐烂指数,有助于提高贮藏期冬枣果实抗病性,其中以3kJ/m2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经1997~1998年与1999~2000年两个年度的仓贮调查,摸清了危害贮藏期柑桔果实最严重的病害是绿霉病和青霉病,二者造成的腐果数占贮藏期总腐果数的80%左右.不同防腐保鲜剂的防腐保鲜试验结果表明,14%咪·抑乳油600~1000倍液浸浴3~5 min后沥干贮藏,防腐效果可达90%左右,且对色、香、味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亚华15品种甜椒为试材,对甜椒贮藏过程中病原菌的种类、存在部位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椒贮藏前的主要潜伏侵染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辣椒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果蒂带菌率最高;贮藏期引起果蒂和果柄腐烂的主要致腐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和辣椒软腐病菌,主要引起果肉和果蒂发病,同时盘长孢状刺盘孢也能够引起果蒂和果肉腐烂;贮藏前的表面消毒处理可以降低贮藏期的病害发生率和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8.
9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玉米小斑病的药剂,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菌落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新万生、腈菌净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冬枣果实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种类、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概述。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苦痘病、枣果酒化和冷害;侵染性病害包括缩果病、黑斑病、溃疡病、软腐病、浆胞病、霉腐病和果柄基腐病。冬枣贮藏期病害的发生可以通过田间综合预防、采后处理和控制贮藏环境条件等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11.
文俊玲  于喜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00-16302
介绍了大果优质丰产型优良无性系“研冬1号”的选育经过,同时对该品系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红枣贮藏期病原菌系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宁夏红枣贮藏期果面上出现的真菌菌系主要有7种.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是优势菌株;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毛霉(Mucor spp.)和根霉(Genus rhizopus spp.)是亚优势菌株.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真菌微生物在果面上出现的菌落数增加.不同处理的宁夏红枣贮藏期间细菌随贮藏时间延长增殖加快.经保鲜剂处理后的灵武长枣和中宁圆枣贮藏时细菌增殖较慢,未经处理的宁夏红枣贮藏时细菌增殖速度非常快.  相似文献   

13.
冯海  袁毅  刘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51-17353
[目的]为冬枣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以氯酸钠和硫酸为原料,尿素为还原剂,MnO2/Cr2O3为催化剂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制备了低温型缓释二氧化氯制剂1、2号,比较了其对低温贮藏冬枣的保鲜效果。[结果]经正交试验优化后,制备二氧化氯的最佳工艺为:温度70℃,酸度6mol/L,m(MnO2)∶m(Cr2O3)=3∶1,n(NaClO3):n(CO(NH2)2)=2.5∶1,此条件下,二氧化氯产率达95%,纯度达95%以上。放置缓释二氧化氯制剂后,冬枣的可滴定酸和V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失重率、呼吸强度和乙醇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二氧化氯释放量大的1号缓释剂的保鲜效果好于释放量小的2号缓释剂。[结论]缓释二氧化氯制剂可有效提高冬枣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冬枣在贮藏过程中的问题及主要贮藏保鲜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冬枣的特性,对冬枣在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主要贮藏保鲜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冬枣采后生理及保鲜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冬枣的呼吸类型、采后Vc含量及其与呼吸强度变化的关系,采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乙烯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就冬枣的采收、分级、预处理及现代保鲜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冬枣和雪枣园害虫的系统调查分析,明确了2个品种枣园的主要害虫为枣瘿蚊、棉蚜、枣星盾蚧、枣镰翅小卷蛾、斑衣腊蝉、麻皮蝽、褐刺蛾、榆紫叶甲、黄曲条跳甲和大青叶蝉等。2个品种之间只有麻皮蝽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主要害虫多数发生在5-7月份的枣树萌芽期至青果期。  相似文献   

17.
冬枣果皮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初步判断冬枣红色素的组成为类黄酮(包括黄酮类)、花色素苷类。通过对冬枣果皮红色素的NaOH提取液进行不同处理,对果实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下水浴2 h,目测其外观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吸光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温度越高,色素损失越多。进行避光、直射光、室内散射光处理发现色素对光照较敏感,易损失,应进行避光保存。供试的2种金属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在各吸收峰处都有上升的趋势。红色素对氧化还原剂的处理比较稳定。不同pH值对冬枣色素的颜色变化及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冬枣保鲜技术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冬枣用PE打孔袋包装后,在不同温度下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贮后2个月,半红果的贮藏效果明显好于全红果,0℃半红果的软果率和腐烂率分别比0℃全红果低36和23个百分点,Vc含量损失减少47.1个百分点;0℃的贮藏效果好于-2℃,0℃半红包装果的软果率和腐烂率分别比-2℃半红包装果低16和6个百分点,Vc含量损失减少175个百分点;PE包装有利于冬枣的贮藏,0℃半红包装果的脆果率高达71%,而对照为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施肥方法、施肥用量和施肥种类的技术组合,筛选有机肥的合理用量和化学肥料的最低用量。[方法]采用四年生和五年生冬枣树,设A、B两大试验区,进行调查与测量。[结果]多施有机肥、增施K肥、多点施肥等措施能有效解决冬枣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结论]该技术既能平衡树势,又能保证产量,提高冬枣品质,增加果实硬度,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冬枣水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并综合近10a文献,对冬枣当前的施肥管理技术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冬枣的最佳施肥时期和最佳施肥量,春季“晚追肥”等新的栽培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