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以3个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 L.)种源为对象,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的响应曲线进行了比较测定,阐述了光合作用对光和CO2浓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异株荨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型,峰值在9:00和15:00,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Pn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所致;浙江天台县异株荨麻的Pn值明显高于其他2个种,表现出显著的高光合效率特性;不同种源异株荨麻的光合生理特性参数有显著差异:浙江天台县异株荨麻的光补偿点比其他2个种源的异株荨麻低,而光饱和点比另2个种源的高,说明其光能利用区间较宽;浙江天台县异株荨麻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低于其他2个种源,异株荨麻在CO2饱和点以下,Pn随CO2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说明增大CO2浓度可大大提高光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对异株荨麻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饱和含水量为100%、70%、60%及40%条件下,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净光合速率在同等光合有效辐射时基本上表现为T2>T3>T1>T4;异株荨麻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均在适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最低,这说明适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提高异株荨麻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炮制方法对异株荨麻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酸-苯酚显色法测定异株荨麻不同炮制品中多糖的含量,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异株荨麻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株荨麻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炒荨麻>170℃烘荨麻>220℃烘荨麻>自然晾干荨麻>120℃烘荨麻>焦荨麻>105℃杀青晾于荨麻.表明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适用于异株荨麻及其制品多糖含量的测定.研究还表明,不同炮制方法间异株荨麻多糖含量差异显著,炒荨麻多糖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异株荨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267-269
以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异株荨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g:40mL.采用此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达1.468%.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异株荨麻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株荨麻播种苗为试验材料,在密度为19万~96万/hm2设T1、T2、T3、T4和T5 5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下,异株荨麻光合特征、生长量和生物量变化,寻找出合理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异株荨麻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生长量和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异株荨麻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在密度为77万/hm2时达到最大值,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74万~77.5万/hm2.  相似文献   

6.
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案,系统研究了温度和稀土、温度和赤霉素对药用植物异株荨麻(Urticadioic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株荨麻种子在15~40℃恒温条件下均能发芽,但不同温度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差异显著(P<0.05),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30~35℃,最适温度约为30℃。稀土溶液在25~500 mg/L范围内,均可有效促进种子萌发,浓度为100 mg/L时,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高。赤霉素溶液浓度在25~600 mg/L范围内,均可促进种子萌发,最适宜浓度为400 mg/L。温度和稀土对异株荨麻种子发芽率无明显交互作用,而温度和赤霉素对促进种子发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各种组合中,以温度为30℃和35℃、赤霉素溶液浓度分别为400、500和600 mg/L的6个组合的交互效应对种子发芽率的提高最为显著。异株荨麻种子在中性条件下最易发芽,随着酸碱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异株荨麻β-谷甾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刘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601-4603
用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研究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 L.)β-谷甾醇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以β-谷甾醇得率为指标,优选出了最佳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m/V,g∶m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60℃。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异株荨麻中的β-谷甾醇,操作简单、安全、快速、萃取率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模拟对比试验,于2008年8月研究了城市居民区绿地、城区道路绿化带与郊区林地3种土壤条件下的水分变异对火炬树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的郊区林地(土壤含水量22.63%)-城市居民区绿地(14.21%)-城区道路绿化带(9.90%)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火炬树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单峰型”...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异株荨麻茎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101-2103
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 L.)茎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钻石C18柱,流动相为甲醇和0.4%磷酸混合液(体积比为55/45),检测波长355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快速、有效、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异株荨麻茎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主要采用CIRAS—2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柿树叶叶片净光合速率、水分的利用效果、气孔导度等进行测定,进而探讨柿树光合光响应特性对于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水分对柿树的光合生理参数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土壤水分的不断降低,柿树的净光合速率以及表观量子效率会先上升然后下降,而光补偿点会先降后升,光的饱和点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能够维持柿树高光合作用和高水分利用率的土壤含水量一般为48.8%~76.7%。  相似文献   

11.
秦菁莉  李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925-1927
荨麻属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该文对近年来荨麻属植物药理学扩展研究进行综述,为荨麻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双子叶植物紫花苜蓿和单子叶植物早熟禾为受试植物,通过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对麻叶荨麻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麻叶荨麻叶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以超声法进行提取,得率分别为0.66%、0.84%、2.70%、3.13%。麻叶荨麻叶的甲醇和水提取物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为1.25 g/L时对根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了32.6%和47.0%;而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影响较弱。石油醚和水提取物对早熟禾幼苗生长表现出较弱的化感抑制作用;而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的化感作用很强,均在0.01 g/L的低质量浓度时即对幼苗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当质量浓度达到1.25 g/L时,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早熟禾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4.0%和80.5%,对苗高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1.1%和69.2%。盆栽试验显示,麻叶荨麻根土对紫花苜蓿和早熟禾幼苗的生长有2.4%~5.0%的极轻微促进作用,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提示麻叶荨麻植株中的化感物质在进入土壤之后,可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而失去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