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株型小、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小、谷粒容重高、谷粒容重对单粒重贡献最大;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株型大、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大、谷粒容重高、单粒质量高、谷粒体积对单粒重贡献最大;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康庆华 《中国麻业》2004,26(3):110-113
本试验对亚麻双胚实生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同时进行了亚麻染色体加倍技术的深化研究,确定了现蕾期用0.05%秋水仙碱24小时处理单倍体亚麻苗的最佳时期,并获得了多份加倍材料。本文阐述了双胚亚麻无融合生殖的意义和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1001B双胚苗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学兴  邱时学 《杂交水稻》1991,(5):42-44,11
从水稻双胚苗中寻找不定胚,是筛选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水稻双压苗和双生苗(中胚轴等低节位分蘖)的外观形态相似。本文应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了C1001B双胚苗的形态结构。发现其主苗和次苗之间没有维管束联系,是源于两个独立的胚。主苗发芽早于次苗4一5天,都各自具有独立的种根、节根、胚芽鞘、不完全叶。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亚麻双胚实生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同时进行了亚麻染色体加倍技术的深化研究,确定了现蕾期用0.05%秋水仙碱24小时处理单倍体亚麻苗的最佳时期,并获得了多份加倍材料.本文阐述了双胚亚麻无融合生殖的意义和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氢对多胚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胚水稻(Oryza sativa)是研究水稻无融合生殖的良好材料,它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双苗,与合子胚相比,多胚中的不定胚  相似文献   

6.
【目的】稻米留胚能够提高稻米营养品质,但稻米留胚特性与胚性状、胚乳成分的关系等相关生物学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稻米品种留胚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粳稻中软米型和普通型两类典型留胚材料及非留胚材料为试材,首先切片观察两类品种籽粒胚发育特点,继而对比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 amylose content, AAC)和离层果胶含量,最后以外源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TK)调控,比较胚性状、胚乳组成及留胚率差异。【结果】与非留胚材料相比,软米型和普通型留胚材料具有胚内幅和外幅较大,胚发育速度快,胚体积较大的特点;籽粒充实度好,粒形更宽、厚;同时离层果胶含量也较高。外施CTK后,软米型留胚材料中后期胚发育速度加快,普通型材料胚发育减缓;两类材料的AAC、果胶含量、胚比重及留胚率均提高。【结论】除胚性状对两类品种留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外,胚乳组成主要影响软米型材料留胚特性,而粒形是影响普通型材料留胚特性的重要因素。CTK则通过影响籽粒不同性状对不同类型材料留胚率进行调控。这为后续高留胚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水稻双胚苗中提高不定胚的发生频率是研究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F1代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特殊的选育方法,已将原有双胚苗品系的双苗率由30%提高到60%左右。由于不定胚与双苗的发生率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双苗率的提高,内含不定胚的频率也有相应提高的趋势。又据细胞学观察,认为不定胚发生在远离珠孔端的部位,故在种子中部的萌发苗可能是不定胚产生的种子形态学特征。1989年,我们采用特定苗位为标记的筛选方法,选取种子正中部萌发苗并结合对其它非正中苗的人工切除,使水稻的不定胚频率由原来的2.6—5.1%提高到21.2%。水稻不定胚频率的大幅度提高,为无融合生殖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研究应用开拓了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大麦标记基因系籽粒营养品质性状及胚大小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不同用途大麦营养品质基因定位的成套标记基因系,对23个大麦标记基因系的籽粒蛋白质舍量、赖氨酸舍量、胚比、千粒胚重的差异性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研究的23个标记基因系籽粒蛋白质、赖氨酸舍量、胚比及千粒胚重问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可从中选择成套的标记基因系对大麦营养品质基因进行定位;除胚比与千粒胚重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外,蛋白质与赖氨酸、胚比之问的正相关、蛋白质与千粒胚重、赖氨酸与胚比、千粒胚重之间的负相关均不显著,笼统地讲有关大麦籽粒赖氨酸舍量与蛋白质舍量之间呈负相关的结论是不确切的,大胚能否作为高赖氨酸的间接选择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硬粒小麦与玉米杂交力的变异情况,将两套硬粒小麦材料和硬粒小麦品种Lang-don的一套D组染色体代换系与玉米杂交,然后将分蘖分开,进行液体培养,并进行2,4-D或硝酸银处理(即给分蘖培养液中加入2,4-D或硝酸银)。结果表明,硝酸银使25个硬粒小麦育种系×玉米的胚形成百分率由1.4%提高到了2.8%。在32个硬粒小麦材料(高代品系和品种)与玉米的杂交中,加入硝酸银后的胚形成频率为0~15.8%;其中有7个基因型的胚形成频率高于6.0%,这与它们的系谱有关。一套染色体代换系与玉米杂交后,其胚形成频率为0.4%~58.1%,其中具有1D、3D、4D和7D染色体代换系的胚形成频率较高。这些结果表明:①给2,4-D处理液中加入硝酸银可以提高平均胚形成频率,但总体看来对硬粒小麦种子和胚的发育无明显效应;②将有些D组染色体转入硬粒小麦遗传背景后能够提高其杂交力。  相似文献   

10.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忸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人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The process of double ferti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s of embryo and endosperm development in an autotetraploid polyembryonic mutant rice IR36-Shuang were studied with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Some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degenerated ovary, abortive embryo sac, single fertilization, double-ovule and double-embryo and so on. were found during double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in IR36-Shuang. The rate of the abnormalities was 46.67% in IR36-Shua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an autotetraploid rice line IR36-4X (33.00%). Cytological and embryonic evidences were provided for seed setting decline and the initiation of additional embryo in IR36-Shuang.  相似文献   

12.
以同源四倍体多胚苗突变水稻IR36 双为材料,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其双受精过程及胚、胚乳的早期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在“IR36 双”双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异常受精现象和胚囊发生败育的异常类型。统计结果表明,异常受精作用或败育胚囊的发生频率高达46.67%,远高于其野生型品种IR36 4x(33.00%)。主要有子房退化、胚囊退化、单受精、双胚珠、双胚等几种异常类型。这些异常类型是导致结实率降低及形成双胚苗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镜检对二倍体水稻APIV(2)和同源四倍体水稻APIV(4)的双受精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双受精过程比较特殊,花粉粒在其柱头上萌发比较慢,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比较迟缓,双受精延迟,退化型胚囊的频率比较高(36.0%),极核和反足细胞的形态异常,存在着一定频率的胚自发现象。由此认为,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有性生殖能力已经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4.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2):121-124
Abstract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Kyushu University, northern Kyushu in 1996 and 1997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a double cropping of sorghum using early maturity cultivars.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early or late) and the cultivar on the yield were also examined. On the average, grain yield from double cropping was 556 g m?2 in 1996 and 746 g m?2 in 1997. Sowing dat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major traits of the summer crop,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ose in the spring crop, except for the days to heading. Late summer sowing decreased grain yield as much as 41.9%, decreased 100-grain weight by 22.4% and extended days to heading. Early sowing, early in April and late in July or early in August, is recommended for spring and summer crops, respectively, in a double cropping system to obtain a high grain yield. SA 403, D12, C8, C9, D5 C10-1 F4 line and D5 × C8 (F1 hybrid) were considered to be suitable for a double cropp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5.
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量最高。延长水稻生育期和攻取大穗是稻麦周年高产的关键。水稻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随着熟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小麦方面,除种子生产力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因子生产力先增后减,迟熟中粳水稻+小麦模式下表现最高。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稻麦周年的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适当延迟稻麦换茬时间可以提高稻麦周年经济生产力。就稻麦“双迟”栽培模式的概念和调控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双季稻—马铃薯是稳粮增效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介绍了诏安县双季稻—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的热量资源并设计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基于位于黄河下游灌区的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6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玉米可能生长期日数、初始日序、终止日序、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的历史趋势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熟期青贮-子粒玉米的组合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比较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与传统双季玉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禹城地区玉米积温与可能生长期日数在近60年内的年际增加趋势显著。根据可利用热量资源与玉米品种熟期,禹城地区双季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早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早熟青贮-中熟子粒玉米和中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夏播子粒玉米的可调整弹性播期有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受精及子粒发育早期是决定穗粒数及粒重的重要时期,也是对环境变化相对较敏感的阶段。受精极核需要经历游离核、细胞化和细胞分化3个阶段形成胚乳,受精卵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分裂分化形成最终的胚。玉米受精前极易遭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影响花粉或花丝活力间接影响玉米受精过程。受精过程中的环境胁迫会通过阻碍花粉与花丝的识别、减缓花粉管在花丝中的延伸速率影响受精过程。子粒发育早期主要是受精极核分裂分化形成胚乳、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胚的过程,该阶段遭受环境胁迫下,胚乳细胞分裂受阻影响子粒库容。研究表明,逆境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受精及子粒早期发育过程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及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