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84年,龙山县引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7年大面积推广,全县共种植10607.8亩,平均亩产267.6公斤,比露地玉米平均亩产增加142公斤,增产113.1%。并涌现了亩产超500公斤的高产典型。同时,杂交玉米依靠地膜第一次突破了海拨  相似文献   

2.
头年冬种大、小麦,次年连作双季杂交稻,是我市亩产过吨粮的一种可靠性较大的种植模式。1986年全市小面积试验示范0.56万亩, 1991年发展到38. 48万亩, 6年累计种植面积94.83万亩,其中三熟亩产过吨粮的达89.7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6%。据抽样调查,麦类-双杂三熟合计亩产1100公斤以上,各季的亩产指标一般是:无论大麦或小麦,亩产应在200公斤以上,早杂亩产450公斤左右,晚杂亩产450公斤以上。综合各地高产丘块的验收资料,三季的产量结构和全生育期如表1。 麦类-双杂亩产过吨粮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是: 一、搞好三熟品种搭配,缓解高产与季节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1989年雨水地区农科所与庆元县农牧特产局、松源镇农技站联合在庆元县松源镇大畈墙、南门墙建立千亩双杂高产栽培示范片,该片实际面积964亩,全年平均亩产943.0公斤,320亩全年平均亩产超吨粮,其中52亩中心方经实打验收,早杂平均亩产588.3公斤,晚杂平均亩产579.6公斤,全年平均亩产达1167.9公斤,增产极为显著。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 根据测产、考种及产量调查:早杂威优35亩产从4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主要靠增穗增产,从5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则穗、粒都有相应的增加,而亩产550公斤以上的更高产,则主要靠增粒增…  相似文献   

4.
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因自然灾害频繁,种水稻十年九不收。利用地膜覆盖及其配套技术,改种玉米却能年年丰产。本文就高海拔山区玉米亩产吨粮的关键技术及其增产机理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姚卫华 《玉米科学》2001,9(4):068-069
通过"选良种,盖地膜;秋整地,多施肥;小比例,大密度;催大芽,坐透水;防虫害,细管理"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使嫩单7号玉米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连续三年亩产突破吨田大关,总结出一套小垄单行地膜覆盖亩产吨田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
饶鸣钿 《中国稻米》1994,1(2):18-19
1993年福建省沙县高砂乡柳源村612亩汕优63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测产验收中稻平均亩产625.2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389.1公斤,两季亩产1014.3公斤,其中18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472.9公斤,首次实现我县中稻一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吨粮的再生稻连片百亩以上亩产超《纲要》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地膜玉米值得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年来一项先进的农业适用新技术,已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温饱工程,并产生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古丈县从1988年开始试种20.4亩,亩产360.2公斤,1989年扩大到705亩,亩产340.4公斤,1990年推广到5485亩,平均亩产340.7公斤,比露地栽培玉米显著增产,为山区发展旱粮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有  相似文献   

8.
地处湘南的祁阳县,1987年种植了稻田春玉米5112.48亩,玉米总产2290吨,亩平447.92公斤。其中亩产过500公斤的1055亩,占玉米面积的20.6%。现将稻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福建尤溪县洋中乡的联泽村,是边远穷山区,过去种一季晚稻,产量一直只400多公斤。自1989年起改种一季杂交中稻加再生稻, 420亩稻田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1年亩产过了吨粮,其中有140.7亩,两季亩产达1200多公斤,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高产经验,包括头季和再生稻主攻目标及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豆小垅(45~55厘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县从1990年开始示范,鸟河乡永年村朱德库种16亩45厘米小垅绥农8号大豆,平均亩产33075公斤,成为全省大豆高产大王。从199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大豆小垅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均获明显效果。1996年推广5250亩,亩产165公斤,比大垅栽培亩增?..  相似文献   

11.
余世学 《玉米科学》1994,2(4):033-035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1984年引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巩固玉米覆盖效益,1987年开始进行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逐步改单作全覆盖栽培为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增产、钱增收。1993年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6407公顷,每公顷产玉米6846公斤,每公顷增产2756公斤,新增总产45229吨;其中马铃薯套种4052公顷,套种豆类(芸豆、黄豆)7281公顷,套种光叶紫花苕4428公顷,增收马铃薯34220吨、豆类3713吨、光叶紫花苕青99630吨,新增总产值3477万元,新增纯效益1737.4万元。推动了高寒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前言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乌伊公路沿线广大农区,是新疆春大豆的主产地,年播种达10万亩以上,占全疆春大豆50%左右,是自治区和兵团大豆的主产区和重要商品大豆基地。多年来我们承担北疆灌区春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现把近三年研究结果简结如下。 1990年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地采用该院筛选的自治区通过认定的黑农33号优良品种。运用回归旋转设计试验,选择出产量300公斤的栽培方案。综合垦区高产经验于1991年在农八师石河子四宫村,刘春年农户种16.8亩,核实亩产大豆299.79公斤。农八师一四三团18连杨东种9亩地亩产大豆305公斤。 1992年运用试验两年的高产栽培技术在143团18连20号条田,种植黑农33号大豆109亩。在大豆成熟初期8  相似文献   

14.
湘玉1号是永顺县旱科所用“75—24”自交系与“330”自交系杂交育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1988年在海拔920米的凤凰县腊尔山区组织高产攻关试验,面积1.4亩。经验收,总产干籽1043.3公斤,平均亩产745.2公斤,创凤凰县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5.
<正> 马铃薯是秦岭、巴山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为解决品种退化减产问题,我区从1986年引进脱毒种薯技术,筛选山脱毒薯良种克新1号,克新2号,对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在留坝、宁强、镇巴、略阳等县大面积示范种植,取得显著增产效果.累计种植5.3万亩,平均亩增收鲜薯364.75公斤,增产32.9%.留坝县铁佛店乡柳树沟村罗方寿、姜窝子乡白家店村潘贵林分别创了亩产5555.5公斤和6000公斤的高产纪录.脱毒种薯高产栽培枝术的应用,为解决山区人民温饱,脱贫致富找到有效新途径.总结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积极开展高产试验,培创高产典型,在继1978年1.96亩地上创造出亩产482.5公斤、1983年1.3亩地上创造出亩产748.3公斤世界最高纪录后,今年又在平度市仁兆镇吕常虎的责任田上培创了1.142亩地高产试验田。此系山东省科委下达,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承担的花生高产生理生态指标及集约栽培技术指标研究课题。1991年9月21日经山东科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考察验收,平均亩产达785.6公斤,又创世界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花生栽培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显示了我国花生生产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以来,随着中棉12良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麦套地膜栽培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0年全市12万亩麦套地膜棉平均亩产皮棉78.3公斤、小麦275.2公斤,其中贾悦镇5万亩麦套地膜棉,平均亩产皮棉93公斤,小麦302公斤,亩收入超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县苎麻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亩产和总产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万亩新老麻园平均亩产84.5公斤.其中范镇乡4个高产村1169.77亩麻园,平均亩产达159.3公斤,有一百余户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并出现了亩产250公斤的亩产地块。1985年全县发展到30827亩,在三麻严重受旱的情况下,原有万亩老麻园平均亩产仍达123公斤。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宁乡县示范种植杂交晚粳76优312和台杂2号,面积为809亩,平均亩产529.1公斤,高产丘亩产达624.7公斤。平均产量比同季种植的常规晚籼湘晚籼1号,常规晚粳盐粳2号、H808及杂交晚籼成优64亩增86~48.8公斤,纯收入亩增68,33~40.4元。发展杂交晚粳除选用高产抗病组合外,还必须注意育带蘖壮秧、合理密植及科学运筹肥水。  相似文献   

20.
经过1986—1988三年的协作攻关,已摸索出“小麦—杂交中稻亩产吨粮”的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全省三年累计,有效使用面积196.8万亩,单产提高118.86公斤,增产14.36%。其中,示范田48.06万亩,亩产超吨粮。主要配套技术措施是:优化品种组合、合理调节收种时间、培育壮秧、适时调控群体、增强肥力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