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细胞与组织培养、转基因、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抗草甘膦玉米的研究意义和进展,为提高我国玉米种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病株节间缩短,异常矮小,多不能抽穗结实,单株产量损失可达70%-100%,轻者减产20%-30%,严重者达70%80%,晚春播种、麦田套种、油菜及大蒜茬等玉米甚至绝产,给我国许多玉米产区带来严重影响。2008年山东省发生面积73.3万hm^2,改种5.9l万hm^2,绝产1.67万hm^2,玉米粗缩病成为该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1年威海地区春播玉米发病更是严重,大面积毁种或绝产。玉米粗缩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感病后尚无可行、有效的防治措施,品种抗病性利用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机理、抗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抗病种质资源及抗病育种5个方面对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简要概述了分子生物技术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对青枯病抗性不同的几个材料进行接种.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玉米青枯病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遗传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并且基因效应是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所起作用不大.同时又得到所研究的六个亲本中Mo17、E28是选育高抗青枯病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6.
李哲  武丽石 《杂粮作物》1995,(2):1-3,53
玉米抗螟育种进展概述李哲,武丽石(辽宁省农科院110161)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ner)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辽宁省由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茬面积增加,玉米螟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日趋严重,已引...  相似文献   

7.
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概括玉米茎腐病的分布与危害、致病菌的类别与致病机理、抗病种质资源的分布与鉴定,介绍玉米抗茎腐病的遗传、抗病基因和抗病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数量抗性位点研究与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920个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病型占10.1%,中抗型占12.6%,感病型占62%,高感型占20.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中抗-高抗型中晚熟和青饲玉米较多,分别占37.1%和23.3%;早熟、夏播、特早熟玉米居中,分别占18.5%、17.3%、16.7%;糯、甜玉米较少,占8.6%和5.4%。经抗病鉴定,通过审定的160个品种有4个高抗、11个抗病、19个中抗。  相似文献   

9.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100份,筛选出543、2125、202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29、87-1×L105、444×87-1、丹408-2、吉单321等杂交种高抗材料13份.对部分玉米材料以温室苗期接毒鉴定与大田接毒鉴定比较,多数品种温室鉴定比田间鉴定发病率高1倍左右,但部分品种仍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抗病性.温室鉴定应该与大田鉴定相结合以缩短鉴定年限,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大田鉴定播期不同,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有别,播期晚病率高、病情重;接毒后抗性品种潜育期长、显症慢。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折断力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一组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9个茎秆性状与单位体积茎抗折断力(UVSRP)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雄穗主轴长与UVSRP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生物鲜重、穗下茎秆长、茎秆鲜重、穗位高、茎秆长粗比与UVSRP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与UVSRP呈显著负相关;茎粗与UVSRP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秆鲜重、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和雄穗主轴长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正向直接效应;穗下茎秆长、穗下生物鲜重、茎秆长粗比、茎粗和穗位高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负向直接效应。增加玉米的生物产量不能只增加穗下茎秆长或穗下平均节间长。适当的雄穗主轴长可作为选择抗茎折断力强的玉米品种的重要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1.
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1999~2000年,对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组合,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受遗传因子和土壤带菌特性共同作用;抗性的遗传特点属核遗传,不受胞质基因控制;杂交种的抗性与双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对作物抗虫(其中包括玉米抗玉米螟)的生化本质和机制的研究,以Beck等(1956、1957、1961)和Loomes等(1957)的工作为最早。他们在详细地研究了玉米螟人工培养基的配方后,通过一系列严格控制的实验室试验证明,玉米幼株含有一些成分,当把它们加进饲料之后,可抑制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业巳  相似文献   

13.
玉米和许多其它暖季作物一样对5~15℃的发芽温度反应敏感,并且存在品种间差异(Cal等,1972)。尽管把吸脓冷害主要归因于原生质膜的破损(Pollock等,1966;Brainlage等,1978)。但Franks(1983)指出,原生质膜可能不是受冷害的唯一部位。无论伤害的最初场所是哪个部位,各种研究已表明发  相似文献   

14.
王仕伟  李晓鹏  陈甲法  吴建宇 《玉米科学》2018,26(2):156-160,165
蚜虫是玉米主要虫害之一,抗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是有效防治蚜虫的主要途径。试验在重虫区三亚乐东试验基地,连续两年对222份玉米自交系在自然发病的条件下进行蚜虫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确定危害度为抗性评价指标,同时筛选出15份高抗蚜虫自交系。结合血缘追踪发现,抗性材料主要来源于Reid、lancaster种质。  相似文献   

15.
以4个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20个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80个组合,对产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粒深和百粒重7个经济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H2149等11个抗病家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其中9个家系所配F1产量较高,可直接利用;其他自交系个别性状较优,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利用。玉米纹枯病抗源CML270与感病自交系478构建的CML270×478重组近交系群体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58份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58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连续两年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抗病和感病自交系各占50%。其中B90、LH38和IRF240等10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抗,在抗病育种中可优先利用;B105、B108、B103等13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感,在抗病育种中应改良后利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毒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玉米抗病虫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基因定位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McMullen和Simcox(1995)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来玉米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抗性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均不同程度地连锁在一起,聚集成几群,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由于在同一聚群内经常发现不同抗性基因对不同病原菌(虫)的抗性反应,因此这些抗性基因间的功能关系目前还不清楚。研究抗病虫基因或OTL的染色体位置,发现许多抗性位点的产生与染色体片段重复有关。为应付快速演化的病原菌(虫)侵染,存在对新小种具有专化抗性的基因群是必要的。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在某一时期可能快速进化,以获得足够力量来抵抗共演化的病原菌(虫)的侵染。玉米抗病虫基因在染色体上聚群存在,可以用来提高克隆抗性基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品种的根茎品质。而根茎品质中除了本身的形态特征外最重要的是对茎腐病的抗性。玉米茎腐病是一种致病菌种众多,土壤传染的病害。发病组织表现在茎秆,主要侵染途径则经由根部,故亦有通称为根茎腐病或茎基腐病。国内黄河流域玉米产区乳熟期发病时往往伴随整株突发性失水枯死症状,故又称为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茎腐病均有发生,产量损失一般10%左右,最高可达30~50%。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抗粗缩病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媒体灰飞虱世代交替,呈现规律性波浪式的起伏;玉米品种不同,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病株率品种间差异达显著;玉米粗缩病与产量的关系甚为密切,且成反比。即随着病株率的增大而单产随之减少,单产品种间亦达显著;中育5号,自选系×黄早4两品种抗粗缩病较差,H9601、临单13和晋单34三个品种抗粗缩病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