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双季稻种植,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劳动成本、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湖北省双季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因此,通过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总结了适合湖北省双季稻的机械插秧技术,以期为湖北省双季稻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双季稻早籼晚粳机插生产模式的技术要点,结果表明,该生产模式具有品种搭配合理、安全生产系数高、增产增效显著、有利于全程机械化的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肥运筹对“南粳5055”机插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不断完善“南粳5055”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该品种在江阴市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其不同氮肥运筹试验,结果表明,“南粳5055”采用机插栽培,以每667 m2用氮量为22 kg、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武运粳23号"是武进农科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笔者通过氮肥不同用量和前后不同比例的试验,初步摸清了该品种在江阴市栽培的氮肥施用规律及运筹方法,对今后大面积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五丰优T025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抽穗期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直接影响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抽穗期施用氮肥的千粒重都要比不施用氮肥的千粒重要高。  相似文献   

7.
为发挥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的高产潜力,提高南粳44在本地区和同类生态地区的产量水平,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理论为指导,对南粳44在机插条件下的高产和超高产形成规律及技术进行定量化探究;并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建设百亩方进行检验,证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南粳44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24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在提高基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穗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增加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与穗数的提高有关;拔节、齐穗、成熟期LAI显著增加是机插水稻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机插水稻氮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机插水稻氮肥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水稻氮肥运筹采取基肥∶分蘖肥1∶分蘖肥2∶穗肥为0.3∶0.1∶0.1∶0.5,水稻生长发育较好,足穗大穗,产量最高达10 460 kg/hm2,可为氮肥的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早熟晚粳通粳981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熟晚粳通粳981抗条纹叶枯病,耐纹枯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米质优,适宜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介绍了该品种机插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关键是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重视病虫草害防治.  相似文献   

12.
天门市是水稻早晚连作主栽区,受倒春寒气候和机械插秧植伤造成秧苗缓苗期延长、生育期推迟的双重因素影响,晚稻安全齐穗风险较大,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种粮效益低水平徘徊.早籼晚粳双季机插示范表明,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省工节本降耗,优化稻米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增产、提质、降耗、增效.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沿江地区早熟晚粳机插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秧、大田准备、机械栽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期收获等,以期指导机插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扬粳4038机插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方式下该品种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适宜穗数上,主攻大穗,并保持正常结实率。产量水平为10 500 kg/hm2最佳穗粒结构组合为:有效穗数315万~350万穗/hm2,穗总粒数120~145粒,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生育指标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前1叶够苗,高峰苗控制在预期穗数苗的1.3~1.4倍,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7.5以上,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6 750 kg/hm2以上;施肥指标为:施纯氮270~375 kg/hm2,具体依基础地力水平确定,施肥配比按照基蘖肥∶穗肥=6∶4,基肥∶蘖肥=4∶6。分蘖肥于新抽1、2叶或新抽1、3叶时施用有利于拿足穗,穗肥于正常落黄田块倒4叶和倒3叶末分2次施用,有利于形成大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浙粳88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方法]提出浙粳88机插栽培的目标产量与构成,从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和适时收获3个方面详细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浙粳88(浙审稻2011008)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中熟高产粳稻新品种,2011年2月通过审定。生产表现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青秆黄熟。10 500 kg/hm2产量结构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每穗总粒135~14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 g。浙粳88高产机插栽培技术中,育秧技术包括5个方面,分别为药剂浸种、控制虫传病害,催芽机催芽、确保整齐露白,整平秧板、确保秧苗平衡生长,精细播种、做到定量匀播,苗床管理;大田管理技术包括7个方面,分别为整平大田、短龄早栽、少本稀植、前氮后移、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及早搁田、薄水养胎、防止早衰)、病虫草害防治、喷施"爱苗"和"拿敌稳"等防病保健药剂。[结论]浙粳88机插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基质育秧培育壮苗、短龄早栽小苗机插、科学管水防止早衰、统防统治适时收获。该技术可为浙粳88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调优上海市水稻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于2018年开展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每667 m2纯氮总用量为16 kg的条件下,氮肥运筹以基蘖肥∶穗肥为8∶2为宜,此时"南粳9108"的产量较高,稻米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18.
氮肥用量和运筹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25 kg/hm2的范围内,机插早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742x2+28.979x+4068.3,即当施氮量为195.3 kg/hm2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方法(基肥∶蘖肥∶穗肥=7∶3∶0)相比,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机插早稻产量的提高,在大田总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条件下,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5∶1或5∶4∶1的运筹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19.
杂交晚粳常优1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采用中(小)苗机插丰产栽培试验(三年多点联片成方),根据189块大田的试验资料,按Ⅰ~Ⅵ不同产量水平对其超高产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因素以每穗粒数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2)库容大小与产量的关系紧密,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为库容越大,产量越高;(3)源强流畅在于合理调控群体生长的叶面积指数,并保证有70%以上的高效叶面积占比和较高的粒叶比,以保证生物产量和抽穗后的物质生产能力.由此提出:大穗是实现超高产的主攻方向,扩大库容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前提,源强流畅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适合粳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机插密度及缓释氮肥、常规氮肥的配施模式,以盐粳15号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即300 kg/hm2常规氮肥按高产栽培施肥模式分次施用、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氮肥配施;设置4种机插密度处理,即在机插行距均为25 cm下,株距分别设为11、13、15、17 cm。机插行距25 cm时,随着株距增加,盐粳15号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理论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曲线方程计算出盐粳15号高产最适株距为13~14 cm。300 kg/hm2常规氮肥高产施肥模式虽然产量高,但肥料用量多,且稻米食味品质下降;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影响大穗形成,不利于高产;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