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黄淮麦区蔓延,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系统阐述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制、外缘抗源的利用及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在加强小麦抗赤霉病优秀种质资源搜集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一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各F_1、F_2、B_1、B_2以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和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病小穗数与潜伏期有显著负相关,与日增率及小穗密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潜伏期、穗密度的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及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抗赤霉病早期遗传研究、抗病基因/QTL挖掘、基因/QTL效应研究和抗病基因克隆等方面回顾了抗赤霉病遗传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的抗赤霉病育种成就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现有普通小麦抗源和外源抗性材料的育种利用局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已育成和推广品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其中的抗病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研究;二是利用抗病基因的加性效应聚合现有品种携带的不同抗病基因,减少抗病基因与不利农艺性状的连锁累赘,培育抗赤霉病高产品种;三是加大外源基因的发掘、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6.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抗病育种的大力开展,对病害抗性的遗传研究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在抗性遗传研究中应用了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并认为水平抗性的遗传一般是多基因控制的。如玉米大斑病和叶锈病减速抗性的遗传、自然界中茎腐病抗性的遗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温暖潮湿地区普遍发生的真菌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尤为严重。我们自70年代后期就着重进行抗赤霉病品种杂交的选育,先后对抗病品种的遗传源及遗传动态、抗病性与植株性状的相关性以及抗病品种的特点与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抗性类型、抗源的筛选和鉴定、抗性遗传和QTL定位以及抗病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以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六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在小麦生产所面临的各种病害中,赤霉病一直是重点防控对象。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加重对河南省小麦生产构成了较大威胁。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防控的有效措施、抗性资源的发掘及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展开综述,浅析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需要强化利用抗性资源,加强分子育种在河南省抗赤霉病研究中的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个品种穗轴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与抗扩展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健康穗轴在一些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抗病品种的维管束导管孔径较感病品种的小,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较感病品种的厚,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皮层厚壁组织和厚壁细胞壁增厚的时期比感病品种的早。在受侵染的穗轴中,抗感品种在菌丝的分布和量上,以及细胞的破坏程度上有所不同。抗感品种的木质素均为具丁香素核的木质素。因此,小麦品种抗扩展性的机制之一是靠预先形成的组织结构——厚壁组织和细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MS培养基或N6培养基,添加适当的植物激素与有机成分,对非小偃血统的普通小麦抗赤霉病杂种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花粉植株。用花药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有愈伤组织形成,有些杂种材料花药诱导成愈伤组织的频率较高。因此,通过花药培养途经,以缩短杂种性状稳定的年限,加速小麦抗赤霉病高产品种的选育进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Fhb2的抗性遗传规律,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和病轴长为指标,对携带Fhb2的BC2F3、BC3F1和BC3F2小麦赤霉病的抗扩展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2在温麦6号和漯麦9号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杂合基因型和供体亲本苏麦3号基因型的病小穗数和病轴长均达显著差异,而与轮回亲本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1∶3分离比例,其抗性遗传符合单个孟德尔因子控制的隐性遗传模式;携带Fhb2的纯合型单株表现出与轮回亲本相似的外观,可以作为育种材料直接利用。因此,通过与Fhb2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在F3及以后的世代中开展抗性和丰产性的鉴定筛选,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及抗赤霉病特性,连续3年采用病麦粒表土接种法对不同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丰产性以及DON毒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麦齐穗后第1个扬花到扬花结束历时天数以及期间的天气情况为赤霉病流行提供了环境条件。华麦7号、扬麦21、宁麦13、农丰88、宁麦资126等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高,扬麦15抗性较差。华麦7号、宁麦13、宁麦26等籽粒中DON毒素含量较低。宁麦13、扬麦21、华麦7号、华麦8号、扬麦22、扬麦28丰产性较高。综合而言,华麦7号、宁麦13、扬麦21等是赤霉病抗性较高、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随着赤霉病流行年份增多,筛选出适宜苏中地区种植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小麦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相似文献   

19.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赤霉病性遗传稳定性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经组织培养筛选出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赤霉病突变体各世代的抗性平均表现、突变体的配合力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诱导抗病突变体,突变体能稳定遗传,利用突变本作亲本,其抗性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从其后代中能选出32% ̄38%的抗性单株,遗传力较高,可作抗原利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