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鄱阳湖土鲶(Silirus asotus Linnaeus)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本地鲶鱼.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鄱阳湖土鲶人工繁殖,在18℃~26℃的水温条件下对鄱阳湖土鲶胚胎静止水体中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胚胎发育经过7个时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为47.08h.并将观察结果与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静止水体胚胎发育时间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南方大口鲶孵化时间最短,其次为鄱阳湖土鲶,用时最长的为瓦氏黄颡鱼.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土鲶(Silirus asotus Linnaeus)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本地鲶鱼(俗称土鲶)。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鄱阳湖土鲶人工繁殖,在18℃~26℃的水温条件下对鄱阳湖土鲶胚胎静止水体中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胎发育经过7个时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为47.08小时。并将观察结果与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静止水体胚胎发育时间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南方大口鲶孵化时间最短,其次为鄱阳湖土鲶,用时最长的为瓦氏黄颡鱼。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瓦氏黄颡鱼成熟卵直径约1.67mm,可用激素催产。受精卵圆形、橙黄色,遇水膨胀,直径为2.04mm。水温在20-24.5℃时,胚胎孵化需49h15min。本文还比较讨论了该鱼胚胎和其它鲶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于24℃条件下测定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经过不同温度(24、18、12、6、0℃)10 min低温胁迫后耗氧率(VO2)和呼吸频率(Vf)的恢复过程。[结果]结果表明:南方鲇在6、0℃胁迫后VO2和Vf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缓慢回落的过程,其余组表现为先迅速上升然后缓慢回落的过程;瓦氏黄颡鱼只有0℃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缓慢回落的过程,其余组表现为先迅速上升然后缓慢回落的过程。[结论]瓦氏黄颡鱼对急性低温胁迫抵抗力更高,但同样的低温胁迫瓦氏黄颡鱼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该研究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瓦氏黄颡鱼(嘎呀子)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鲑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养殖池塘以每口3~5亩、水深1.5~2.0米为宜,换水条件良好,并配套增氧机。  相似文献   

6.
野生与船养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组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野生和船体网箱养殖(船养)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组成。[方法]对采自同一水域的野生和船养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野生瓦氏黄颡鱼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船养瓦氏黄颡鱼的1.16倍、1.69倍和0.90倍。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野生瓦氏黄颡鱼除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于船养瓦氏黄颡鱼外,其余种类氨基酸均高于船养瓦氏黄颡鱼。野生瓦氏黄颡鱼总氨基酸(TAA)、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鲜味氨基酸(TDAA)含量分别是船养瓦氏黄颡鱼的1.18倍、1.51倍和1.13倍。野生瓦氏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对优质蛋白质的要求,而船养瓦氏黄颡鱼不符合。根据氨基酸评分,野生瓦氏黄颡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除缬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均大于等于0.90;船养瓦氏黄颡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只有苯丙氨酸+络氨酸的氨基酸评分大于1,3种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在0.65以下;野生瓦氏黄颡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9.62,船养瓦氏黄颡鱼为55.36。[结论]野生和船养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存在差异。野生与船养瓦氏黄颡鱼生活在同一水域,水质条件几乎一致,饵料差异可能是影响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野生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显著高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色氨酸含量较低未测定)。除酪氨酸外,其余各项氨基酸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蛋白品质较好。野生瓦氏黄颡鱼较养殖瓦氏黄颡鱼ω3脂肪酸高。瓦氏黄颡鱼肌肉贮存脂肪高,是一种较优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8.
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本地黄颡鱼正杂交,黄颡鱼生长速度快,形态特征好,当年可达到125g/尾。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步人工繁殖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进行了生长特性和养殖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92日龄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和14 g,差异显著(P<0.05);饲养期间,瓦氏黄颡鱼和黄颓鱼的总成活率分别为92.82%和74.97%,差异显著(P<0.05).因此,瓦氏黄颓鱼养殖性能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mtDNA)探讨南方大口鲇在鲇形目中的系统进化地位,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设计合成16对引物对南方大口鲇mtDNA进行分段扩增,拼接后获得其mtDNA全序列,对其基因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基于mtDNA序列对南方大口鲇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南方大口鲇mtDNA全长16 527bp(GenBank检索号为:HM746661),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序列分析显示,南方大口鲇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方大口鲇与六须鯰聚为一支,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越南拟鲿聚为一支,湄公河巨鲶、长臀鮠及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这3支聚在一起后再与牛头鲴及黑躯兵鲶相聚,最后与扬子鳄相聚。【结论】南方大口鲶与鲇形目鲇科鱼类六须鲶的进化地位最为相近。在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时,应选择合适的基因,以便得到较为可靠的系统发育结果。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4种黄颡鱼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传统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鄱阳湖水域的4种黄颡鱼的13个可量性状和15个框架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形态差异及物种有效性。聚类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与长须黄颡鱼差异最小,首先聚为一支,后与光泽黄颡鱼聚为一支,普通黄颡鱼差异最明显,为单独一支。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判别分析显示,建立的判别函数对4个物种的综合辨别率达95.10%,交互验证后达92.60%。上述综合分析结果可知,鄱阳湖水域4种黄颡鱼均为有效物种,建立的判别函数能够将4种黄颡鱼快速准确的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耗氧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流水密闭装置测定了五组不同规格的黄颡鱼和一组瓦氏黄颡的耗氧率,找出了黄颡鱼的耗氧率和体重的关系式,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进行了比较,并绘制了两种黄颡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图。试验表明: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同种规格的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两种黄颡鱼耗氧率都显著下降。两种黄颡鱼的耗氧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3时前后。通过测定计算出黄颡鱼的耗氧率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0.7279X-1.1826,R2=0.9872。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感染对其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黄颡鱼免疫器官中朗格汉斯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黄颡鱼免疫相关组织内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黄颡鱼头肾和脾脏中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CD207蛋白,且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类似,即细胞质中大量的伯贝克颗粒围绕着中心粒呈放射状排列。在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在黄颡鱼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含有朗格汉斯细胞,并且其可能参与了机体抗鲶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显著高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 <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 < 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P >0.05)。野生和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色氨酸含量较低未测定)。除酪氨酸外,其余各项氨基酸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蛋白品质较好。野生瓦氏黄颡鱼较养殖瓦氏黄颡鱼ω3脂肪酸高。瓦氏黄颡鱼肌肉贮存脂肪高,是一种较优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筛选的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以及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种一代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26 8个,观测杂合度为0.349 0,多态信息含量为0.508 0,均高于普通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08 2个,观测杂合度为0.109 4,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 3);杂交黄颡鱼有效等位基因数(2.863 2个)、观测杂合度(0.338 5)、多态信息含量(0.501 2)高于母本普通黄颡鱼,低于且接近父本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与父本瓦氏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612 4)大于与母本普通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395 9),遗传表现上偏向普通黄颡鱼。筛选到1个标记可以准确识别鉴定该3个群体。研究结果可为黄颡鱼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黄颡鱼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以黄颡鱼脑组织为材料,根据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SS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用于扩增SS基因中间保守区序列,再根据中间保守区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5′端和3′端序列,将扩增得到的中间保守区序列、5′端和3′端序列拼接后得到黄颡鱼S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NCBI的Protein Blast对黄颡鱼与其他物种S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胚胎发育时期和胚后发育阶段(1~20 d)的表达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黄颡鱼脑、心脏、肌肉、胃、肝脏、肾脏、鳃、脾脏、性腺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黄颡鱼SS基因cDNA全长694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39 bp,3′端非翻译区211 bp,开放阅读框为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SS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8%。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黄颡鱼与同属于鲇形目的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SS基因在黄颡鱼受精卵时期就有表达,并持续至胚胎孵化出膜,且在心跳期和出膜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时期(P<0.05);在出膜后的1~20 d,SS基因在黄颡鱼中稳定表达;在成鱼的各个组织中,SS基因只在脑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结论】初步探明了SS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推测其可能在黄颡鱼胚胎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23±2)℃条件下,将720尾质量为(1.52±0.2)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放入水簇箱中,进行饥饿胁迫试验50 d,研究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血糖浓度、存活率、形体指标、肝脏和肌肉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饥饿胁迫50 d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体质量、肝脏指数、肥满度、血糖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精子保存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湿法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及黄颡鱼自交的繁苗生产试验。结果显示:当雌雄配组比例分别为300∶1、600∶1时,杂交组与自交组的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亲本配合力较好、授精效率高;杂交繁殖的受精率随着雌雄配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于规模化杂交繁苗生产的雌雄配组比例为(300~600)∶1。总结繁殖技术经验,开展规模杂交繁苗,采用161.6 kg黄颡鱼雌鱼及4尾瓦氏黄颡鱼雄鱼可成功杂交繁苗207.9万尾,平均受精率为79.8%,平均出苗率为82.5%;单尾瓦氏黄颡鱼雄鱼配组黄颡鱼雌鱼量达40.4 kg,繁苗量达51.9万尾,实现了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规模化杂交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RT-PCR方法克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肝脂酶cDNA序列片段,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瓦氏黄颡鱼肝脂酶cDNA片段长1065 bp,编码353个氨基酸.肝脂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62%-100%.瓦氏黄颡鱼肝脂酶氨基酸残基包含糖基化位点、催化位点、催化中心三联体位点、脂质结合位点和多肽"盖"等主要结构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肝脂酶与草鱼、鳙、斑马鱼肝脂酶聚为一支.因此,瓦氏黄颡鱼的肝脂酶在鱼类进化中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20.
运用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法对二滩水电站库区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i(Richardson)]的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丰满度值不稳定,9月显著大于6月。雄性个体在6月和9月成熟系数波动较大,雌性个体成熟系数为0.834%。二滩水电站的建设对该水域瓦氏黄颡鱼丰满度和成熟系数影响较大,对精巢发育周期组织特征并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