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27.0万~33.0万丛/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隆科16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10~4穴/hm~2),研究其对粳稻D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58×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垩白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垩白度和食味品质降低;而当施氮量225 kg/hm2时稻米品质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提高栽插密度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本试验研究认为,实现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D46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栽插密度2.7~3.3×105丛/hm2,栽茎蘖苗5.4~6.6×105/m2,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得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泰山27良种良法配套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泰山27为材料,设3个主处理和3个副处理,共9个组合,研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泰山27在施纯氮225 kg/hm~2、基本苗240×10~4~300×10~4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达8 933.40 kg/hm~2;在施纯氮300 kg/hm~2、基本苗360×10~4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低,仅7 566.60 kg/hm~2。[结论]泰山27适宜的基本苗为240×10~4~300×10~4株/hm~2,氮肥用量宜结合不同的地力条件,在保证水分的前提下,酌情施肥,以免造成水肥胁迫,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成都平原区粳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协同高效的最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为制定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施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00×105、2.667×105、4.000×105穴·hm-2),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粳稻D46籽粒产量随施氮量(<225 kg·hm-2)和栽插密度(<2.667×105穴·hm-2)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225 kg· 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 580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提高氮肥施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NAE)、生理利用率(NPE)、偏生产力(NPFP)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NUEG)均显著降低(P<0.05),而氮收获指数(NHI)和氮素表观利用率(NAUR)无明显变化.随着栽插密度提高,NAE、NPE和NPFP均降低,其中NAE和NPE降低程度较大,而NUEG、NHI和NAUR变化不大.[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能够促进粳稻D46高产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进行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机械插秧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但综合考虑种子、农药成本投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因素,栽插规格以30 cm×16~18 cm、栽插密度以18.5万~20.3万穴/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当地杂交水稻栽培寻求适合的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3个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3个水平)为副区,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栽插密度对C两优9号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9个处理中,以施用纯N 180 kg/hm~2、栽插30.0万穴/hm~2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低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升高,高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分蘖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减小而增强;成穗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多;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结实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栽插密度对其影响不大。[结论]C两优9号是分蘖力极强的杂交水稻,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可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密肥控对通优粳1号产量的影响,优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为55.2×10~4个/hm~2、施N量为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为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结论]产量11 2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10~4~60.1×10~4个/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及生育期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栽插密度40万丛/hm~2的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栽插密度35万丛/hm~2、施氮量321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但与栽插密度40万丛/hm~2、施氮量268.5 kg/hm~2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水稻品种陆育4号的最佳处理是栽插密度40万丛/hm~2、施肥量268.5 kg/hm~2,适当增加栽插密度,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仍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稳定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发挥杂交水稻的在豫南稻区的高产潜力,开展了信阳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杂交水稻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21万穴/hm~2条件下产量在各处理中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淮稻14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淮稻14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纯氮225kg/hm~2条件下淮稻14号产量最高为9727.5kg/hm~2;不同栽插密度下淮稻14号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对淮稻14号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受试条件下,淮稻14号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30×104points/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957.2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利用率,过低施氮量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则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田旱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957.2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利用率,过低施氮量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则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田旱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新品种吉粳513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150、200、250 kg/hm~2)和栽插密度(33.33万、22.22万、16.6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显著影响吉粳513的有效穗数,而对穗实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00 kg/hm~2和插秧密度为22.22万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9.43×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在此条件下,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其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南粳45、南粳49、南粳94140和淮稻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插苗数对粳稻冠层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时能够获得较高产量,而在5株/穴时,产量显著下降;南粳45和南粳94140在不同栽插苗数下均获得稳定产量。南粳49在较低栽插苗数下获得高产是由于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大的叶基角、较高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花后不同时期较多的干物质累积;而淮稻5号则还具有较多有效穗数以及生育后期较大叶面积。南粳45和南粳94140是通过其冠层叶基角、光拦截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的适应调节,从而达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相互协调。说明,供试水稻品种均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高产水稻品种类型,栽插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均与其高产群体配置和个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栽插密度下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发挥,而南粳45和南粳94140对不同的栽插苗数有较大的适应能力,产量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7.
在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实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密度与施氮量对早熟·超高产杂交水稻皖稻125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新民  施伏芝  罗志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33-17934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早熟、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皖稻125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与栽插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7.00万穴/hm~2组合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在中低氮肥及中等栽插密度条件下,皖稻125可以实现超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T16的产量增长潜力。[方法]研究不同海拨和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Ⅱ优T16产量的影响,探讨Ⅱ优T16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密度。[结果]在海拨252 m的试验点,当栽培密度为19.5万窝/hm2时Ⅱ优T16产量最高,达11 587.5kg/hm2。在海拨756 m的试验点,当栽培密度为22.5万窝/hm2产量最高,达12 817.5 kg/hm2。[结论]铜仁地区Ⅱ优T16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密度为低海拨地区19.5万窝/hm2,中高海拨地区为22.5万窝/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密度对冀东滨海盐碱棉田现有机采棉模式下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适宜密度和收获方式。[方法]于2017年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棉石抗126为供试品种,设置3×10~4株·hm~(-2)(M1)、6×10~4株·hm~(-2)(M2)、9×10~4株·hm~(-2)(M3)、12×10~4株·hm~(-2)(M4)和15×10~4株·hm~(-2)(M5)5个密度水平,在9月10日、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共6个日期进行收获。[结果]石抗126在M3和M4皮棉产量差异不明显,均超过1 300 kg·hm~(-2)水平;9月10日和9月20日收获产量占比超过80%。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纤维马克隆值4.62~4.87,上半部平均长度30.0~31.0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3.3%~83.8%,断裂比强度28.4~28.7 cN·tex~(-1);M4处理纤维马克隆值更低,上半部平均长度更长。M3处理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更高。[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常规棉石抗126的适宜密度在9×10~4~12×10~4株·hm~(-2)之间,宜在9月下旬和10月底分别进行一次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