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靠近三峡大坝的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分布特征。[方法]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入河口河段为对象,于2015年春季开展了柱状沉积物采样调查,初步研究了该区域碳、氮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调查河段沉积物总碳含量为1.74%~3.52%,总氮含量为0.10%~0.30%。总碳含量的沿程变化表现为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总碳平均含量低于上游,深度变化是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底层。而总氮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深度变化没有总碳变化明显。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δ13C值小于上游采样点。[结论]该研究为认识香溪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靠近三峡大坝的第一支流香溪河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分布特征.[方法]在2015年春季,从分布于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入河口河段的三个采样点,用柱状沉积物采样法采集样品,研究该区域碳、氮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所调查河段的沉积物中总碳含量为1.74%-3.52%,总氮含量为0.1%-0.3%.总碳含量的沿程变化表现为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总碳平均含量低于上游,深度变化是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底层.而总氮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深度变化没有总碳变化明显.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δ13C值小于上游采样点.[结论]该研究为认识香溪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巢湖柘皋河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柘皋河为对象,研究了巢湖东半湖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自流域上游至下游共布设13个监测点(编号S1~S13),调查分析表层沉积物中V、Cr、Ni、Cu、Zn、Cd和Pb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柘皋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CdCuNiPbVZnCr,其中Cu和Cd在部分河段污染较重,最高含量分别达到173.78 mg·kg~(-1)和1.11 mg·kg~(-1)。自流域上游至下游,各重金属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柘皋河上游河段的重金属污染最轻,其内梅罗综合指数为0.33,处于安全范围;下游污染加重,内梅罗综合指数达到1.67,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风险评估后发现:所调查的7种重金属中Cd和Cu存在较高的环境风险,特别是在流域下游风险值提高;流域下游的重金属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大于300,具有强生态危害等级,下游段应是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靠近柘皋河入巢湖河口的S12点是重金属累积的"汇"和"拐点",再往下游的河口地段因受到河湖水文-水质交换的影响其重金属含量反而极速下降。分析认为,流域农业面源和下游的水产养殖活动是柘皋河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沉积物粒径分级结果显示,重金属在河道中自上而下的迁移和累积与水中粘粒的随波逐流和在靠近河口地段发生较明显的沉降密切相关。对柘皋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释放风险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巢湖柘皋河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现场调查与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珠江广州河段0~50 cm沉积物中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并由相应的间隙水与上覆水中无机氮的含量,估算该河段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氨氮是该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变化范围在0.053 5 g·kg-1至1.455 4 g·kg-1之间,各层平均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硝态氮与亚硝态氮含量很低,分布上无明显规律;在该河段的沉积物-水界面中,氨氮呈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各点平均交换通量为2.54mg·mg·d-1,硝态氮与亚硝态氮的扩散方向与氨氮相反,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06、-0.03 mg·m-2·d-1.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通量与其他区域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硫酸钙数值分布,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上游大西沟、下游东道海子土壤进行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应用SAS-Win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了解到采样区域内的土壤,除个别样点外,其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总体来说都比较低,这两项变量的取值都分别在各自的低值区域呈现集中趋势,在整个数值分布区间则分散.[结论]乌鲁木齐河上游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应注意保护植被,在耕作过程中重视土壤盐分的加重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对象山湾滩涂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累积效应。[方法]选取象山湾沿岸滩涂沉积物作为供试材料,测定沉积物样品粒度特征、磁化率、总有机碳及硝态氮含量。[结果]象山湾滩涂沉积物粒径组成以粉粒为主,质地较为黏重,可塑性和保水性较好,透气性差,且沉积物粒径组成随深度变化明显;磁性物质的含量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有机物质含量较高,且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硝态氮含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波动明显。[结论]人类活动对象山湾滩涂影响较为明显,理化特征的累积效应在剖面上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7.
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分析水库生态系统的污染来源和水环境的营养状况,本文对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的分布特征,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N值的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以远源搬运的风成沉积物为主,TOC含量在1.38%~3.52%,平均值为2.34%;TN分布范围在0.06%~0.21%,平均值为0.11%;δ~(13)C分布范围在-2.69%~-2.41%,平均值为-2.54%,δ~(15)N范围在0.19%~0.54%,平均值为0.39%。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表明,陆生C3植物、土壤有机质和淡水水生植物是大河口水库沉积物有机质的3种主要来源,其中陆生C3植物贡献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个别断面有淡水水生植物来源。研究表明,大河口水库整体的初级生产力不高,有机质来源组成差异较小,有机质来源大都为外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热板消解和连续提取法(BCR)对"引江济淮"重要输水通道派河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r、Cd、As、Ni、Cu和Pb的总量和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地积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对派河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派河河段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Cd和Cu浓度值均超出背景值,I_(geo)值≥1,污染风险强;仅派河中间河段Cr的浓度值超出背景值,但I_(geo)值=1,污染风险低;派河沉积物中As、Ni和Pb含量均低于背景值,I_(geo)值=0,无污染风险。巢湖口沉积物Cr、Cu、Ni、As 4种元素的次生相的比例最高,中间河段次之,上游河段及下游河段最低,存在二次释放的生态风险;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Cd的RSP均远大于3,潜在生态风险极高;Pb元素则在上中游河段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对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干流河段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及支流表层水体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中有机氯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黄浦江干流1到6号采样点,水体六六六含量在0.1~0.12 μg·L-1之间,滴滴涕含量在0.02~0.03μg·L-1之间;表层沉积物中六六六含量在1.0~7.0μg·kg-1之间,滴滴涕含量在3.0~32.0μg·kg-1之间:支流7到15号采样点水体中只有HCH检出,含量范围为0.02~0.03μg·L-1.支流周边土壤中DDT含量范围为2~8μg·kg-1.根据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的滴滴涕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检测结果判断,4~6号采样点附近有新的DDTs污染物排入河道.根据实地考察推断,污染源可能为畜禽养殖场所排畜禽粪便.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目前黄浦江饮用水源地中HCH、DDT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仍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松花江上游夹皮沟金矿开采区附近河流的水和沉积物样品,研究了因金矿开采带来的汞和甲基汞污染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河流水中总汞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河流上游高于下游,尤其是有金矿的河流,随距金矿距离加大而汞含量降低;沉积物却相反,距开采区距离较远的采样点呈现较高的总汞含量.水中汞和甲基汞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夹皮沟河段,分别为0.86 μg·kg-1和4.14 ng·L-1;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老金厂和二道沟河段,分别为9.00 mg· kg-1和4.02μg· kg-1.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水中汞和甲基汞污染进行评估可知:22.22%的河段呈现汞的重度污染,其余为中度污染,甲基汞均为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方法显示沉积物中的汞污染非常严重,存在很高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南淝河不同采样点底泥中不同形态有机磷沿程分布特征。[方法]以典型城市重污染水体—南淝河城区段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Bowman-Cole方法考察了有机磷(OP)不同形态[包括活性有机磷(LOP)、中稳性有机磷(MSOP)、高稳性有机磷(HSOP)和中活性有机磷(MLOP)]的分布特征。[结果]在南淝河城区段表层沉积物中,MLOP与LOP含量较高,且MLOP为有机磷的主要形态。同时,沉积物中TOC含量影响了沉积物中有机磷形态特征,TOC含量较高,MLOP与LOP含量也随之增加。[结论]南淝河沉积物中,MLOP与LOP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风险,且有机质对MLOP与LOP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辽宁农田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为农田的科学管理及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IS技术,分析了辽宁省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和全磷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但全钾在辽西分布较高。土壤表层(0-20 cm)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 cm)。全钾随土壤深度变化量较小,其表层和下层平均含量分别为17.64和17.08 g/kg。[结论]不同土壤深度全量养分的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子琦  熊康宁  盈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96-2899,2922
[目的]研究洞穴新生碳酸钙碳同位素对地表石漠化的指示意义。[方法]采用质谱仪分别测定了贵州中西部洞穴沉积物中δ18O、δ13C值及植被、土壤样品中δ13C值。[结果]洞穴沉积物δ13C值与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冰期的δ13C较重,说明降雨量的减少会导致植被的减少;间冰期时段,较老δ13C之间相似,但与新生碳酸钙的δ13C差异较大,说明现代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比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更明显;洞穴沉积物δ13C值基本反映了地表植被、土壤中有机碳δ13C值的变化,植物覆盖率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洞穴沉积物δ13C值重要因素,地表石漠化的等级越高,洞穴沉积物中δ13C值越重。[结论]洞穴沉积物δ13C记录为研究石漠化演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 cm土层明显高于30 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 cm土层,在30~100 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 cm土层明显高于30 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 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河湿地渭南沋河段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离子的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在一定优化的试验条件下,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沋河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沋河底泥中Zn、Cu、Mg、Mn的含量。[结果]样品中Zn的含量为111.0μg/g,Cu的含量为8.30μg/g,Mg的含量为99.0μg/g,Mn的含量为469.5μg/g。[结论]该方法简便迅速,准确度较高,可在生产生活中指导运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TN)进行为期两年的采样测定,对芦苇生长期内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此研究,能清楚的认识湿地全氮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且能通过全氮的变化情况了解湿地的富营养化的状况。以该湿地主要植被-芦苇的各个发育期为时间节点,以湿地各功能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及远河区和近河区为空间区域,并根据该湿地沉积物的厚度情况,分别对深度为0~10,10~20,20~30,30~40,40~50cm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和测定,对沉积物中TN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远近河区沉积物中的TN含量在时间上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5);远近河区的沉积物中TN含量在芦苇的萌芽期时(4和5月)上升,营养发育期(5,6和7月)TN含量差异较小,芦苇的生殖期沉积物中(7,8和9月)TN含量下降,而芦苇成熟期(9和10月),在湿地远河区的TN含量很低,在近河区,9月沉积物中TN含量较低,10月TN含量急剧上升。远近河区在空间上,横向的TN差异性显著(p0.05),纵向上差异不明显;各功能区的沉积物中TN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且各功能区的边界上TN含量较高;多数月份沉积物的表层0~30cm深度TN含量出现累积峰值,只有少数的月份在30~50cm的深度上出现累积峰,并且TN含量在各个深度(0~50cm)呈现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在0.72以上。通过对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TN含量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合理开发湿地和控制湿地富营养化,以及探究氮含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