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生猪生产和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探讨了对生猪生产的周期性与生猪价格的周期性进行良好结合的方式,以期为生猪高产高效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VAR模型、格兰杰(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生猪价格、玉米价格与大豆价格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波动,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大于大豆价格的影响程度,玉米、大豆的价格受生猪价格的影响较大。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生猪价格是大豆价格的Granger原因,但是大豆价格却不是生猪价格的Granger原因;玉米价格和大豆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王宗一 《农家致富》2006,(19):14-14
近期,江苏生猪产品价格上涨。据江苏省农业物价网点县调查显示:8月份,全省生猪收购价为332.9元/50公斤,仔猪7.6元/公斤,猪肉13.3元/公斤,分别比上月上涨17.7%、22.7%和8%。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生猪市场的状况,明确了影响猪肉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黑龙江省猪肉市场周期波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春节后.猪肉价格呈现下行趋势.2月份以来.双汇生猪采购价格由节前的17.74元/公斤下降到目前的16.05元/公斤.降幅10%,同比涨幅9%;双汇白条价格由节前的22.96元/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1.59元,公斤.降幅6%.同比涨幅10%。  相似文献   

7.
孙齐  刘倩倩  侯亚利 《农业与技术》2013,(5):202-203,214
作为世界养猪大国,养猪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呈现非正常波动状况,从1988年后,我国生猪价格大概每隔3a左右就有一次波动,并逐步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稳定,同时也给我国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稳定生猪价格,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家于2007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等。本文将从政策实施的背景、现行生猪调控政策、对现行政策评估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其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9.
生猪价格的变化自1985年以来,经过了七次波峰,每次变化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经过分析研究,生猪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也有一定的规律及轨迹.为预防猪价大起大落,稳定民心,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控措施,加强对生猪(尤其是能繁母猪)的重点监管,从而达到“猪粮安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解蛋鸡生产和鸡蛋价格间的动态变化,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我国蛋鸡主产省2009—2014年的月度数据,就产蛋鸡存栏、鸡蛋产量和鸡蛋价格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蛋鸡存栏、鸡蛋产量和鸡蛋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三者之间在不同时期存在动态变化关系,当期产蛋鸡存栏、鸡蛋产量、鸡蛋价格变化主要取决于滞后了2期各变量的变化。三者在滞后1~7期、12期和17期时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或明显的脉冲响应值、方差贡献率等动态变化;实证结果与商品蛋雏鸡饲养5个月左右开产,6~7个月产蛋率趋于稳定及蛋鸡产蛋周期为12个月、饲养周期为17个月的生物学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猪周期"问题一直是困扰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以往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谱分析和滤波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本文则采用三区制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方法,对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中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生猪价格在"下跌阶段"、"稳定阶段"和"上涨阶段"上的方差、区制转移概率、自持续概率和平均持续期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猪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疫病、政策、自然灾害等外界冲击导致的供需关系失衡,而生猪饲养是生猪产业链上抵御外界冲击能力最差,遭受损失可能性最高的环节。因此,为了缓解猪周期,一方面应该依据区制的非对称性特征来制定价格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牲畜疾病防疫体系和价格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提升生猪产业规模化和一体化水平等措施来增强生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牛肉价格波动的门限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我国牛肉价格波动的非线性,挖掘其波动原因,利用两体制门限自回归模型对1995年6月—2012年12月牛肉价格同比指数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牛肉价格同比指数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其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估计的门限值为4.698,对应的同比价格指数为109.73%。通过构建13阶滞后模型,发现牛肉价格指数超过门限值后,牛肉价格受到的外部冲击大;低于门限值其波动主要源于自身,对后期影响更大。制定牛肉价格调控政策时,应将门限值作为政策出台的参考点,要注重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适当适时介入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国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化肥和劳动的替代弹性以及化肥和机械的替代弹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构造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影子替代弹性,利用2004—2016年中国主要玉米和圆白菜产区的化肥及其他要素投入与价格数据,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劳动价格和机械价格等各类价格变量对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具有显著影响,化肥价格变量对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影响显著。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均较低且将长期处于低弹性区间,圆白菜的化肥需求价格弹性整体高于玉米。玉米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互补关系,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替代关系。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而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期货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保险+期货的农业保险创新模式。以安徽省某县玉米期货价格保险试点为例,探究这种新型期货价格保险对于农户的生产资金投入是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以普通保险模式为对照组,选用2014—2017年的保险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加期货价格保险的农户会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结论。最后基于回归结果,对于目前该保险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期货价格保险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俊青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194-197
选取1980要2012年散养生猪相关数据,运用Minot福利模型,测算出生猪散养户生产的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并就散养户生产福利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长期福利始终大于短期福利但差异并不明显;生猪价格是散养户生产福利的直接影响因素,价格转折点处福利效应变动最大;生猪养殖的粮食投入通过影响生猪供给量来影响散养户的生产福利,是影响生产福利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2000年1月至2015年5月的江西生猪价格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ensus-X12和HP滤波分解方法探索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结合逐步回归法和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显著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LS-SVM模型对生猪价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生猪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1月份季节因子最大,6月份降至全年的最低点;2000年以来生猪价格共经历了7个波动周期,平均周期为25.3个月;随机性成分对生猪价格的贡献日益增大,玉米价格、仔猪价格、猪肉价格、生产者预期、牛肉价格和疫情对生猪价格的波动有显著作用,其中玉米价格和仔猪价格的影响较大;LS-SVM模型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很接近,平均误差仅为1.37%,LS-SVM能较好地反映生猪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是政府制定地价管理政策和调控土地市场的重要基础。分析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内容、作用,归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一,完善地价动态监测制度,扩大监测范围,明确监测执行机构,保障运行经费;第二,应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第三,修改完善技术规范;第四,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渐趋剧烈,对生猪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带来较大影响。探究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对稳定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人民日报》构建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指数,选取2001年1月—2020年9月的月度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变动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链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仔猪价格的冲击最大,生猪、猪肉价格次之,对饲料价格冲击最小,在冲击方向上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特征;蓝耳病,"瘦肉精"事件,非洲猪瘟所处三个时期的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冲击影响存在差异性;生猪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经济主体预期决策和行为发生改变,进而造成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导致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政府产业调控应适时适度,推动市场共享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畜牧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