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权  高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3-18445
[目的]探讨NAA和6-BA对山葡萄果实的花色苷及相关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优质山葡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双红"山葡萄为试验材料,在转色期分别用NAA(200 mg/L)和6-BA(100 mg/L)处理果实,探讨其对山葡萄果实着色及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NAA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6-BA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花色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6-BA对提高山葡萄品质和增加花色苷含量具有促进作用,NAA对提高山葡萄品质和增加花色苷含量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不同质量浓度脱落酸(ABA)和乙烯利(ETH)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花色苷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玉泉营产区2002年生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材,对葡萄喷施100、200、300mg·L-1脱落酸和400、500、600mg·L-1乙烯利,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质量分数及总酸、单宁、总酚、总花色苷和类黄酮质量浓度,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花色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有效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总花色苷、类黄酮质量浓度及PAL活性,其中300mg·L-1 ABA处理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果皮中共检测到花翠素3-O-葡萄糖苷(Dp)、花青素3-O-葡萄糖苷(Cy)、3′-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Pt)、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苷(Pn)、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Mv)、甲基花青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Pa)、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Ma)、甲基花青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Pc)和二甲花翠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Mc)9种花色苷,且300mg·L-1 ABA可极显著提高葡萄花色苷质量浓度,其中4种主要呈色花色苷Pt、Mv、Ma和Mc较对照分别提高49.42%、35.60%、26.27%和37.74%。研究得出,ABA和ETH处理可显著改善‘蛇龙珠’葡萄果实品质,其中300mg·L-1 ABA处理可极显著促进葡萄成熟及果皮花色苷质量浓度的积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盐胁迫和套袋处理对环渤海产区葡萄果实果皮总花色苷的含量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以天津地区耐寒耐旱的多年生露地栽培‘摩尔多瓦’葡萄为试验材料进行3‰盐溶液和套袋处理,检测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花色苷及总酚含量等一系列的生理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熟时,与对照相比,套袋和盐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8%和4%,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0.79倍和1.14倍,总酚含量分别是对照的0.80倍和1.06倍,花色苷含量分别降低了22%和45%,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LDOX和UFGT的转录水平下调,影响无色花青素向有色花色素的转变,以及有色花色素与各种单糖结合形成花色苷。综上,套袋处理有利于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但影响了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盐处理影响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及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4.
ABA与NA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红地球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果实转熟期应用ABA(1000mg/L)、NAA(200mg/L)处理葡萄果实。结果表明,浙江北部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用ABA、NAA对葡萄的果实再垃影响不大;ABA处理的果实固峻比明显大于对照,着色强度c值增大,色度角h降低,花色素苷含趟显著增加。而NAA处理的果实周酸比小于对照,c与h均无显著变化,术能促进花色素莳的积累。因此,应用ABA可以促进红地球葡萄果实的着色和改善风味,NAA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因素对赤霞珠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改善葡萄原料品质及酿酒工艺中花色苷的浸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为原料,以未处理葡萄果粒为对照,测定温度(20,30,40℃)、pH(2.2,3.0,4.0,5.0,6.0,7.0,8.0)及脱水处理(用质量分数5%的食盐溶液分别脱水0.5,1,1.5,2,3,4,6,9,12h)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pH等理化性质指标及果皮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不可浸提花色苷、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20~30℃处理48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4.12~6.52°Brix,总酸质量浓度下降0.81~1.86g/L,pH升高0.22~0.68;20~30℃处理36h果皮中的花色苷含量均较高。(2)脱水处理12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提高14.5%,总酸质量浓度比对照提高2.76%,pH比对照降低3.64%;但果皮中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7.4%,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2.45%,总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8.47%。(3)随着缓冲液pH的升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后降低;不同pH处理对果实pH及总酸质量浓度影响总体较小。用pH为2.2~4.0溶液处理后,果皮可浸提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用pH 5.0~8.0溶液处理后,果皮总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和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20~30℃处理36h可以改善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提高果皮中的花色苷浸提量;脱水处理能改善果实理化性质;适当酸性溶液处理葡萄,有利于可浸提花色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果袋对宁夏风沙地‘红地球’葡萄品质及果皮色素形成的影响,并对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与花色苷合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套袋可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提高维生素C质量浓度,对果实含酸量无显著影响,对单穗质量影响显著;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这3个指标在果实解袋后快速降解,但其综合质量分数整体上高于对照。不同处理均可降低果实花色苷的质量分数,PAL与花色苷呈正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果袋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和果皮色素形成有显著影响,PP果袋(无纺布果袋)有利于改善葡萄果实品质及着色,白色无纺布果袋(D处理)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
杨晓慧  陈为凯  何非  王军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1):1648-1654
以5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美乐’‘赤霞珠’‘马尔贝克’‘小味尔多’‘马瑟兰’)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各品种成熟期果皮的花色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5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的花色苷组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美乐’的甲基花青素类花色苷的所有比例较高,‘赤霞珠’中的花翠素类和未酰化类花色苷的所有比例最高,‘马尔贝克’的特征花色苷是花翠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和甲基花翠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小味尔多’含有较高的甲基花翠素类和花翠素-3-乙酰葡萄糖苷。另外,‘马瑟兰’含有较高的香豆酰类花色苷,尤其是二甲花翠素-3-反式香豆酰葡萄糖苷,且未检测到花青素类花色苷。  相似文献   

8.
花色苷在内质网中合成,而在液泡中发挥生理学功能,因此花色苷液泡转运过程非常关键。研究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合成,修饰与转运基因的表达模式,有助于解析花色苷从合成到转运的完整通路。以宁夏青铜峡地区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烟73’为材料,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pH及果皮总酚、单宁、花色苷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合成,修饰与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熟期‘烟73’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分别为(23.50±0.30)%、(3.22±0.03) g·L-1和3.59±0.10;果皮单宁、总酚及花色苷含量分别为(22.32±1.15) mg·g-1(果皮干质量)、 (62.50±1.23) mg·g-1和(52.49±1.10) mg·g-1。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烟73’葡萄果皮 VviUFGTVviGST1VviGST2VviGST3VviGST4基因表达趋势基本相同,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花后10周表达量达最高值; VviOMT基因表达总体呈下降趋势,花后8周和10周同其他时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AM1 AM3基因表达呈“M”型变化趋势,花后10周与14周表达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烟73’中VviGST1VviGST2VviGST3以及VviGST4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花色苷积累量显著正相关,VviGST1 VviOMT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烟73’葡萄果实理化及多酚成熟度较好,4个GST家族基因均参与了花色苷的液泡转运,其中VviGST1可能参与了‘烟73’果皮中甲基化花色苷的转运。  相似文献   

9.
ABA和6-BA对山葡萄果实着色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葡萄品种双丰为试验材料,在转色期分别用1 000 mg/L ABA和100 mg/L 6-BA处理果实。结果表明:ABA和6-BA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类黄酮、花色苷、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都高于对照;滴定酸含量低于对照;L、H值小于对照,a、b、c值均高于对照。ABA和6-BA对提高山葡萄品质和增加花色苷含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GA3)和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葡萄果皮涩味的影响,以‘巨玫瑰’葡萄为试材,在果实生理落果初期和膨果初期分别用不同浓度的GA3(T1: 12.5 mg/kg GA3; T2: 25 mg/kg GA3; T3: 50 mg/kg GA3)和TDZ(T4: 1.25 mg/kg TDZ; T5: 2.5 mg/kg TDZ; T6: 5 mg/kg TDZ)及其混合液(T7: 25 mg/kg GA3+2.5 mg/kg TDZ)浸蘸果穗,定期检测葡萄果皮中涩味物质含量的变化,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果皮中单宁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GA3及混合液处理的单宁细胞分布较少,不同浓度TDZ处理的果皮中单宁细胞分布密集,且层数较多,颜色较深;果实成熟时GA3及混合液处理的果皮中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单宁总量、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均低于对照,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而不同浓度的TDZ处理的果皮中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单宁总量、类黄酮、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综合评价不同处理的涩味物质总量,结果为T6>T4>T5>CK>T7>T2>T3>T1。说明GA3处理降低葡萄果皮涩味的效果最好,且以12.5 mg/kg GA3处理的效果最佳,混合液处理次之,TDZ处理不利于果实涩味的降低。上述结果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鲜食葡萄果实涩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配以串联质谱技术和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进行分离与鉴定,揭示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成分。【方法】小麦籽粒花色苷用90%甲醇水溶液(含0.5%甲酸)超声波提取,SPEC18柱净化处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提取物进行母离子扫描,初步确定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种类,用全扫描、子离子扫描,多反应检测技术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组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蓝、紫粒小麦籽粒中含有14种不同种类的花色苷类化合物,且不同的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种类与含量不同。【结论】明确了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组分与含量,建立了应用质谱快速分离与鉴定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蓝果忍冬果实花青素含量及其合成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情况,为蓝果忍冬种质的挖掘、利用及花青素的合成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蓝果忍冬品种(蓓蕾、HSY-4和日本-5)果实花青素成分及含量,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3个品种不同成熟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在525 nm波长下,从成熟蓝果忍冬果实中检测出8种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花青素是矢车菊3-葡萄糖,占总花青素含量的76.61%~86.67%,其中蓓蕾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达500.14 mg/100 gFW,日本-5最低,为162.79 mg/100 gFW.半转色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最高,与花青素积累情况相符;PAL、ANS和bHLH基因的表达量随花青素合成积累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蓝果忍冬果实含8种花青素,以矢车菊为苷元的花青素种类最多,其合成相关基因中PAL、ANS和bHLH基因在花青素合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蓓蕾、HSY-4和日本-5的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相似,但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凤丹’牡丹花色变化过程中花瓣色素及相关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凤丹’牡丹在开放过程中花色由紫红色变白的现象,以‘凤丹’5个不同开放时期的花瓣为试验材料,分别运用色差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定量PCR测定花色表型、花色素成分及质量分数和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分析花瓣色素与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花的开放,红色大幅减退,明度变大,彩度降低;‘凤丹’花中检测出2种花青苷(芍药花素-3,5-二葡糖苷和矢车菊素-3,5-二葡糖苷)和8种单体酚。花开放过程中,总花青苷和总黄酮质量分数逐渐减少,总花青苷质量分数降低幅度更大。花青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PAL、DFR、ANS和转录因子MYB22、bHLH1的表达模式与总花青苷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且这些基因的表达量与总花青苷质量分数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研究发现,‘凤丹’花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总花青苷质量分数大量减少。PAL、DFR、ANS是参与‘凤丹’花青苷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转录因子MYB22及bHLH1可能对结构基因DFR和ANS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色苷分子结构与其稳定性以及呈色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花色苷分子化学和空间结构与其稳定性及呈色关系的研究进展。一般,花色苷A,C环羟基化使其稳定性降低,蓝色色调明显增强,但C4或C5羟基化使其较稳定。花色苷甲氧基化、糖基化、酰基化均能不同程度地导致花色苷稳定性增强。分子内共色使花色苷形成“夹心”结构,分子间共色使花色苷产生垂直层叠复合物,另外,花色苷还可发生“自聚”,“吸附”,“晶化”作用,均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文章为改良花色苷分子结构以提高花色苷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植物花青素合成与基因调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阐述植物花青素生物化学合成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花色素苷合成的基因调控及环境、激素化学物质等外在因子对花青素基因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花青素代谢中,温度、光照、紫外线、施肥状况、激素水平等因素能诱发花青素合成的调节基因或反义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或抑制了花青素的合成。在调控基因中,一些对花青素合成的结构蛋白表达产生促进作用,一些则具有抑制效应。不同外在因子激活或抑制调控基因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花青素组型或相同组型的不同配比,使植物器官表现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16.
花青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水溶性色素,也是常见的抗氧化物质。近年来,花青素在抗炎、防衰老等方面的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随着甜、糯类型鲜食玉米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格外受消费者的欢迎。除了鲜食,花青素玉米还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工业提取,提取的花青素应用广泛。近几年,花青素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并且在基因工程育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玉米花青素的合成代谢调控途径、用途和市场前景、常规品种选育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花青素玉米未来的开发、育种方向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花色苷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酸性甲醇浸提60个黑大豆种质种皮中的花色苷,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用HPLC法分析其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及含量,同时用pH示差法测定各种质的总花色苷含量,采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法测定各种质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60个黑大豆种质中共检测到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6种花色苷组分。其中有44个品种中检测到上述全部6种花色苷组分,而其余16个品种只含有其中的4-5种。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是所有受试黑大豆种质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组分。不同黑大豆种质间各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及其ORAC值抗氧化能力差异均较大,其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幅为98.8—2 132.5 mg/100g,ORAC值的变幅为212.5—1 834.6 μmol TE/g,且各种质总花色苷含量与其ORAC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62, P<0.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60个黑大豆种质聚成营养和花色苷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的三大类群。【结论】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组成基本相同,但其各花色苷单体及总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色苷是黑大豆种皮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花色苷是人们熟悉的一类水溶性天然植物色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是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谷薯、花卉和药用植物中的重要呈色物质。花色苷衍生物是近些年发现于富含花色苷果蔬的加工产品及特殊植物器官中,由花色苷在发酵和陈酿过程中形成的或在植物体内经生物代谢合成的一系列花色苷的天然衍生物,构成了不同结构种类、不同色调的花色苷衍生物家族。本文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花色苷与黄烷醇直接连接、花色苷与酚类通过烷基连接、具有第4个吡喃环和不同连接基团的吡喃花色苷类、具苯并吡喃氧鎓离子的类花色素衍生物、其它特殊类衍生物)的花色苷衍生物家族的发现来源、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花色苷的结构稳定性与反应活性研究及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山茶芽变花色与花青苷的关系,为山茶花色的芽变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CIE L* a* b*表色系法测量山茶及其芽变品种的花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含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花青苷与花色之间的关系。结果 山茶及其芽变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到7种花青苷,分别是矢车菊素-3-O-β-半乳糖苷(Cy3Ga)、矢车菊素-3-O-β-葡萄糖苷(Cy3G)、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半乳糖苷(Cy3GaECaf)、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葡萄糖苷(Cy3GECaf)、矢车菊素-3-O-[6-O-(Z)-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ZpC)、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半乳糖苷(Cy3GaEpC)和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EpC)。山茶各系列芽变品种中,白色花瓣中均未检测到花青苷,红色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粉色花瓣相同,但红色花瓣中各成分含量及花青苷总量均远高于粉色花瓣;红色和粉色花瓣中主要花青苷成分为Cy3G和Cy3GEpC;红色花瓣中Cy3G和Cy3Ga所占比例大于粉色花瓣,而Cy3GEpC等花青苷比例小于粉色花瓣。结论 山茶各系列芽变品种中各种花青苷含量及花青苷总量越大,花瓣红色越深;Cy3G、Cy3Ga和Cy3GEpC是决定山茶芽变花色的主要花青苷成分,其含量的积累增加花瓣红色程度。  相似文献   

20.
以山葡萄左红一果实为试材,应用HPLC-MS/MS技术,对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种类及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色期前果皮内没有花色苷积累,随着果实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成熟期含量最高;在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检测出花色苷13种,其中双糖苷6种、单糖苷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