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马铃薯深松实施地块,通过分别在种植前、苗期、块茎形成期和收获期四个不同时期测定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指标和不同深度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分析深松处理对于土壤理化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8~2010年抚顺市土肥站结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对近郊菜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菜田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种类进行土样采集,温室、大棚各采一个土样。采样深度20~25厘米,每个土样由10~15点混合而成,共采集菜田土壤样品983个,进行11项土壤养分指标测试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对菜田土壤肥力水平进行评价。一、土壤肥力情况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对土壤速效磷测定过程中存在的待测液脱色问题进行探讨,初步得出以下结果:(1)样品中加入0.25g含磷活性炭,对待测液的脱色效果较好,但对养分含量较低的土样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使样品的测定结果大约增加了1mg/kg。(2)在没有无磷活性炭的情况下,对于有颜色的待测液,可根据颜色深浅,适当减少待测液吸样量进行测定,对样品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温度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对陕西7种土壤19个土样脲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一定温度和底物浓度范围内,随温度和底物浓度增加,脲酶活性升高,在不同温度和浓度区段,影响幅度有明显差异,除水稻土外,其余高肥力土样脲酶活性受其影响较大;在同一生态区中,脲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其变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耕地和非耕地主要土类179个样品的分析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80%供测土样,83.7%的稻田土样,其土壤有效硅含量均在临界值以下。  相似文献   

6.
以大庆地区农田、林地和盐碱草地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各个土样的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土壤酶活性测定表明,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的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农田土细菌数量普遍高于林地土,农田土和林地土的真菌数量高于碱斑土壤类型,而放线菌在碱斑土中数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与主要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典范对应分析同时综合了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不仅能够分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同时也区分出各个酶活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膨胀土自由膨胀率试验的误差来源,为提高自由膨胀率试验的精确度提供依据。【方法】取陕西安康、陕西洋县和河北邯郸3种膨胀土,将安康素膨胀土筛分为3个粒组(粒径≤0.1 mm、0.1 mm粒径≤0.25mm和0.25mm粒径≤0.5mm),分别测试3个粒组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将占烘干安康膨胀土质量0.5%,1.0%,2.5%和5.0%的硅酸钠和0.1%,0.5%,1.0%和2.5%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溶于纯水加入安康膨胀土中制成16种改性土样,研究粒度组成对改性土样自由膨胀率的影响;测试不同环境温度(10,15和25℃)下安康、洋县和邯郸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并测试烘干土样是否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对量土杯中土样质量的影响。【结果】粒径≤0.1mm的安康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为20%,0.25mm粒径≤0.5mm安康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为53%,结果相差33%。改性安康土样中,当硅酸钠质量为干素土的1.0%、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质量为干素土0.1%时,未控制粒组改性土样Ⅰ的自由膨胀率为23%,控制粒组改性土样Ⅱ(0.1mm粒径≤0.25mm和0.25mm粒径≤0.5mm的土样等质量混合而成)的自由膨胀率为40%。低温环境会造成自由膨胀率严重偏低,当温度从25℃降至10℃时,自由膨胀率降低约43%;干燥土样是否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对量土杯中的土样质量影响较小。【结论】为提高自由膨胀率试验精确度,建议将土样过筛后制作试样,其中粒径≤0.1mm的占0~20%,0.1mm粒径≤0.25mm的占土样20%~50%,0.25mm粒径≤0.5mm的占土样20%~50%,并最好将膨胀土样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25℃)且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鲜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浸提以及浸提液存放等处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测定结果误差的影响,研究降低测定结果误差的途径,提出实现测定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的土样采集和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对文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测定过程中人为影响痕迹最多的新鲜土样的采集、保存、浸提以及浸提液存放等环节的处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测定结果误差的影响。【结果】实验室测定步骤有严格误差控制,而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环节易引起测定数据误差;土样采集和运输时放置在室外或低温运输都会引起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增加;土样风干、烘干保存时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增加,长时间冷藏含量也会增加,冷冻保存时含量变化最小;不同浸提剂和不同浸提时间的测定结果有差异,浸提液保存方式对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结论】测定得到接近土样采集时的田间新鲜土壤中氮含量的关键途径为加快采样速度、样品储运、浸提等环节。  相似文献   

9.
正岱岳区设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是山东省主要的蔬菜产区。2012~2015年,岱岳区作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设施蔬菜区域土壤进行了科学布点和采样,采用常规方法对所有土样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为该区蔬菜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采集土样,通过GPS定位,采集耕作层0~20cm的土壤样品。土样分析项目有土壤p H值(电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自清式土壤研磨机样品处理效果,选取我国东北具代表性的黑土、草甸土和风沙土,采用手擀研磨与土壤研磨机转速为1 000、1 200、1 400 r/min研磨土样,并分析各处理土样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各土壤类型化学元素分析值存在差异,黑土全氮含量较高,草甸土速效磷含量较高,风沙土速效钾含量较高;自清式土壤研磨机转速在1 000~1 400 r/min时与手擀研磨处理的测量值差异不显著,其准确度水平与手擀研磨处理基本一致;研磨机较手擀在样品处理速度上有明显优势,并可有效减少土壤侵入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和土壤研磨机设备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营养型上壤改良剂施入3种不同理化性状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酸性土壤进行恒温培养,20和40d后,测定土壤的pH值以及交换性酸总量、H^ 、K^ 、Na^ 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H^ 和AP^ 含量。说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黑土有机培肥对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年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耕层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比试验前分别增加39.0%和30.7%。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N素化肥生产力贡献率72.9%,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率92.2%,增产贡献率86.0%,比氮、磷、钾化肥处理增产贡献率高1.8%。有机肥对土地生产力贡献为80.3%,无肥处理贡献率为39.6%。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居首,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培肥地力的最佳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13.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WHC)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量)随含水量增高而增高,有机碳的周转半衰期随含水量的增高而缩短(水田为5.23-7.57 a,旱地为6.79-12.87 a)。100 d的培养期内,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2.33%-3.94%和1.66%-3.33%的有机碳参与了矿化。淹水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高于好气条件。同时,淹水条件还使水田土壤的DOC、MBC含量显著降低,对旱地则无影响。【结论】在一定水分范围内(水田:45%-90%WHC;旱地:45%-75%WHC),提高含水量可以促进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和MBC)无促进甚至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量),在淹水条件下和水田土壤中比在好气条件和旱地土壤中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取样制样过程中土样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有机碳的降解。  相似文献   

14.
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的“polar-dipole array”形式,以壤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分和含水率2个相关因素中,土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较土壤含水率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5.
土壤分类研究回顾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修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差异。为对与国标不符的土壤类型名进行审核和修编,同时弄清中国现有两套土壤分类系统之间,以及这两套系统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关联,对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本研究显示,土壤发生学是各国进行土壤分类的共同基础,虽然理论基础相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气候带不同,拥有的土壤资源类型和人均资源量不同,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地面调查方法和采样量各有差异,最终形成的分类系统各不相同。受各国语言习惯和已有分类系统影响,也受近年来在土壤调查中对了解成土过程需求在弱化的影响,对各国土壤分类系统的整合进展并不顺利。对不同语言土壤分类系统的比较显示:中国国标分类系统更符合汉语语言特征,特别是高层级分类中的60个土类命名,能较好表达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典型特征,易于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对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的认知,且推广应用时间已有30多年,在全国影响较大,应继续采用。国标分类系统不便进行国际交流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其高层级分类,特别是国标中60个土类与世界参比基础的关联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将土壤分类名限定于对成土过程的描述,有利于分类系统的稳定和对主要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认知,在层级结构上对分类系统的不断调整,或将成土过程以外的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分类系统,将导致繁冗的土壤分类名,弱化对成土过程认知。由于土壤发生分类信息是进行土壤功能性状调查、评价和分类的重要辅助信息,将土壤分类限定于描述发生分类还有利于将其用于阐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和土壤健康功能性状。根据上述观点,对分县资料中土壤类型名进行了编审,土类按照国标发布的60个土类进行了归并,亚类进行了适度归并,在土属和土种名编审中,则对名称中源于现场调查的土壤分类信息尽量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选取昆明白龙潭和花联两地的石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进行土壤水分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的天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差异很小;但石灰岩红壤的有效含水量比玄武岩红壤低5.856个百分点,初始凋萎湿度比玄武岩红壤高4.023 5个百分点,永久凋萎湿度比玄武岩红壤高4.406 5个百分点,最大吸湿水比玄武岩红壤低4.572 5个百分点。因此,昆明地区石灰岩红壤与玄武岩红壤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差异是造成这2种土壤上植被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苗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盆栽试验,对连作5年的番茄土壤施用不同浓度的磷石膏、醋酸及禾康3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番茄苗期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石膏及禾康土壤改良剂后,土壤有效微生物菌群数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对番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施加醋酸处理后,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显著减少,土壤pH及其他营养物质显著降低,对番茄生长发育无明显促进作用。综合来看,禾康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效果最好,磷石膏其次。  相似文献   

20.
Analysis of Soil Variability Measured With a Soil Strength Senso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anquet  B.  Sirjacobs  D.  Destain  M.-F.  Frankinet  M.  Verbrugge  J.-C. 《Precision Agriculture》2004,5(3):227-246
In the context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the knowledge of soil strength variability at the field scale may be useful for improving site-specific tillage. Moreover, rapid and accurate sensing methods for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etermination would favourably replace labour-intensive, time-consuming and expensive soil sampling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aims at validating conclusions of a previous study which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and test a soil strength sensor in field conditions. The coupled acquisition of the sensor's sign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GPS positions allowed establishment of maps for the three measured outputs, namely the horizontal force (F x ), the vertical force (F z ) and the moment (M y ).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sured forces and soil physical parameters, a series of soi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on soil cores collected in 10 reference plo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F x and the average resistance to cone penetration at 25 cm depth (r = 0.95) and between F x and average soil moisture at 30 cm depth (r = –0.95).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the first study. This sensing method proved its capability to characterise within-field soi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