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闭立辉 《广西蚕业》2005,42(1):18-24
桑细菌性青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业生产。而目前尚未培育出高产的抗病性强的桑树品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品种育成并投入生产,为桑树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体外实验表明。抗菌肽对细菌性青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抗性。应用抗菌肽基因培育马铃薯和番茄抗病品种上也已取得明显进展。因此,将抗菌肽基因导入桑树。培育抗青枯病的桑树品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一旦获得表达稳定的抗病植株,即可通过无性繁殖如组培的方式,批量生产出抗青枯病桑苗投入生产。满足生产中对抗青枯病桑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转柞蚕抗菌肽D基因辣椒的目的基因及表达产物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核酸和蛋白质水平对转柞蚕抗菌肽D基因辣椒第4代的目的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所分离的柞蚕抗菌肽D基因与原设计的序列一样;辣椒组织中也含有抑菌物质,经与天然抗菌肽D对比,表明抗菌肽D基因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3.
以转赖氨酸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入基因的载体结构分别设计赖氨酸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转基因启动子及小鼠基因组内参基因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转基因小鼠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转赖氨酸基因小鼠的检测,同时为转基因动物检测标准的建立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小鼠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基因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可以为转基因法规的制定和转基因产品的标识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碱裂解法快速提取鼠尾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检测其中的外源基因结构如cytomegalovirus(CMV)启动子、hGH polyA终止子及目的基因跨膜蛋白66(Transmembrane protein 66,Tmem66),筛选到阳性样品.优化了多重PCR引物退火温度及缓冲液浓度,并探讨了扩增速率对多重PCR的影响.结果表明,此多重PCR方法可得到很好的扩增效果,可用于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的检测,同时为哺乳动物检测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牛的多重PCR方法,针对牛线粒体16 S rRNA基因(BOS mtD-NA16 S rRNA,BOS)、转基因动物常用标记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Ⅱ)、人乳铁蛋白编码基因(human laetoferrin gene,hLF)、人-α-乳清蛋白编码基因(human α-lactalb...  相似文献   

6.
实验利用CTAB法对大豆DNA进行提取,设计并合成引物对转基因大豆的内源基因Lectin、外源基因CaMV35S 启动子、NOS终止子和目的基因Cp4 EPSPS基因进行PCR检测,成功建立了大豆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饲料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了检测研究。对国产的14份猪饲料、3份水产饲料和3份荷兰进口代乳粉共20份样品进行了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大米物种特异性基因和CaMV35S、NOS、FMV35S、NPTⅡ、PAT、BAR、GOX、CryⅠA(b)、CryⅠA(b)-CryⅠA(c)、rrsoy外源基因检测。在11份样品中检出转基因成分,其中8份样品中含有转基因大豆成分,2份样品中含有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成分,1份样品中含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和转基因棉花成分。  相似文献   

8.
含LacZ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制备及其在NIH3T3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含有3.7kbLacZ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后,经G418筛选,得到了G418的抗性的产毒细胞系,用收获的含有重组逆转录病毒粒子的浓缩病毒上清,感染NIH3T3细胞。经X-gal染色检测,发现表达了LacZ的NIH3T3细胞呈蓝色。  相似文献   

9.
应用巢式PCR技术对水产饲料及食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冉  刘梅  王雷  王宝杰  蒋克勇 《饲料工业》2007,28(21):34-38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转基因大豆完整外源DNA序列设计了几对引物,对转基因大豆和水产饲料以及部分豆制食品进行了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巢式PCR可以扩增10-10g/μl浓度的DNA溶液,检测灵敏度高达0.01%;该巢式PCR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和很好的重复性。用巢式PCR对部分市售的水产饲料和豆制食品进行检测,90.6%的水产饲料和46.5%的食品能检测出外源基因片段,表明转基因大豆广泛存在于水产饲料和我们的日常食品中,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NCBI NLRP3 cds(NM-001256770)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构建标准品质粒pMD18T-NLRP3-189。通过反应条件优化、稳定性、敏感性等试验,成功建立了NLRP3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定量检测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感染后的猪肺组织中NLRP3表达水平。最佳引物浓度为0.15μmol/L,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5196x+36.968,E值为0.96,最低检测量为84个拷贝,熔解曲线有单一峰,批内变异系数CV为0.067%~0.184%,批间变异系数为0.221%~0.594%,重复性好。该方法检测仔猪在感染Mhp后肺组织中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感染组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NLRP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在感染后14 d可达到高峰,平均mRNA拷贝数达18 000左右,可持续42 d。表明该检测方法稳定性良好,精确度高,特异性强,为进一步研究猪炎症小体NLRP3的激活及其相关炎症反应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蚕桑生产一直是桐庐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2160hm^2,全年饲养蚕种52381张,蚕桑总产值2709.29万元,是西部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2005年以来,桑细菌性枯萎病(旧称桑青枯病)成为危害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该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诱发,病菌侵入桑根木质部破坏组织结构,从而造成植株死亡,该病传播、蔓延速度快,危害性大、面广,可通过土壤、水流、农用器具等传播,防治困难,若不及时控制,将对我县蚕桑生产带来毁灭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桑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蚕业》2019,(4):1-7
桑树青枯病是一种对桑树具有毁灭性的土传植物检疫性病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业界对于桑青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生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桑树青枯病的研究概况,总结桑青枯病的发生规律、病原及致病机制,探讨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桑青枯病(mulberry bacterial with)的一些错误描述及研究中的误区,阐述了国内外桑青枯病发生情况、正确的学名及小种与生化类型。研究提出了桑青枯病致病性测定新方法——离体桑枝注射接种法;首次明确了桑青枯菌中除生化型5(小种5)外还存在较多的4型菌(小种1)。控制该病的危害需着重抗病育种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蚕区桑树“凋萎”症状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浙江省临安、桐庐等地桑园中的"凋萎"桑树根、茎部获得151个细菌分离物样品。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可引起桑树"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近;PCR鉴定其中125个分离物为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结合田间发生症状,将桑树"凋萎"症状诊断为细菌性青枯病。从125个雷尔氏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根据生理小种划分标准,这些菌株均为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1,其中7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Ⅴ、2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Ⅲ。  相似文献   

15.
桑树青枯病的空间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树青枯病(mulberry baeterial wilt)又称枯萎病、瘟桑病等。是传染性细菌病害。幼桑病株一般全株叶片同时出现失水、萎凋和青枯状;成龄桑嫩梢或枝条上部叶的叶尖或叶缘先失水,变褐干枯,逐渐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分离到牛源肺炎克雷伯杆菌的SHV表型,并通过接合转移实验确定能够水平转移给其他细菌,以探明其耐药基因转移的机制.[方法]对已经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耐药基因,做水平转移实验.[结果]从分离得到的7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共有66株,66株中共有7株含SHV基因的肺炎克...  相似文献   

17.
相同桑园里,采集青枯病易感和钝感桑树品种植株根际土壤为样品,基于传统实验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个桑树品种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细菌群落结构.青枯病钝感桑树品种植株根际土壤中,除涉及氮循环的氨肽酶活性外,涉及土壤碳、磷循环的β-葡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以及表征土壤肥力高低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青枯病易感桑树品种;指示细菌丰富度的Ace、Chao1指数以及表征多样性的Shannon、Simpson指数,两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与青枯病钝感桑树品种相比,门分类水平,Latescibacterota和Nitrospirota是青枯病易感桑树品种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门类;属分类水平,norank_f_norank_o_Actinomarinales、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norank_p_Latescibacterota、norank_Lnorank_o_SBR1031、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JG30-KF-CM66、Pseudolabrys和MND1等优势细菌属是青枯病易感桑树品种的特有优势细菌属;但缺失了norank_f_norank_o_IMCC26256、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norank_f_67-14等优势细菌属.与青枯病钝感桑树品种相比,氮、磷供给不均衡以及诸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有益功能优势菌属缺失、特有菌属数量减少,是导致易感桑树品种植株根际微环境中生防能力减弱,呈现青枯病危害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型饲料添加剂抗菌肽饲养肉鸡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由专家起草的调查报告称:“滥用抗生素已经导致出现大量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微生物”,并使某些细菌的传播和繁殖速度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超级微生物”泛滥,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欧盟委员会认为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负面影响,从即日起(2006年1月)将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助长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黄自然 《广东蚕业》2002,36(2):43-46
1.前言昆虫抗菌肽(Cecropin)是瑞典科学家Boman H G等首先发现。从果蝇及惜古比天蚕中分离到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从Cecropia的种名中引申而来。国际上已先后分离到数以百计的抗菌肽。1981,黄自然等从中国柞蚕蛹中分离到抗菌肽。为  相似文献   

20.
Trichinellosis caused by nematodes of Trichinella spp. is a zoonotic foodborne disease. Three Trichinella species of the parasite including Trichinella spiralis, Trichinella papuae and 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 have been etiologic agents of human trichinellosis in Thailand. Definite diagnosis of this helminthiasis is based on a finding of the Trichinella larva (e) in a muscle biopsy. The parasite species or genotype can be determined using molecular methods, e.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is study has utilized real-tim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PCR (real-time FRET PCR) and a melting curve analysis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richinellosis. Three common Trichinella species in Thailand were studied using one set of primers and fluorophore-labeled hybridization probes specific for the small subunit of the mitochondrial ribosomal RNA gene. Using fewer than 35 cycles as the cut-off for positivity and using different melting temperatures (T(m)), this assay detected T. spiralis, T. papuae and T. pseudospiralis in muscle tissue and found the mean T(m) ± SD values to be 51.79 ± 0.06, 66.09 ± 0.46 and 51.46 ± 0.09, respectively. The analytical sensitivity of the technique enabled the detection of a single Trichinella larva of each species,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for the target DNA sequence was 16 copies of positive control plasmid. A test of the technique's analytical specificity showed no fluorescence signal for a panel of 19 non-Trichinella parasites or for human and mouse genomic DNA. Due to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detection of these Trichinella species, as well as the fast and high-throughput nature of these tools, this method has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differentiating non-encapsulated larvae of T. papuae from T. spiralis and T. pseudospiralis in tissues of infected humans and ani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