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分别为5、10、20、30、40 g)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活性(P〈0.05);相同温度下,体重对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也呈规律性。最小体重组(5 g组)仿刺参肠道内含物和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比活力,在温度为12.7~16.2℃时,分别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上升;在16.2~22.1℃时,迅速上升,在22.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13%、(1143±16.95)、(1188.42±34.13)、(118.06±0.56)U/g;在22.1~26.1℃时,在较高水平上平稳下降到24.39%、(934.57±63.46)、(983.56±23.58)、(116.11±0.33)U/g。与之相反,最大体重组(40g组)仿刺参肠道内含物和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比活力,在温度为12.7~16.2℃时,在较高水平上平稳上升,在16.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32%、(1 366.49±45.02)、(1 556.32±37.05)、(121.23±0.45)U/g;在16.2~22.1℃时,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在22.1~26.1℃时,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下降,在26.1℃时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0.02%、(257.61±34.39)、(603.28±31.95)、(96.34±0.86)U/g。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1 ℃时,测定暴露于相同密度8种不同藻类条件下,一龄三角帆蚌对藻类的同化率、排氨率和耗氧率,实验周期为24 h。结果显示,在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的同化率最高,为 0.660±0.003;明显高于绿藻和蓝藻(0.142±0.003和0.095±0.004);摄食蓝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 μg/(g·h)和(25.78±0.237) μg/(g·h)。摄食绿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 μg/(g·h),摄食硅藻的耗氧率最小,为(13.307±0.12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比值(O∶N)揭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当饵料改变为蓝藻和绿藻时,O∶N比值开始明显变高,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以蛋白质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蓝藻和绿藻类浮游植物对三角帆蚌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3.
鲇幼鱼耗氧率与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鲇Silurus asotus幼鱼呼吸、氨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鲇幼鱼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在4:00-7:00和17:00-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26℃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耗氧率(OR)和排氨率(N)均随着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的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OR=0.8784W-0.9145(R2=0.9731),N=34.665W-0.8999(R2=0.8616);随着温度的上升,鲇幼鱼耐低氧能力下降,当温度大于26℃时,窒息点超过0.5 mg/L;随着体重的增加,鲇幼鱼耐低氧的能力上升,体重低于4.06 g时,窒息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体重达到11.06 g时,窒息点降至(0.319±0.031)mg/L,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4.
采用封闭静水式呼吸装置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及体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对紫海胆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明显影响,且两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17~32℃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温度下,随着个体体重的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下降。22~27℃之间可能存在紫海胆呼吸代谢的转折点,在该温度下,其排氨率最高、代谢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迟进坤  张安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95-7497
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及体重对金鱼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2℃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耗氧量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耗氧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0.01〈P〈0.05);排氨量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在温度为10~18屯时,金鱼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O.01〈P〈0.05);而当温度在18~22℃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排氨率呈下降趋势,18℃组为峰值:在14℃水温条件下,随着体重的增加,金鱼的耗氧量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显著(0.01〈P〈0.05);耗氧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金鱼的排氨量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排氧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的代谢生理状况,为其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采用不同生态条件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和体质量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试验温度为6~22℃时,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经回归分析,体质量(X)与耗氧率或排氨率(Y)均呈负相关幂指数关系,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盐度(24~3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盐度(30~36)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pH(7.0~8.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8.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pH(8.0~9.0)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一昼夜的耗氧率及排氨率最高峰均在13:00,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峰均在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岩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体重和温度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软体部干重(0.9901g±0.540g、0.5244g±0.0257g、0.2886g±0.0421g)和温度(13、18、23、28℃)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中国蛤蜊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中国蛤蜊单位体重耗氧率(O)与软体部干重(形)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0=αW^-b,其中口的取值为0.695—1.762,平均为1.449,b的取值为0.446~0.587,平均为0.542。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中国蛤蜊个体的增大,其单位体重排氨率(N)逐渐降低;排氨率与其软体部干重呈负相关,它们之间可以用幂函数N=α0W^-b0咖表示。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软体部干重(形)满足以下方程:0=0.258+0.561W+0.239T(R=0.680,F=19.342,P〈0.01);N=2.973+38.361W+16.897T(R=0.736,F=26.535,P〈0.0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企鹅珍珠贝在不同盐度下(22、26、30、34、38)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其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用贝的体质量规格平均为7.46 g(A组)、17.61 g(B组)和28.57 g(C组)。结果显示,当盐度为18时企鹅珍珠贝出现死亡,在盐度22~38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质量呈负幂函数关系,可表示为Y=aWb。随着盐度的增加,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也在逐步增加,当盐度为34时,耗氧率达到峰值,当盐度继续增加时,耗氧率会降低。随着盐度的增加,排氨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盐度为38时,排氨率最高。当盐度在22~34之间时,3种规格企鹅珍珠贝的O∶N值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大,在盐度34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根据耗氧率和O∶N值的变化幅度推测其适宜盐度范围为26~34。上述结果表明,企鹅珍珠贝对低盐度适应较差,在养殖生产中应根据盐度变化调整吊养水层。  相似文献   

10.
在(14±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体重为(2.5±0.2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循环投喂和饥饿再投喂为激发机制的情况下,均未出现补偿生长现象,说明此规格的仿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使仿刺参苗种的耗氧率先降低后升高,饥饿至第10天时降到最低,之后开始升高并最终稳定在较低水平;排氨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在饥饿第15天时升至最高,这与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温度、盐度和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 ~ 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可分别表示为OR=aW-b和NR=cW-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0.488 ~0.874,平均值为0.620;a的取值范围为0.362 ~1.371;d的取值范围为0.454 ~0.747,平均值为0.591;c的取值范围为44.678 ~121.158.在16~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OR =c1ed1T表示,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2℃时达到峰值,当温度超过32℃时,耗氧率下降.在16 ~36℃时,尖紫蛤的排氨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NR=-c2 +d2T-d3T2表示,在28℃时排氨率达到峰值.尖紫蛤呼吸Q10值的范围为0.547~3.660,排泄Q10值的范围为0.235~2.515,水温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显著.尖紫蛤的呼吸氧原子数与排出的氨态氮原子之比O∶N值的范围为4.312 ~21.874,各种规格的尖紫蛤O∶N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文蛤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 ℃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 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 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代谢规律,为其幼蟹养殖条件的优化和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密封静水式试验,探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 ℃)和pH(6.0、7.0、8.0、 9.0)对不同规格[大规格组(L)的体质量21.68±3.58 g...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CA9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表明CA90可能是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所能承受的最大碱度胁迫。相反,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血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A90时达到峰值。然而在CA0~50时,瓦氏雅罗鱼血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进化出特殊的排氨机制,使其体内能够保持较低的氨氮含量以此规避氨中毒。定量PCR显示,参与氨转运的4种Rh基因在不同碱度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Rhcg1和Rhcg2在高碱度(CA110)最为显著(P0.05),表明Rhcg1和Rhcg2可能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碱胁迫下的排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研究(O∶N)发现,在CA0~70时,雅罗鱼无需消耗过多能源物质即可实现高碱度胁迫下的能量需求;而在碱度为90~110时,则主要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减少蛋白质耗能,以此降低毒氨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胁迫下的排氨策略及其可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推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类型盐碱水域的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溪红点鲑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1—12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5.5、8.5、11.5、14.5、17.5℃)条件下,体重为(26.5±2.0)g的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us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溪红点鲑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R0=13.723t^0.9738(R^2=0.9974)、RN=0.1687t^1.0896(R^2=0.9977)、PS=0.23641n t+0.8529(R^2=0.9960);氧氮比为58.1~66.6,氧氮比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O:N=81.36t^-0.1158(R^2=0.9915),说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饥饿状态的溪红点鲑的代谢物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