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旱稻新品种“丹旱稻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旱稻1号是丹东农科院以"IR24/早丰γ//中系8834"为母本,"蜂光/胜利糯"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中晚熟类型,需积温2 750℃左右,1995~2000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抗病、耐旱、米质优等特点,适宜在辽宁东部、南部及河北省等地种植.2001年经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4.
5.
6.
丹旱稻2号是丹东农科院以矮秆的5057为母本,抗病、大穗的IR26/早丰γ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出丹粳5号,由丹粳5号选出优良变异株,1999~2003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耐旱、米质优等特点,适于辽宁、河北省等旱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中旱20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旱稻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其生育期适中.抗旱性中等,米质优,产量较高,适应性较广,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西南等缺水或干旱、易旱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用优质、稻瘟病田间抗性强的日本品种轰早生作母本,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抗稻瘟病的云南楚雄州农科所育成品种楚粳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从F3代系统开始,同时进行高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同步鉴定,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经5年7代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合系30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大豆新品种嘉豆1号的推广及在今后大豆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介绍嘉豆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适应性及栽培技术,探讨其增产潜力。[结果]嘉豆1号是以东农42为母本,以益嘉97-172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23.9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8平均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7.0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8平均增产8.3%;蛋白质含量43.22%,脂肪含量19.88%,蛋白和脂肪含量之和63.10%。[结论]嘉豆1号是一个适应性广,蛋白、脂肪含量均较高的大豆新品种,生育日数118 d,需活动积温2 400℃。2012年由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粳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皖垦糯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品质和产量表现,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适时播种和移栽、大田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收获方法等高产栽培技术。[结果]皖垦糯1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武育糯16号的变异株中,经过3代系统选育而稳定的常规粳糯稻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垦糯1号综合性状较好;白叶枯病抗性MR(3级),稻瘟病抗性MR(3级),纹枯病抗性为5级,稻曲病抗性为3级,株高矮、茎秆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评价品质达农业部部颁2等优质糯米标准;一般产量9 000~9 750 kg/hm2,高产田块单产可达10 500 kg/hm2以上。[结论]皖垦糯1号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17.
结合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为育种目标选育玉米新品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把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地方种与富含抗病、抗倒及耐旱等优良基因的PB类种质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育种创新策略。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LSC107’,与自育系‘宜99-19’杂交育成玉米新品种‘万德1号’。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且稳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利用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玉米地方种质与PB类自交系进行杂交重组选育的自交系具有很高的一般高配合力和较强的适应性,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海亚香糯是海南海亚南繁种业有限公司以万冲农家香糯为母本、自育的糯稻中间材料HN23(昌江农家糯稻/雷州农家糯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稻新品种,于2015年7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海南作为早、晚稻种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宜、抗倒伏、抗稻瘟病、生态适应性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米质优良(达部颁优质三等食用长粒糯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米清香和黏性好。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嘉糯1优3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糯稻不育系嘉农wxA1与恢复系嘉糯恢3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糯稻新组合,2009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生育期合适,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供栽培及育种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