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惠安沿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下进行了潺槁造林试验,对12年生的试验林生长、防风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郁闭度增大,潺槁生长量降低;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种植潺槁后,林带的防风效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潺槁后,土壤的肥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我县从1964年建办乡(镇)、村林场以来,以林场为主开设了护林防火线1300多公里,并且坚持年年维修,花工、耗资不少。从1981年开始,我县从广西引种红荷种子育苗,营造防火林带,至1991年止全县共营造近1000公里。林带因设置位置不同,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两种。一般省与省、县与县及有些较大风口,设12—15米宽的主林带,县内设10—12米宽的副林带。林带两侧要求铲平,带内杂灌铲光。造林株行距为1.7—1.7米或1.7×2米,穴规格为0.4×0.4×0.4米,采用一年生,高0.5米以上的壮苗。为了搞清楚营造红荷防火林带的效益,笔者分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国槐,4行苦楝,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考虑到,对于透风系  相似文献   

4.
<正> 豫北太行山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600~700mm,造林成活率低,造林树种可选择性小,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性则更小。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豫北林州地区选择五角枫作为生物防火林带树种,营造五角枫防火林带,并对五角枫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分布与设置进行试验研究。实践证明五角枫防火林带效果较好,在豫北太行山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江南水网地区防护林带主要有木麻黄林带、水杉林带、池杉林带和落羽杉林带。不同的林带,其防护效果往往相差很大,为发挥林带的最大防护效能,需确定一个最佳林带结构。在防护林研究工作中,常以林带的透风系数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的指标,并根据这个指标确定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林业技术措施。近年来,我们对林带的透风系数和防护效能作了大  相似文献   

6.
对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黄槿、赤桐、海桐进行了试验研究,造林2年时测定了其保存率、生长状况和林内风速,结果表明:3种树种保存率、生长量均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黄槿、赤桐后其林内风速有了较大的降低;黄槿、赤桐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木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荷是营造防火林带较为理想的树种 ,营造木荷防火林带是控制森林火灾有效措施之一 ;同时 ,对防火林带的类型和布局、规格等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木荷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分析总结了营造木荷防火林带的效益 ,提出了推广营造木荷防火林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物防火林带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2011-201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论文,发现生物防火林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防火树种的选择上,尤其是南方公认的防火树种—木荷,对其他树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生物防火林带的结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应与当地火险等级划分相联系;对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机理,有学者提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这一新论断,并建议在新论断基础上对生物防火林带技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华南农业大学徐燕千教授1988年1月15日在广东全省护林防火工作现场会议上的学术报告。营造防火林带,既是绿化,又能防火;并可防止水土流失;把消极性的防火线转化为生产性的防火林带,兼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报告对如何营造防火林带作了系统论述,对今后开展森林防火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为了推广营造防火林带,特征得作者同意,现予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海防林研究组在绥中县油松海防林带中,发现了279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优良单株。经有关专家鉴定,是油松的一个新类型,定名为锦海油松。一、锦海油松的来源绥中县油松海防林带是在1976年春(部分在1975年秋) 营造的,林带全长7.5公里,宽100-200米,总面积2,140亩,成活率93%。种子来源于绥中县,由前卫苗圃培育出2年生实生苗。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春季,抚顺市承担了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试点工作。在对天然阻隔网调查时发现,我市75%以上的龙岗、余脉、支脉山顶部覆盖着带状阔叶林木(俗称压岗树)。有的林班甚至小班界都留有宽度不等的阔叶林带。查阅我市50年森林火灾档案,燃烧森林面积在50hm2以上的10余起森林火灾中,压岗林带发挥了阻隔林火快速蔓延的重要作用。1压岗林带符合阻火林带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前,延用前苏联森林经理模式,皆伐(剃光头)时,在山脊两侧各留25m宽的压岗林带。一是森林天然更新起母树林作用;二是预防水土流失。据调查,我市压岗林带总长1837km。其中,主岗压岗林…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成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对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槐树、4行楝树、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那么,对于透风系数不相同的林带,在和风向成不同交角时,是否都具有上述的规律呢?我们通过近两年的观测,感到不宜  相似文献   

13.
过去,沿用林带的透风系数、疏透度或林带的阻抗系数来评价林带防风的效应,在生产上应用有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直观的量值指标,中国林科院周士威等提出了评价林带防风效益的新指标,即隙高比(Xi),并探讨了以林带隙高比与林带行距、行数的关系,来判断林带的防风效应。 林带隙高比即株间平均树冠间隙与林带平均高的比值。在实际应用中的步骤是:首先将计划发展的树种,绘出树龄与树高、冠幅的关系曲线,从而查出逐年的树高和冠幅值;然后依设计的林带行数,从隙高比值表中查出该行所具有的最佳隙高比值;再按公式X=H×Xi;L=X+D冠计算各年应具有的株距。(式中X为平均树冠间隙;H为平均树高;L为株距;D冠为平均冠幅。  相似文献   

14.
林带有断空概率的模拟计算与最佳设计行数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刚 《林业科学》1991,27(2):126-131
本文用概率论方法对林带行数、长度、保存率与林带完整性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验证,提出保证林带完整、连续的林带行数与保存率和带长有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了带状林最佳设计行数表;给出了带状林行数设计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内容有:也门共和国干旱地区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性;防护林带的作用;树种选择;林带中树木的生长状况;林带的营造与灌溉技术;林带的管理、疏伐及更新;林带的经济效益;干旱地区开展防护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等。作者指出,林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林带防护作用最大,占地面积最小,林带本身的稳定性又不被削弱。紧密结构(不透风)的林带能有效地减低风速但防护距离小;稀疏结构(允许30%的气流通过)及透风结构(允许40%以上的气流通过)的林带,在背风面减低风速的作用虽不及紧密结构,但防护距  相似文献   

16.
从1988年开始进行防火林带试验、推广、调查后,将现有防火带根据木荷、红花油茶、柑桔三个不同树种划分或相应的防火林带类型,几年来,这三种防火林带类型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起了一定的隔离作用;通过实验,筛选出生长适应的防火树种有木荷、红花油茶、茶叶、花榈木、杜英等,其中木荷为最佳;设想防火林带结构以乔木(木荷)——小乔木(红花油茶)——灌木(茶叶)隔行混交为好,既能防火,又能增加效益。在试验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地区到2000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台山市2012年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包括沿海高速景观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其树种选择与造林等技术与其他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不同林带示范段建设的技术措施,旨在为同一区域生态景观林带的后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营造了农田林网,要使新植林带迅速长起来,造林后最初几年的抚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摸索有效的抚育措施,我们在辽宁省法库县丁家房公社对杨树新林带采取培垅抚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林带在法库县丁家房公社西部方田内,土壤为冲积草甸土,造林地原为耕地,地下水位1.0—1.5米。1975年春造林,造林前机翻整地。林带为5行,1.0×1.5米株行距,栽植未经剪枝的2年生北京杨大苗,栽植深度35—40厘米。林带造完后,立即用锹分别将各行行间表土培向行内,最后培成高0.5米、宽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1999~2004年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5.12万km,面积6.54万hm2。对这6a来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能明显,每年至少减少因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6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15823万元;生态效益显著,每年新增的生态效益为435348万元。经保守估算,广东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项目绩效总价值为454236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67。  相似文献   

20.
在沿海沙岸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开展套种木麻黄无性系更新研究,结果表明,基干林带下木麻黄造林保存率和生长量随林带郁闭度的增加而下降;基干林带郁闭度在0.3以下时,选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501、601和701采取挖大穴、下客土和拌肥料的造林措施进行雨天套种更新,2年生林下幼林保存率在84%以上,高生长量达1.5m以上。林下套种是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的一个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