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茶区辽阔,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茶叶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促进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茶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边缘热带区域。从面的分布来说,我国茶树栽培区域西自东经94°的西藏自治区米林,东至东经122°的台湾省东岸,南起北纬18°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的山东省荣城,南北跨19个纬度,纵跨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不过,茶树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  曾勤 《中国茶叶》1994,16(1):8-9
我国茶区辽阔,地跨暖温带、亚热带、边缘热带。在西南茶区由于地面海拔高度的骤然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种气候带的垂直分布。现在,我国茶树栽培的范围,西自东经94°的西藏自治区米林,东至东经122°的台湾省东岸,南起北纬18°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的山东荣城。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种类繁多的茶树种质资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工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连城县发现野生茶树较早,1963年张天福同志曾在该县的罗坊和塘前作过调查,但具体资料未见报道。1983年连城县展开了果茶资源调查工作,在县境内多处山地发现野生茶树,1987—89年我们对此项资源作了具体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连城自然条件与野生茶分布 连城县位于东经116°32′—111°09′、北纬25°13′—25°56′,四面环山,西部有松毛岭山脉,东部为玳瑁山盘踞,地势由东到东南向西到西北倾斜,山岭重叠、沟谷纵横。最高点莒溪狗子脑海拔1795米,最低点新泉西村海拔279米,高差达1516米,山区特色十分明显。境内河流纵横由中部向四周  相似文献   

4.
大麦在山西省分布很广,北起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南到黄河岸畔,从太行山麓到河汾湾,无论山峦盆地均曾有种植,但以盆地为多。现已征集到大麦资源207份,经观察研究初步归并为115份。这些材料有助于大麦生态类型的研究。本研究于1982—1983年在太原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内进行。试验地于北纬37°47′,东经112°33′,海拔777.9米。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5.
清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九龙溪上游,北纬25°48′-26°21′,东经116°38′-177°10′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水热资源地区间差异大和小区立体型明显的气候特点。境内从海拔900米的高山区到低洼平地,年平均气温15°-18°之间,年降水量1771.3毫米,是茶树适宜栽培区。1、茶叶生产现状清流种茶历史悠久,清道光九年(1829)县内龙津河沿岸开始种植茶叶。解放后,开始利用引进种植优良品种,1963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15亩,年产茶叶13.45吨。1970年全县茶叶面积860亩,产量28.55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相似文献   

6.
茶叶在广大茶区的农业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茶树对生态环境有较宽的适应性,我国茶区分布甚广,从北纬18°—38°,东经98°—122°计十七省九百余县兼有产茶,栽培面积达1746万亩(1981)。 我国茶园多建在丘陵山地。近年来,许多地方毁林种茶片面追求数量,辟梯田筑草埂水  相似文献   

7.
前言我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地处北纬24°40′—35°05′,东经108°50′—114°15′之间,居长江中游以南,五岭以北,处于从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从南岭山脉到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全国的江南茶区。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8.
广西的大茶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滇、桂、黔毗邻地区为茶树的起源中心,桂西山区正处在这个起源中心之内,故有着十分丰富的大茶树资源,在研究茶树起源和演化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一、自然条件广西地处我国南疆,位于北纬20°54′~26°20′,东经104°29′~112°04′,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境内地形经过“广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凹的特点,故又称“广西盆地”.全区面积23.6万km~2,西北部属云贵高原  相似文献   

9.
恩施地区位于鄂西南山区,地处东经108°31'-110°31',北线29°5'-31°5',全境地域辽阔,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形成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年平均温度13.-17℃,年降雨量1,381-1,650公厘,加上土壤疏松肥沃,适于茶树生长,所以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是“宜红”的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10.
周超 《茶叶通讯》1998,(1):15-17,20
本文采用理论物理力学中的科里奥利力及曲率项力这样的转向力来说明世界茶树原产地向现在野生茶树群落分布中心的经、纬度偏移,经过严格分析推导,证明世界茶树起源于经、纬度为26.8°N,106.4°左右的云贵地区。这一理论推导完全支持茶树起源于云贵地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植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但是茶树经过人工栽培后,它的适应范围已远远超过原始生长地区的条件,目前茶树的分布最北界限已达北纬49°(苏联外喀尔巴阡地区),最南为南纬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热带国家和地区都栽种香蕉(林野,1989)Samson(1980)列举B14个香蕉高产国家(每公顷产量25000公斤以上),除了以色列(北纬30°-33°)和阿根廷(南纬 22°-52°)有大水体调节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分布在南北纬23°之间的热带地区.香蕉原产热带,喜温畏寒,当温度下降到10-12℃,生长停止(朱国庆,1985;廖  相似文献   

13.
邵阳市地处东经109°50′至112°04′,北纬25°57′至27°40′,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区,为湖南省红茶出口基地。全市现有茶园18万亩,大多建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目前正值盛产期。近年来,全市茶叶产量却徘徊在7000吨左右,平均亩产不足45公斤,茶叶品质亦有下降的趋势。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茶树病虫害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省茶科所在  相似文献   

14.
福建人口1984年比1949年增长1.23倍,粮食总产1984年为1949年的2倍多,使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这是在有限耕地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提高单产的结果。 1.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生产。纬度25°N海拔600—800米、26°N海拔400—600米、27°N海拔300—500米以下为双季稻带,以上为单季稻带,其间为单双季混作带,应在此基础上考虑地貌、劳力、土壤、水利等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碳酸氢铵对茶树的肥效,我们在1978年布置了此项试验。现将一年来的试验结果简报于后。试验地段原为20——25°的坡地丛植茶园,茶树生长势差,在1971年将此地改建成3——5°的梯土,1972年从湖南省茶叶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本文从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特性、叶片解剖学与细胞学特点、茶叶主要生化组分、茶类适制性及品质特征、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推断分布在福建茶区的野生茶树多为栽培类型;通过茶叶生化组分测试和感官品质鉴定,从中筛选出具有咖啡碱含量较低或味苦且品质表现优异的野生茶树种质(单株),可为福建提供良好的茶树遗传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位于英德县境北部。场本部海拔高度35米,全场分布范围在北纬24°12′~24°15′,东经113°11′~113°26′之间。地形属低丘陵地带。年平均温室20。8℃,绝对最高温度39.3℃,最低温度-4.8℃,历年平均降产量1905 mm,雨量多集中在4~8月,占年降雨量的80%。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7年~80年的平  相似文献   

18.
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山区,地处太姥山西麓,东经119°44′-120° 03′,北纬26° 05′-27°20′,每年均气温为15.5℃,年降雨量为16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4.5小时,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000-6500℃,光、热、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绿色食品茶园基地面积2000亩,分5个区域,各处于海拔670-750米之间,昼夜温差5-7℃,基地区域山峰叠起,溪谷山峰纵横交错,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里云雾缭绕,漫射光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适宜茶树…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厅生产处联合组织调查组,分别于1980年7月、10月和1981年4月到乐昌、仁化、乳源三县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收集和鉴定工作,发现不少山区有山茶、野生茶树以及珍贵品种。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四百米以上的半山坡和山坳峪谷一带,杂生在阔叶灌木林中,由于人为砍伐和火烧山的缘故,多数是自然再生型野生茶树,常见的树高3~4米,在悬岩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