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梅莲 《蚕桑通报》1990,21(4):35-37
桑紫纹羽病,又名烂蒲头,是我县桑树的主要根部病害。70年代传入,80年代受害面积逐步扩大。我区莲花等3个乡沿溪桑园均有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70~80%,受害株枯死,对蚕茧生产威胁极大。为了探求防治本病的方法,我们于1984、1986年选用了6种杀菌剂,进行试验,收到较好的防效。为了节省成本,提高防治效  相似文献   

2.
桑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mompa)又称烂蒲头、泥龙,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des)、木耳菌科(Auriculariaceae)、卷担子属(Helicobasidium)的真菌,是桑树主要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大多数蚕区。该病寄主范围广,特别是对多年生作物为害严重。感病株地上部初时表现为缺肥状,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3.
根据云南省桑树桑紫纹羽病的发生规律、危害情况,重点阐述了选择无病苗地,选用无病苗木,深翻土壤,改善土壤肥力,利用抗性砧木进行嫁接,合理轮作、间作和药物防治等方法,防止桑紫纹病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4.
5.
1 概况桑树紫纹羽病又称霉根病、烂蒲头、泥龙 ,是桑树的主要根部病害。本病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报道 ,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四川、广东、台湾等省蚕区均有不同程度危害。特别是幼苗、幼树危害严重 ,可使桑苗、幼树成片死亡 ,1 975年江苏桑苗圃及幼树被害 ,严重田块死亡率达 80 % ,损失率2 0~ 3 0 %。本病病原有侵害桑树营寄生生活和利用土壤中有机物质营腐生生活的双重特性 ,可称为土壤栖息菌 ,在土壤中能生存 3~ 5年 ,并又是侵害桑树根部 ,发病田块不加处理 ,再种桑 ,仍然发病 ,所以是一种比较难防…  相似文献   

6.
2000年春在桐庐县分水镇保安发现桑紫纹羽病,桑树零星死亡,至2003年底已扩散到怡台、印渚、分水、毕浦、瑶琳等乡镇,据统计,发病面积约100 hm2.发病面积的呈上升趋势,影响桑叶产量和蚕茧生产,制约了省蚕桑西进工程在的实施和蚕桑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使桐庐县桑紫纹羽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自2002年以来,笔者通过跟踪调查,采取相应措施,对桑紫纹羽病的综合防治积累了一定经验,加以总结,供业内同行及养蚕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桑树紫纹羽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查明了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土壤的酸碱度、温湿度、通气性,病原菌在土层分布情况密度,以及桑树采叶程度的关系,为桑紫纹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0年春在浙江省桐庐县发现桑紫纹羽病(又称霉根病),近几年已蔓延扩散到该县蚕桑主产区的诸多乡镇.2003年统计全县发病面积124hm2,其中死亡毁桑面积达17hm2,对当地蚕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尽快扼制该病的进一步扩散,2004年在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的支持下,桐庐县蚕桑站在桑紫纹羽病重发的分水镇县东村,开展了桑紫纹羽病环境治理示范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叶志毅  宋沁 《蚕业科学》2003,29(3):308-310
采用硬枝扦插调查了桑紫纹羽病的发病过程、症状的发展、发病率、地上部外观表现、根部病症等 ,认为该方法诊断桑树紫纹羽病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适用于药剂防治效果鉴定。选择 7种杀菌剂进行防治效果试验 ,调查根部菌丝着生情况 ,以五氯硝基苯的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防效达 81 4 % ,硫酸铜最差 ,平均防效为 34 2 % ,且 7种药物的防治效果都是灌根处理优于撒土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12.
叶志毅 《蚕业科学》2005,31(3):247-250
通过对桑园土壤垂直剖面调查,桑紫纹羽病菌80%以上集中在10~30cm的土层,50cm以下土层没有发现病根。利用两面玻璃根箱内的带菌土壤栽植桑苗,观察到了紫纹羽病菌丝在土壤中缓慢生长,但接触健康根系后一般不会感染,而菌索大多能感染健康桑根,当病原菌和桑根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在桑根表面迅速蔓延。人工培养基栽种桑苗后接种病原菌,茎叶切除的桑苗比不切除的桑苗感染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3.
吴福安 《中国蚕业》2010,31(3):84-85
桑树真菌病是桑树病害中种类较多的一类病害。常常危害桑树的叶部(如桑褐斑病、桑赤锈病、桑卷叶枯病和桑里白粉病等)、枝干(如桑断梢病、桑树芽枯病、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和桑树膏药病等)、根部(桑紫纹羽病等)和桑椹(桑椹菌核病等)。现将在蚕桑生产中容易发生的主要几种桑树真菌病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汉文 《广西蚕业》2007,44(A02):6-6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桑树病害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引进的早生高产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病情逐年加重,直接影响到桑园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周锋 《江苏蚕业》1993,(2):29-29
<正> 我场在七十年代中期发现了桑萎缩病的危害,当时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及科学的防治方法,致使病害日趋严重,1981~1982年每年挖出的病株堆积如山,田块病株率达30~50%。1982年开始重视桑萎缩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通过5年(1983~1987年)的努力,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8%左右。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发病率仍较高。从1988年开始,针对前5年防治方面的薄弱环节,我场在防治工作上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以下几个关键措施:一、彻底挖除病株除冬春彻底挖除病株外,重点抓6月、7月和9月,尤其是掌握夏伐后6月中下旬这一关键时期,因为这是一年内桑树发病的高  相似文献   

16.
桑萎缩病是桑树主要病害之一。70年代该桑病在我县年平均发病率达4%~5%,80年代下降到2%左右,现已控制在1%以下。但少数养蚕户因桑园管理不善,防治措施不力,发病率仍偏高,影响周围桑树的安全。为此,我们结合常规措施防治,试用国家农牧渔业部推广成果—...  相似文献   

17.
徐锦松 《蚕桑通报》1993,24(2):47-47,52
桑膏药病是危害我县桑树的主要枝干病害,常发生于密植、低洼的青壮年桑园中.因防治上目前尚未有较好的药剂,所以,发生面在逐渐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影响了桑树正常生长和产叶量.据今年春季统计,全县共发生12500亩,约占全县专桑总面积的7.15%.针对这一生产上存在问题,我们选用富阳龙中植物激素厂生产的铜氨合剂,在城南、史桥等地进行了不同浓度、不同使用方法防治试验.通过不同浓度试用和多次调查.初步得出,铜氨合剂对桑膏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