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南亚 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拉克和伊朗的作物,经过陆路第一次带进南亚。约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兴起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时代。当时栽培的作物有做面包的小麦、大麦、海枣、棉,还可能有水稻。虽然印度可能是水稻、甘蔗、黄麻以及其它一些作物的发源地,但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其余地方,几乎还没有农业。  相似文献   

2.
史前亚洲水稻的新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碳测年代,最早的栽培水稻Oryza sativa,出现在气候温湿的全新世早期的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因其丰富的水稻遗存而闻名,年代早至公元前5000年(Chang 1986:208—212;Liu 1985)。最近在湖南省北部发掘的彭头山遗址,又把水稻的历史上推到大约公元前6000年,常规的和采用加速器质谱仪(AMS)的两种碳素测年都证明了这一点(Yan 1991)。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水稻育种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品种的产量性状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针对栽培在生产中的作用就再生稻栽培、强化栽培、直播栽培、水稻旱作栽培四种方式的机理、必要性、效益等方面作简要介绍,促进生产者对此有所认识,无疑对我国高效、稳定的水稻生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京郊水稻栽培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北京地区种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历史上,水稻种植曾几度兴衰,1949年播种面积只有5.8万亩,亩产106Kg,水稻占粮食总耕地面积的0.9%,而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市粮食平均单产高出65.6%。因此栽培面积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5.
水稻直播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耕作制度改革,具有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等特点,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简化栽培。2007年,我站与县农技站合作,在河墩村进行水稻直播高产栽培示范,经测产,直播稻比育秧手插亩增产21.6公斤,每亩省工1—1.5个工日,每亩增收100—120元。  相似文献   

6.
学界大多主张日本的水稻是从中国江南地区经舟山传入的,并有论者认为最先传入日本的是红糯陆稻.本文就舟山出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炭化稻米,结合舟山陆稻(岱山翻稻)的稻米属性、种植方式、传播扩散,以及稻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日本史前稻作主要是福冈弥生时期(分前、中、后三期,约当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的炭化米粒和日本《稻作图》所表现的传统农耕稻作方式、民俗习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有亲缘关系.从而推论,公元前2、3世纪,舟山移民日本推进了弥生时代水稻种植的快速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古代舟山和日本应该同属一个“红糯栽培圈”.  相似文献   

7.
无花果(Ficuscariea L.)又名蜜果、明目果、天仙果、奶浆果等,属桑科无花果属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为亚热带古老的树种,在公元前2400—2200年的埃及遗物中就出现其浮雕。在我国,唐代就有种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花果原产地中海,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和希腊等国家。我国新疆南部为无花果的传统产区,现东南沿海亦有大量栽培。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水稻产量始终在粮食总产量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要想使优良品种得到有效推广,关键是发现并解决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围绕着水稻栽培展开了讨论,一方面是选种、催芽等环节需要应用到的水稻栽培技术,另一方面是水稻的田间管理,包括综合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供栽培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稻轻简高产栽培之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是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水稻栽培四大新技术之一。从精耕细作到免耕栽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继旱育稀植、抛秧之后,我国推出的又一新技术。水稻轻简栽培具有增产、节本、增效、节水、省工和保持水土等优势,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一、水稻轻简栽培对土壤的要求1.田面平整:水田田面高低相差不超过2厘米,以耕层深厚绵软,耕层15—20厘米,犁底层8—10厘米,地下水位在50—100厘米的良水型土壤为好。在直播或抛秧前耕层呈膨软而不糊烂,以利于水稻直播或抛秧扎根吸收养分。2.土壤保水、爽水、保…  相似文献   

10.
张祥球 《新农业》2023,(4):18-19
“苦瓜—水稻—莴苣水旱轮作”是大田县中低海拔山区一年三熟制的主要栽培模式,此模式产值近万元,经济效益较高。为此,本文将“苦瓜—水稻—莴苣水旱轮作”栽培模式作为重点探讨内容,总结了具体的栽培技术措施,供各地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的谷物收割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1973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此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时间跨度在公元前5005±130年到公元前3380±3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堆积。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的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遗地都发现了稻谷,有些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堆积成层,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最厚处达70~80厘米。可见当时的水稻栽培规模已相当大。河姆渡人又是怎样收割和加工这些水稻的  相似文献   

12.
漳州地区反季茭白—杂交水稻菜粮双丰收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茬口安排、反季茭白栽培和杂交水稻栽培等方面总结了漳州地区反季茭白—杂交水稻菜粮双丰收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挺 《福建农业》2006,(5):33-33
一、台湾慧苡栽培及研究情况 薏苡为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其果实脱谷后称薏仁,其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山间。台湾薏苡分布在台南、屏东等地,一直是粗放地生长在山野间,每公顷产量仅2吨以下。近几年,台湾重视薏苡的开发和栽培,积极从事水田转作薏苡栽培研究,经试验结果发现,薏苡生理特性与水稻相类似,又可利用水稻栽培的机械作业,将薏苡幼苗插值于水田中用水稻联合收获机来收割,使薏苡每公顷产量增至4吨左右,  相似文献   

14.
香稻的渊源、香味及遗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香稻是一种自身含有香味物质,其香味超过人对香味的识别阈,且其叶片、内颖、外颖、根、胚、雄蕊、雌蕊、谷壳、米粒等均能散发香味;已受到亚洲、欧洲、中东、美国等地的普遍欢迎,其价格比常规优质稻高2~3倍。香稻作为一类具有高品质的特殊稻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共同关注。1.香稻的渊源香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栽培非常普遍,栽培历史相当悠久,印度北方邦(UttarPradesh)出土陶器中的碳化谷粒使水稻的栽培历史可溯源至公元前8000年,中国浙江河姆渡村出土的大量碳化籼型栽培稻粒在公元前6950±130年。“香稻”二字在中国史书中最早出现在汉…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光效栽培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新型水稻栽培模式,是改变常规的均行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南偏西20度;宽行行距5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13—15厘米,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水稻高光效栽培的好处  相似文献   

16.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在10—30%,发病特别重的地块可达至颗粒不收。随着我县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稻瘟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稻瘟病在我县的发病面积越采越大,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如何防治稻瘟病是保证水稻生产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甜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柑橘重要发源地之一。目前发现有关柑橘的文字记载,最早的古籍为夏书《禹贡》篇,载有“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记载有“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战国时代《山海经》记载:“葛山……,其木多桓、栗、橘、柚。”  相似文献   

19.
对肥西县水稻生产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并掌握水稻倒伏原因、水稻生产现状及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调查发现导致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品种、施肥情况、栽培管理方式等,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缓解水稻倒伏的对策,供其他相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稀植强化栽培(SRI)是一种新型水稻高产栽培体系,具有省种、省水、节本、增产等优点,符合今后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一项极具研究和推广价值的水稻新型栽培法,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该技术的核心是超稀植栽培,通常密度在每亩5500-7400穴,单本小苗移栽。本文总结了超稀植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对2年来的实践强化栽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