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3.
一盆形态动人,意境深邃的树木盆景,其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附石盆景中,树木的根大部分裸露于石上,根的艺术效果则更为突出。因此,在制作附石盆景时,除对石材和树桩的择优选用以及在干枝的造型上下功夫外,更应着意在营造和使用根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附石盆景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于2008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在南京举行。展出了多种规格的树木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水旱盆景,精品居多,达到了弘扬中华盆景艺术的深远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领域里,要算盆景艺术是最独具特性了。它用活的、有生命的树木为素材,按照盆景美的规律来造型、经过长达数年或更多的时间养护完善过程,最后成为既高于自然、又有深邃意境的艺术作品。针对盆景作品的这一特点,我想就盆景的健康美谈点看法。树木盆景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树木是否  相似文献   

6.
盆景界有人对一种“树冠丰满、不露树枝”的树木盆景形态,称之为“远树景象”,这是不对的。道理十分明显:一、“远树景象”之说,不符合树木盆景的概念。盆景是表现自然景观及其生命景象的有生命的艺术。大体分为三类:山水盆景表现树木景象“远景”;水旱盆景表现树木景象“中景”;树木盆景则是表现树木景象“近景”,甚至可以说是对大自然景观中的局部景象之一的树木景象的“特写式”表现。由此可知“远树景象”之说,不符合树木盆景概念的规定性,故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正>水旱盆景、山水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树木盆景,更具有中国盆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诗情画意。但近几年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发展缓慢,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这一方面是受盆、石料和树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突破。艺术创作初期效仿别人的模式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了头脑。一旦被模式困住,跳不出它的框框,在选材、构  相似文献   

8.
由审美实践创造了盆景艺术从盆景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祖先在长期劳动生产中,逐步认识了花早树木的自然之美,并把它作为审美对象,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要求。这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魏晋以来,文坛上的山水诗、山水画以至山水园林,都有着高度的发展。在园林艺术发展中,派生出直接以自然树石为创作素材的些子景,纳山野景观于居室之内,即现在的盆景。又进一步以树木为主构成了树桩盆景,成为带普遍性的群众审美对象。而岭南盆景,在南方气候环境中,形成别开生面的地方风格,于晚近自成流派。仅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树桩盆景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古典美学始终紧密联系,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习惯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所以鉴赏盆景艺术,必须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盆景分类,让盆景爱好者走出思想误区,实践误区,很有必要。由于中国水旱盆景和山石盆景普及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传统盆景的概念,通常是指单一的树木造型,俗称“盆栽”“树木造型”“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0.
树木盆景的立意,即是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缺乏主题思想的作品,观之苍白无力,尝之味如嚼蜡,审之如行尸走肉。一提到立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立意为先"四字,古往今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准则,盆景艺术亦然。但在多年的盆景创作实践中,我感到盆景艺术有其特殊性。文学、美术、音乐创作可按作者既定的主题思想不折不扣地挥洒开去,而盆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树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特性、盆景商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花卉盆景编辑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七期盆景、园艺培训班上,赵庆泉先生为学员们讲述了水旱盆景的制作过程,使我这个喜爱水旱盆景创作的工作者从实践中又提高了一步。现将赵先生的讲述,按我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与喜爱盆景的同道共享。中国盆景与优美的自然景致有着密切联系。可说是微型的造园艺术,可以表现树木的景象,亦可表现山水的景象。水旱盆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树木盆案和山水盆景的有机结合,是以植物、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在浅口水盆里表现水、旱、树、石兼而有之的自然景象。赵庆泉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水旱盆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了清新、秀丽的个人风格。他创作的水旱盆景以树木为主,山石为辅,表现大多为比较“完整”的自然号观。  相似文献   

12.
空间构图是指盆景在三维空间所构成的图象。树木盆景是指根盘、基干、主干、枝、叶在空间所形成的立体树相。如图(2)。任何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块组成。树木的根、干、枝可图式化成各种长短、粗细、曲率不同的线段或弧线,侧枝与叶片构成各种形状的块面。但树木盆景构  相似文献   

13.
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它可以表现树木景观,也可以表现山水景观,还可以表现树木、山水兼而有之景观。因此,在中国盆景中,既有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也有水旱盆景。树木盆景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材料,采用攀扎、修剪、雕刻等造型手段,并通过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自然界的树木景观。以自然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选择和切截、雕凿、拼接等造型加  相似文献   

14.
菊花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栽培菊花历史悠久,以菊花作为盆景用材不一定晚于用树木山石。前人艺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不少艺菊前辈发展盆景艺术也留下不少文字资料,给我们学习和借鉴带来极大便利。笔者从一些书籍和报刊文章中见到有把大立菊、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中国盆景的发展,在艺术的造型、风格方面有优势。但在技术尤其在树木盆景的培育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韩国盆景艺术家范成永在参观我国几个主要盆景园后,向赵庆泉先生恳切建议:中国盆景在用土、施肥、栽种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方法。盆景权威论培育先辈耐翁在23年前所著的《盆景技艺》  相似文献   

16.
树木附石盆景的生命力,突出地表现在其艺术效果上。它犹如简笔写意画,寥寥数笔,韵味无穷。它的魁力不仅能以其对顽强生长在崖壁石隙或峰峦岩巅的树木形象的夸张和特写,引人入胜,给人情趣;而且能使人从中领略巨蟒腾空的气概、临危不惧之胆略、迎风挺立的精神、坚韧不拔之毅力等等。树木附石盆景创作的关键,在于提根附石之技法上。为了加速树木附石盆景的创作进程,更充分地展示其生命力,探索树木的快速提根附石技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现将本人近年在探索这一课题中的肤浅做法和体会总结于下、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一、树木盆景赏析的特点、差异性树木盆景的赏析是社会效益的发挥,也是盆景制作的目的之一。赏析者首先为作品的大效果、气势所吸引而驻足欣赏,进而留连忘返,反复观赏、比较,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艺术素养与作品进行交流融合、补充修正,在同化与顺化中完成美的欣赏活动。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园艺》2010,(15):15-17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它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犹如立体的山水画。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乎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真正意义上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的树木盆景,仅有华丽茂盛的外观,是远远不够的。其内在结构及整体布局线脉的协调性,必须经得起艺术的检验,而作品的内涵意境更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没有树木的曲与直的线条表现,也就没有盆景艺术的展示。从这个意义说,盆景也是展示树木线条的艺术。树木露出地面的根部,是树木生命整体和形象极为重要的组成分。左边5幅照图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棵根的粗大有力,强壮的曲折线条在地面上表现出来,曲直有序,分布自然。从根的形态可以感知树木有多高大、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