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种优势可定义为杂种1代(F1)与纯合亲代均值间的差数。杂种优势取决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而与加性效应无关。显性效应是同一基因座位上2个基因的特殊组合效应,在杂种优势中起决定作用。而上位效应是指不同基因  相似文献   

2.
家蚕饲料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农  徐卫华 《蚕业科学》1992,18(2):71-76
试验采用不同蚕品种和不同世代设计,研究了饲料效率在不同系统间、世代间,品种间的表现,发现F_1的饲料效率介于两亲本之间,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经饲料效率的遗传研究查明,控制叶丝转化率的基因在7对以上,控制茧重转化率的基因在12对以上。基因效应中上位性效应起重要作用,叶丝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加性效应控制;茧重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显性×加性效应控制,确定了叶丝转化率和茧重转化率的位点互作属重叠型。此外还估算了遗传力、平均显性度和基因数目等遗传参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虞晓华  谢立群 《蚕业科学》1997,23(3):147-151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F1代蚕茧的荧光分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偏向荧光分值低的亲本,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估算出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在3对以上。家蚕茧荧光色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效应控制,确定了茧荧光色的位点互作属于重叠型。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是一种部分性连锁遗传。讨论了家蚕茧荧光色判性的可能机制。此外,还估算了家蚕茧荧光色的平均显性度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05、74.94。  相似文献   

4.
家蚕温汤处理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阐明家蚕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 ,测定了该性状的杂种优势率、狭义遗传力和基因数 ,并利用世代平均值多元回归方法 ,对其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无性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为 2 0 71% ,狭义遗传力为74 0 2 % ,由 1对以上的多基因所控制 ;无性繁殖性状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 ,其次是显性效应 ,两者占总遗传变异的 97 0 5 % ,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蚕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1):19-22
用产卵量差异较大的两个近交系782和Ekp作亲本,配制了F1、F2正反交及F1与两亲本的回交B1和B2,加上两亲本P1和P2共8个世代,采用多世代平均值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到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分析家蚕产卵量的常染色体基因加性、显性和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的非二体遗传模型,并通过实际数据检验表明产卵量遗传符合这个模式;(2)产卵量的遗传主要取决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加性效应,其次是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6.
测定杜长大三元杂交体系和斯格配套系各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计算出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选用5个与生长性状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测定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利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计算出生长性状各位点的基因效应。结果显示:斯格配套系父母代与商品代各时期的平均日增重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杜长大杂交体系父母代与商品代各时期的平均日增重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斯格配套系父母代和商品代与杜长大杂交体系的父母代和商品代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前期的的杂优率处于较高水平,后期及全程的杂优率不高。基因效应分析显示早期日增重的基因效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后期日增重和全程日增重的加性效应明显,因而加性效应是日增重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ung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一和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残留率的变化,揭示了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结果表明: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随分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各凋落物C和N残留率随分解时间推移为降低趋势,说明C和N养分元素呈释放模式;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表现为加性效应,C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拮抗的非加性效应,N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拮抗和协同的非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加性效应;凋落物混合后,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会导致养分残留率的非加性效应增强。综上,混合凋落物分解中养分变化的混合效应因分解时间而不同,混合凋落物物种丰富度会影响养分元素的混合效应,能改善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三年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采用三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家蚕不同地理系统间杂交杂种优势率的表现规律。得出(1)二个亲本与同一组亲本杂交产生的两组子代,其杂种优势率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各组子代的杂种优势率的方差无显著差异。(2)家蚕异系间杂交的杂种优势率主要受亲本自身效应的影响,很少受亲本互作效应的影响。提出了家蚕不同地理系统间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率相对稳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郭传甲 《养猪》2005,(2):11-13
猪的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间的交配,一般将品种间杂交生产的商品猪叫杂种猪,系间杂交生产的商品猪叫杂优猪。在商品猪生产中利用杂交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1猪的杂交效应猪的杂交效应即杂种优势和遗传互补效应。1.1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不同种群杂交所生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生产性能等方面往往优于两个亲本种群的平均值的现象。杂种优势主要利用非加性基因的效应(即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显性效应是同一基因座位上两基因的特殊组合效应,上位效应是不同基因座位上基因间的互作效应)。目前以配合力作为研究杂种优势的…  相似文献   

10.
家蚕耐氟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对家蚕耐氟性状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家蚕耐氟性能世代间存在显著差异 ,耐氟性状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耐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 ,主要受加性效应所控制 ,显性效应比例较小 ,加性效应引起的变异比例为 81 92 % ,显性效应变异为 11 93 % ,不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1.
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是一对耐氟性较强的夏秋用蚕品种,其中以亲本白玉A的耐氟性最强。以白玉A与耐氟性较弱的皓月B为亲本组配各种杂交世代进行耐氟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氟化物添食范围内,其耐氟性遗传呈显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并且具有部分伴性遗传效应和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耐氟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耐氟主效基因与第12连锁群中的2个标记(chr12-2990-1和chr12-2990-2)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2.
戚俐  孟宪民  刘凤云  徐亮  宿桂梅  焦阳 《北方蚕业》2011,32(2):16-17,20
以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9906和多丝量品种H043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获得P1、P2、F1、F2、B1、B26个世代材料,利用干量折合法获得6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按照Mather和Cavalli,L.L.等的方法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比较简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基因加性效应作用方向不同,茧重转化率表现为正值,茧层生产率表现为负值,而显性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初生重的同时,探讨了它们正、反交F_1代初生重和花♀×马♂杂交系四种杂交组合杂种鹿初生重的遗传方式与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仔鹿初生重平均为5.707kg,公仔比母仔高5.3%;东北马鹿平均为11.17gkg、公仔比母仔高10.5%;俩亲本鹿初生重的差异极显著(P<0.001);马♀×花♂F_1的初生重平均为11.225kg,其杂种优势率为33%(P<0.001),呈显性(大值亲本)的遗传方式;花(?)×马♂F_1的初生重平均为6.385kg,其杂种优势率为—24.4%(P<0.001),呈中间型的遗传方式;马·花与花·马杂交F_1的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01);花·马杂交F_1(?)用花♂回交鹿初生重没有倾向花鹿,而是倾向马鹿,其杂种优势率为39.3%(P<0.001),呈超(大值)显性的遗传方式;用马♂级进鹿则符合正常的遗传规律,即倾向马鹿(P>0.05)。其杂种优势率为2.9%,呈显性(大值亲本)的遗传方式;F_1代横交鹿的杂种优势率为20.5%(P<0.01),呈超(大值)显性遗传方式;F_2后代横交鹿的杂种优势率为1.7%,呈显性(大值亲本)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4.
测定杜长大三元杂交体系和斯格配套系各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计算出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率;选用5个与繁殖性状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测定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利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计算出繁殖性状各位点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斯格祖代猪与父母代猪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断奶窝重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父母代猪与祖代猪的初生窝重差异显著(P<0.05),斯格父母代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和断奶窝重与长大母猪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斯格父母代猪与长大母猪的初生窝重差异显著(P<0.05),初生重、断奶重杂优率低,其余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处于较高水平。显性效应在初生窝重、断奶窝重的杂种优势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加性效应是初生重和断奶重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学基础,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的杂种优势的产生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显性效应对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贝叶斯A模型,根据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相关性,提出两种子模型:1)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相互独立的BayesAD1模型;2)显性系数(Dominant coefficients)与加性效应的绝对值相互独立,并且显性系数服从正态分布的BayesAD2模型。通过模拟数据比较加性效应模型BayesAD0和两种显性效应模型下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的准确性,并且研究不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数、全同胞家系内个体数和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的比重对GEBV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模型可以减缓随着世代变化GEBV的准确性降低的趋势。另外,显性方差的比重越大,对GEBV的准确性影响越大。当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之比达到0.25时,BayesAD2有较大优势,分别比BayesAD1和BayesAD0准确性高20.3%和28.4%。全同胞数越多,GEBV的准确性越高,QTL数目增多,GEBV估计的准确性随之下降。结果显示,对显性效应占较大比重即低遗传力的性状进行育种值估计时,考虑显性效应可以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和Hayman分析方法,对结茧率,死笼率、健蛹率,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万蚕产茧层量和产卵数进行遗传分析得知,这些性状均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控制;茧层量、茧层率呈部分显性,死笼率为完全显性,其余性状均为超显性;所有性状的显性效应均有利于数量性状的提高;狭义遗传力茧层率最高,茧层量,产卵数次之,万蚕产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谈谈猪纯繁中的杂与纯”一文(《养猪在线》2004第5期)曾指出,在猪的纯繁中开放与闭锁是种猪选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手段。如果说,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重点强调的是开放,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闭锁问题。开放和闭锁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当你的种猪群的遗传素质在同行中不是最优秀时,你的猪群就应该以开放为主。但是,当你的猪群已经具有了很优秀的基因时,此刻就应以闭锁为主。通过闭锁来扩大优良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并加速其纯合,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来提高生产性能(性状的群体均值);同时又利用基因的显性效应,以便在商品猪的生产中更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测定6个亲本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对亲本群体间遗传距离与6个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率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和平均背膘厚的杂种优势率呈正相关,与瘦肉率、眼肌面积的杂种优势率呈负相关;亲本群间AFLP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对柞蚕3个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MINQUE(1)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全茧量和茧层量同时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控制,茧层率则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遗传率的大小顺序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均表现为正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且F2代的优势减半;全茧量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量F1代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F2代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率则表现为正向的群体超亲优势。3个供试柞蚕品种中,582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具有较高的基因加性效应值,适合作为高全茧量和茧层量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