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2年6月对茂兰喀斯特2种森林湿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6 909只,分别隶属于3门11纲31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真螨目、蜘蛛目、鞘翅目、膜翅目,占总捕获量的58.72%;常见类群17类,稀有类群10类。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板寨溶洞湿地最大,类群数和个体数最大为陇用沼泽湿地;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数量比例关系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最多,其次为植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最低。  相似文献   

2.
安哲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50-152
2006年6~7月对清西陵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了土壤动物1461个,隶属8个纲18类(目).其中,其中,山杨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针阔混交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双翅目,油松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小杆目和鞘翅目.物种数与个体数变化规律表现为山杨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H'和E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油松林>山杨林.  相似文献   

3.
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世魁  刘贤谦 《林业科学》2007,43(6):105-110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 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4.
2002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5、1、1/300 mm)对北京九龙山栎树(Quercus liaotungensis)纯林和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2∶ 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两种林型98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564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膜翅目(Hymenoptera)、啮虫目(Psocoptera)、双翅目(Di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form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混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大于栎树纯林,而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低于栎树纯林,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异不显著.3种凋落物袋中,栎树纯林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1 mm>5 mm>1/300 mm;混交林土壤动物个体数1 mm>5 mm>1/300 mm,类群数则5 mm>1 mm>1/300 mm,并在8或9月达最大值.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与凋落物分解残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s<0.786, p>0.05).蜱螨目在栎树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啮虫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10.33和8.53个月;膜翅目在栎树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双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5和8.13个月.  相似文献   

5.
2006~2007年,对济南市龙洞地区进行了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在调查地区4个样地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样本5178头,隶属于4门8纲,共16个类群。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水平分布和季节动态特点,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属于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倍足纲为常见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尾目等1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样地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同时也对各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进行了分析。各样地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4~0.79之间。  相似文献   

6.
2006年5~8月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两次系统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1560头,隶属6纲22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膜翅目和啮目为优势类群,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通过4块样地对比可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类群数和个体数也随之减少;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7.
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10月对保定市4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1462只,隶属2门8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颤蚓目、蜘蛛目、双尾目和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4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看,表现为苗圃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 cm土壤层数量最大,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300 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321只,隶属3门11纲30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膜翅目、后孔寡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弹尾目和蜱螨目.凋落层的土壤动物以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土壤动物数量在两种林型的1-3月份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动物类群在杉木纯林1-5月份以及杉木混交林4-7月份呈递增趋势,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别不显著,其个体数和类群数大小均为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在三种类型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网孔1>5>1/300.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在纯林中呈递减的趋势.两种林型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后孔寡毛目在杉木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鞘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8.42和6.45个月;膜翅目在杉木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弹尾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0和7.91个月.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延安山地苹果园的管理和害虫防治提供参考,选取延安市柳林镇山地苹果园为研究样地,于2011年9月、2011年11月、2012年3月、2012年6月,在示范园、常规园、撂荒地,通过手拣法对大型土壤动物进行采集和分离,分析延安山地苹果园四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等。共获取土壤动物标本418只,隶属于3门5纲11目,其中鞘翅目幼虫4科、鞘翅目成虫5科。结果表明,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双尾目、柄眼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双翅目、鳞翅目、蜈蚣目为常见类群。在山地苹果园,土壤动物在类群数、个体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土壤动物在分布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成层性特征,一般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类群数和个体数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显示了大型土壤动物对苹果不同栽植模式和管理措施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9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温带地区绥化市北林区4种不同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4头,共26类,隶属于2门4纲11目;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在学校绿地系统中最多(676头)、公园绿地中最少(422头),类群数表现为公园绿地中最多(21类)、居住区绿地中最少(13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数量在不同绿地系统间无显著差异(F=0.953,P=0.446),类群数在不同绿地系统间差异显著(F=5.192,P=0.016);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之间群落特征指数差异不明显;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间以中等相似为主,同一绿地系统内不同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高;对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中型土壤动物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 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 cm最多,10~15 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手拣法对果园土壤动物进行分离提取,旨在了解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动物自身的生长生理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季节差异。单向蚓目、膜翅目两类的数目最高,是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蜘蛛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双尾目5类次之;它们的个体密度呈现出波动的形式,5月、6月呈现上升的趋势,7月达到了个体密度最大值,9月、10月又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波动形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季节的变化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至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i0282头,隶属4门8纲18目44类。隐翅甲(Staphylinidae)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最大,为16.2%,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的数目占总类群数目的54%多,常见类群的个体数量占了总捕获量的77.2%;在关帝山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数目相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非常接近;只是天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略高于人工林的,优势度指数却小于人工林的。关帝山油松林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从6月到8月是逐渐升高的,8月达到最高,随后又下降。在天然林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各个月份中高于相应的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008年11月在四川彭州银厂沟内分别选取泥石流、滑坡2个次生灾害区样地和2个柳杉林对照样地,对4个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个次生灾害区均未发现大型土壤动物,对照区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96只,隶属3门7纲17目36类(科),平均密度为65.34个·m-2;次生灾害区共调查到中小型土壤动物232只,隶属3门4纲6目26类(科),平均密度为3 222.22个·m-2;对照区共有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7只,隶属3门7纲9目64类(科),平均密度38 152.78个·m-2;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因部分稀有类群的消失和群落密度的下降;与对照区相比,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湿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下降,旱生及中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增加;次生灾害区与对照区间的群落相似性低于2组样地内部不同样地间的相似性.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强烈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响应,选择58年生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分离法对桢楠人工林林地中心及林地边缘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887只,隶属于3门9纲12目23科。调查结果显示:各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排序为:林地边缘(5.37×10^4)>林地中心(2.69×10^4);类群数排序为:林地边缘(21)>林地中心(17),土壤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林地边缘的密度类群指数(DG)显著高于林地中心,样地间林地边缘与林地中心的丰富度指数(D)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样地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林地边缘效应导致林缘土壤动物的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明显高于林地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氮沉降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东台林场模拟氮沉降固定样地(2012年4月开始施氮)中进行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在经营模式、立地条件相同的7,11,18年生的3林龄杨树人工林样地,设置5个不同质量梯度的氮沉降处理,即0(N0),5(N1),10(N2),15(N3),30(N4)g N/(m2·a)。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会增加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个体数,而N4处理只对11年生林分和18年生林分中土壤动物个体数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不同施氮浓度下,7,11年生人工林中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呈现表聚性,18年生林分土壤动物也只是在N4处理下表现出向土壤深层趋避的特点。(3)总体上7年生林分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11年生林分和18年生林分。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林-草景观边界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刺槐林-草地复合系统景观边界上3种景观位置的土壤表层大型动物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6类,隶属于3门6纲;林缘处是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这里土壤动物群落较复杂,类群数较多,分布均匀;草地是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最低的地方,这里土壤动物群落较单一,土壤动物类群数偏少,个体数偏多,分布的均匀性较差,优势类群表现突出;林地的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林缘与林地内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性较大,林缘与草地内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土壤动物在紫色土壤改良和发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衡阳地区紫色土壤7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7种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多样性、均匀性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动物2994只,隶属于4门8纲30目,其中优势类群2类,常见类群12类.  相似文献   

19.
土壤动物在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利用凋落物袋法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和明亮针叶林2个亚带(2类生境)优势种——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率、养分动态及土壤动物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手捡和Tullgren法相结合来分离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凋落物中有机碳(TOC)的测定先采用过量的K2Cr O7-H2SO4经高温消煮分解后,再用Fe SO4滴定法滴定,全氮(TN)和全磷(TP)相对含量的测定采用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生境、网孔及其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率及养分含量的综合影响,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凋落物分解率以及养分绝对含量间的关系。利用Canono for Windows4.5对各土壤动物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和养分元素绝对含量进行冗余分析。【结果】2类生境中臭冷杉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在1 mm网袋内的分解率显著高于0.01 mm网袋(P0.05)。2种网袋内凋落物分解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夏秋季分解率高于冬春季。明亮针叶林2种网袋内凋落物的分解率高于暗针叶林。2类生境中2种网袋内的凋落物TN、TP相对含量经过1年的分解均有上升,且暗针叶林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尤其是1 mm网袋内TP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P0.05);在明亮针叶林1 mm网袋内凋落物TOC相对含量低于暗针叶林,而0.01 mm网袋内相反。分解1年后2种生境1 mm网袋内凋落物TP相对含量显著低于0.01 mm网袋(P=0.001),而TN和T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在网袋内共捕获21个类群905只土壤动物,明亮针叶林共捕获19个类群1 227只土壤动物。2类生境中参与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动物主要有节跳虫科、甲螨亚目、山跳虫科、球角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线蚓科和鳞跳虫科。Pearson相关系数及RDA分析显示,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主要土壤动物类群与针叶林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呈正相关,而与TN、TP和TOC绝对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土壤动物对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对养分元素的释放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 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虫兆)目、短角(虫兆)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