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样方调查法,对海南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 果表明,在总面积5 000 m2 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 1 cm 的植株2 565 株,除 3 个种未确定种名外, 其他分属26 科 42 属 46 种。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 和桑科(Moraceae) 为优势科,以刺桑(Streblus ilicifolius)、布渣叶 (Microcos paniculata) 和鹊肾树 (Streblus asper) 为优势种。当取样面积达到 3 850 m2 或 取样植株数达到 1 800 株时,记录到的物种数有 47 种,占总物种数的 95.92%。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 为 6.36 cm,径级分布呈倒“J”型。刺桑、赤才(Lepisanthes rubiginosa) 和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 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布渣叶和鹊肾树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 多 样性指数较低,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少,植株分布的不均匀。  相似文献   

2.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地带性植被,具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了1 hm 2的森林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对其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1 h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植株6 212株,隶属43科69属77种。以茜草科、樟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为优势种。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4.71 c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群落结构总体稳定;马尾松、白花苦灯笼(Tarenna mollissima)、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木荷、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高,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多,植株分布的均匀。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3.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地带性植被,具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了 1 hm 2 的森林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对其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1 hm2 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 1 cm 的植株 6 212 株,隶属 43 科69 属 77 种。以茜草科、樟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为优势种。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 4.71 c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马尾松、白花苦灯笼(Tarenna mollissima)、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木荷、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较高,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多,植株分布的均匀。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热带山地雨林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差异,评估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索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其290种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样地每块20 m×20 m样地的平均海拔、坡度和凹凸度3个地形指标进行C-均值模糊聚类,将60 hm2大样地分为不同地形类型,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的差异;采用Torus转换检验,对大样地中胸径≥1 cm的独立植株且种群个体数量大于60的230种常见木本植物进行物种与地形关联性分析。【结果】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可分为低海拔沟谷、陡坡、高海拔沟谷和山脊4类地形,其面积分别为12.6,16.68,15.08和15.64 hm2,对应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74,269,264和267种;种-面积曲线表明,随着取样面积增加,同等面积条件下,低海拔沟谷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大,其他3类地形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三者种-面积曲线相差不大;种-个体数累积曲线表明,随着个体数增加,低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的累积速率最大,陡坡和高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二者种-个体数累积曲线相差不大,山脊物种丰富度随个体数增加的累积速率最小;高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大,陡坡次之,山脊植株平均胸径与大样地植株平均胸径相同,低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小;在各个径级内,山脊植株密度均最大,陡坡次之,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高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低海拔沟谷,而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低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高海拔沟谷;对4类地形内各径级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比例进行分析,平均胸径≥30 cm时,比例表现为高海拔沟谷陡坡山脊低海拔沟谷,平均胸径≥50 cm时,比例表现为低海拔沟谷高海拔沟谷陡坡山脊;低海拔沟谷中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物种为白颜树、柏拉木和大叶蒲葵,而其他3类地形条件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物种均为大叶蒲葵、白颜树和厚壳桂;230种常见植物中,有203个物种(占88.3%)与至少1类地形显著相关,高于世界上其他多个大样地;4类地形显著负相关的物种平均数占被检测物种总数比例表征的地形异质性贡献率为23.7%。【结论】尖峰岭60 hm2大样地中不同地形条件下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较大差异,4类地形显著相关的物种数明显不同。地形是影响该大样地中木本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发挥作用。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群落具有生境特化的特性,地形异质性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结果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如在恢复热带山地雨林植被、改造或营建混交林时,可以根据物种与地形的关联性,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物种组合。  相似文献   

5.
以通山县大幕山林场国家储备林为研究对象,按蓄积采伐强度设置对照(0%)、低强度(15.7%)、中强度(27.0%)、高强度(36.0%)、超高强度(45.6%)5个处理建立20块固定样地,对杉檫混交林目标树经营成效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作业样地2020年与2019年相比,目标树平均胸径生长量增加0.52 cm/年,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增加4.38 m3/(hm2·年);同时,2020年4种采伐强度作业样地平均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6.25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21株,而对照样地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仅3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仅12株。由此可见,目标树经营既促进了林木胸径生长,增加了林分蓄积量,同时又改善了林下天然更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可为国家储备林项目营林措施的选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大样地的木本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样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索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动态、环境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方法]参照CTFS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15 hm~2大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228种84 189株,分属于112属61科,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30种11 863株,分属于71属44科;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67种1721株,分属于40属29科;以1 cm为起测径级和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3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6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均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0.2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8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样地内个体数量超过1 000的物种有18种,占样地所有物种数的7.89%,但个体数量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量的70.63%;样地上层乔木以小叶青冈和多脉青冈为主,中、下层的翅柃个体数量最多,重要值最大;样地内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6种,占物种总数的50.88%,但个体数量仅占总个体数量的0.14%;群落物种组成中最主要的科为壳斗科和山茶科;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137种18 880株,分属于76属42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60.1%,22.4%,62.8%和65.6%,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萌生木本植物有64种,分属于43属26科,共计1 073株,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7种,分属于15属和9科,共计46株。[结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壳斗科和山茶科组成,稀有种及萌生物种所占比例高。该样地大量萌生物种的出现可能与保护区建立以前的人为干扰及区域特殊生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雨林内木质藤本多样性特征,阐明木质藤本对热带季雨林共存树木的攀援方式,为研究木质藤本对热带森林更新、动态和碳固定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参考巴拿马热带季雨林木质藤本普查规范,调查并鉴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20 hm~2动态监测大样地中500块20 m×20 m样地中胸径≥1 cm的木质藤本,分析其空间分布、多样性、丰富度、径级、攀援方式及其对共生树木的攀援状况。【结果】20 hm~2大样地中胸径≥1 cm的木质藤本共有21 781株(包括分株),密度为1 089.1株·hm~(-2),其中20 611株鉴定到种,分属127种45个科;样地中木质藤本的优势科为豆科和葡萄科,分别占木质藤本物种总数的51.1%和24.4%;夹竹桃科的长节珠个体最多(2 382株),占木质藤本总株数的10.9%,其次为梧桐科的全缘刺果藤和番荔枝科的黑风藤,分别占木质藤本个体总数的10.3%和4.6%;重要值排名前三的木质藤本分别为全缘刺果藤、长节珠和阔叶风车子;样地中共有43个稀有种(密度≤1株·hm~(-2)),占总种数的33.6%,但个体数仅占个体总数的1.4%;小径级木质藤本在样地中比例较高,胸径1~5 cm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86.6%,胸径≥10 cm的仅占总个体数的0.7%;茎缠绕是主要攀援方式,所占比例达58.0%,其次是钩刺攀援和卷须缠绕,分别占16.0%和15.0%;依靠叶卷须、花梗进行攀援或蔓生的木质藤本比例较小,各占1.0%;约10.7%的树木个体(胸径≥1 cm)被木质藤本攀援,被攀援树木种数占总树种数的68.2%;随着树木个体增大,其上攀援的木质藤本数量逐渐降低,但树木被木质藤本攀援的比例增加。【结论】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内木质藤本种类丰富,样地中出现豆科木质藤本葛藤等先锋木质藤本表明该热带季雨林历史上可能遭受较严重干扰,加之该地区降雨季节性比较明显,使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维持了较高的木质藤本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人工樟子松林林木胸径生长和分布规律,文章以伊通县境内大孤山林场0.06hm~2样地内53株樟子松样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02年和2012年进行胸径实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木前期平均胸径1=12.3cm,样木后期平均胸径2=16.3cm,10a间样木平均净生长量d=4.0cm,样木年均生长量约为d_y=0.4cm,样地内样木生长量主要集中在3~6cm范围,该范围内共有样木36株,约占样木总数的68%,是该样地内样木的主体,样木胸径生长量和样木株数分布均符合林木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9.
杉木生物量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湖南省杉木分布特点,本着"布点均匀、选树适中"的原则,在湖南绥宁、资兴等地选取标准地进行50株杉木取样,测定样木树高、冠幅、胸径等指标,记录样地海拔、小地形、坡向、坡位、坡度等因子.根据外业采集数据,在充分考虑各种立地因子对杉木生物量影响的基础上,以胸径(D)和树高(H)(或树冠长L)为自变量,用8种数学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拟合了8种模型的杉木树干、根、叶、枝干等的生物量,从中筛选出杉木生物量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0.
对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中树种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型叶为主,群落外貌以常绿的中高位芽植物为主,落叶树种较少,群落季相变化不明显。群落中树种数、树木个体数分别在H5 m高度级及1 cm≤DBH5 cm胸径级最多,并随高度或胸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可用直线函数或负指数函数来较好地拟合。胸高断面积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 m≤H14 m高度级和20 cm≤DBH25 cm胸径级。群落中共有95个树种,10 546株树木,Shannon-Weiner指数为1.716,Simpson指数为0.014,均匀度指数为0.867,在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树种丰富度、树木个体数及Shannon-Weiner指数随树高度和胸径级的增加而逐渐下降,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则呈相反的趋势。与国内其它样地相比,高黎贡山样地中的树种丰富度、单位面积内的树木个体数、单位面积内的胸高断面积等都处于较居中的位置,稀有种所占比例在各样地中较低,而样地中最大重要值的大小在各样地中最小,显示出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参照CTFS的调查技术规范,于2016年在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14个40 m×40 m的森林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结果]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216种、13 630株,分属52科110属;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8.70%和43.98%。样地以杉木、木荷、罗浮柿、毛棉杜鹃花、黧蒴锥、栲、罗浮锥、米槠、华润楠、鼠刺、毛竹和甜槠为优势种,以樟科、山茶科、大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蔷薇科、壳斗科、禾本科为优势科。52个科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科数的65.39%,温带性质占总科数的15.38%;110个属可分为12个分类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属数的70.00%,温带性质占总属数的26.36%。样地内所有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分布,有丰富的小径级植株;记录到的物种数随起测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无明显断层现象,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呈稳定增长型。[结论]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并处于演替初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毛脉槭林的群落学特征,在浙江天童山设立18个20 m×20 m样地,调查样地中胸径≥1 cm的物种数量、胸径、株高和蓄积量,分析其优势度。结果表明:1毛脉槭林物种组成复杂,拥有木本植物37科62属,计95种;区系分布类型分为11种,热带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55.5%和40.3%;2毛脉槭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一种优势树种,重要值10.4%,该种群的径级结构较为合理,呈间歇增长型结构,具有充沛的幼苗、幼树;3毛脉槭林胸径≥5 cm的个体平均密度为1122株·hm-2,平均胸径14.9 cm,其中毛脉槭最大胸径达50 cm,蓄积量达145.3 m3·hm-2。说明天童山保存着浙东典型的毛脉槭天然林,立木蓄积量较高,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藤枣的生境与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藤枣生境及其种群数量、分布、结构及更新等特征。[方法]在藤枣主要分布地设置5块20 m×20m的调查样地,记录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植物的物种名称、高度、胸径、及样地的郁闭度、海拔、坡度、裸岩覆盖率、距河流距离、土壤等环境因子,同时在样地中调查藤枣种群特征,分析藤枣藤枣生境地的林分因子、群落特征、生境特征及种群数量与更新。[结果]表明:藤枣生境地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平均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分别为11.98 m、15.13 cm、41.42 m2·hm-2和1 205株·hm-2。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为35.2,群落类型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大小级结构上,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在第Ⅱ高度级和径级内,但第Ⅴ(H≥30 m)高度级和第Ⅵ(DBH≥100 cm)径级均有物种和个体分布。藤枣生境地平均海拔高度为1 107 m,坡度为陡坡,坡向则多数为阴坡,处坡下位置;林分郁闭度仅为76%,但距河流较近(31 m),并伴有一定的裸露岩石;土壤接近中性(p H=6.2),养分条件较好。在5块调查样地(面积20 m×20 m)中,共有藤枣28株,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28株藤枣平均长度2.39 m,平均基径仅为0.74 cm,平均胸径为0.41 cm。其中,更新幼苗(H33 cm)为3株,占藤枣总株数的10.71%。[结论]藤枣分布地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较高,树体较大,单峰曲线是其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在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的分布形式。生境地环境以高温高湿为主,土壤养分条件较好。28株藤枣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藤枣幼苗数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了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土著的木本植物多样性、密度和物种组成。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分别圈画出20个20m×20m样地,记录下每块样地内的物种名称、物种丰富度、植株直径和高度以及采集亚样方(4m2)内幼苗数目。本试验中,记录人工林内木本植物46种,邻近天然林内52种,分别来自36个科。人工林内,物种多样性(H’)为2.19,林下木本植物密度为3842株/hm2,幼苗密度为4151株/hm2;而天然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林下树木密度和幼苗密度分别为2.74,4122株/hm2和8101株/hm2。两种林分的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研究还表明,桉树人工林适合于Millitia ferruginia和小果咖啡生长和再生,而对下层木本则不适合。  相似文献   

15.
吉林露水河林区灯台树种质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露水河林区灯台树野生群体为材料,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种质资源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样地中,以下坡位3号样地生长的植株最多,密度可达349株·hm-2,其中以胸径5~10 cm植株占优势,密度为207株·hm-2,并生长有胸径30 cm、树高16.7 m高大个体。中坡位2号样地密度也较大,为277株·hm-2,而且天然更新极好,幼苗幼树密度为214株·hm-2。在上坡位1号样地中,单位面积密度亦达到149株·hm-2。该林区林地坡度较大地段针阔混交林或杨树纯林是野生种群最为适宜的立地生境。野生植株生长发育正常,无林业有害生物与冻害危害。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中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进行马尾松林昆虫群落调查时,为了使抽样既能全面地反映群落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又能省时省力,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中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冠层取样以每样地调查植株30株,每株取3个长约50cm的枝条为佳;灌丛取样以每个样点扫10网,每个样地扫30网即可;地表层以取4个50cm×50cm的小样方为宜.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镜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研究了不同干扰条件下(林地区、草地区、水库区与建设用地区)镜湖湿地植物多样性概况。研究结果表明:镜湖湿地4个区域中共有植物物种150种,分属75科90属,主要以被子植物为主(140种)。①林地区域上共有植物103种,优势物种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株高,样方所有植物盖度及生物量分别为75.6 cm,85.6%,1608.1 g/m~2,该区的Shannon-Win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植物优势度指数分别为2.1,0.9与0.64;②草地区域共有植物95种,优势物种早熟禾(Poaannua L.)的株高,样方所有植物盖度及生物量分别为20.1 cm,79.4%,387.9 g/m~2,Shannon-Win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植物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8,0.7与0.65;③水库区域上共有植物69种,优势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株高,样方所有植物盖度及生物量分别为6.3 cm,59.3%,227.8 g/m~2,Shannon-Win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植物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1,0.4与0.8;④建设用地区域上共有植物73种,优势种诸葛菜的株高,样方所有植物盖度及生物量分别为18.9 cm,55.8%,355.4 g/m~2,Shannon-Win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植物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0.5与0.7。从整体上看,绍兴镜湖湿地植物资源较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但不同干扰条件,会影响不同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18.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筲箕窝工区内不同群落(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闽楠Phoebe bournei群落、山乌桕-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群落)中闽楠的生长情况以及物种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2a的闽楠在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中生长最好,重要值最高,平均树高达6.42 m,平均胸径达5.67 cm。对于各群落物种组成分析:山乌桕-闽楠群落有48科81属97种;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有46科75属85种;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有29科38属40种,物种组成表现出山乌桕-闽楠群落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P均匀度指数在3个群落类型中均表现出灌草层乔木层,表明灌草层的物种数较多,并且较为复杂,更具有生态优势度,且在群落分布中更均匀;乔木层中的物种数较少,复杂程度较低,分布最不均匀。  相似文献   

19.
分别在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沟谷和坡面调查了10个20m×50m的样地,研究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支柱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到DBH≥1cm的木质藤本植物402株(隶属于23种21属16科)和DBH≥10cm的林木1522株(隶属于47种30属15科);与其他亚热带森林比较,该森林中木质藤本植物物种较为丰富但多度较低;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基面积在沟谷显著高于坡面,而林木的差异性不显著;木质藤本植物在支柱木上呈集群分布,并且不同种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百分比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藤本植物的攀援对支柱木具有选择性;云南越桔、薄叶马银花和景东冬青等树种因其树皮光滑而不易被藤本植物攀援,而腾冲栲、七裂槭、山矾和多花山矾等则易于被藤本植物攀援;大径级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比率高于小径级支柱木;茎缠绕和钩刺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极显著相关(P0.001),根攀援和卷须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 572株·hm~(-2),Ⅱ:3 128株·hm~(-2),Ⅲ:2 215株·hm~(-2),Ⅳ:1 468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内,随机布点取样,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吸收根(直径≤0.05 mm)和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0~30 cm土层的吸收根总生物量和细根总生物量,并记录距取样点最近的1株和4株树的距离及胸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距离和胸径的关系。【结果】0~30 cm土层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二者均在密度最小林分中最大;从林分密度Ⅰ~Ⅳ,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1.6%、54.3%、52.9%和63.4%;在所有林分中,50%以上的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分布在0~10 cm土层;在4种密度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距离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仅有密度Ⅲ林分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距离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根总生物量相比,0~30 cm土层吸收根总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之间呈现出更普遍的相关,但相关性显著水平与林分密度有关;密度Ⅰ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1株树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19),而密度Ⅱ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21);密度Ⅲ林分中吸收根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胸径均显著相关(均R~2 0.16);而密度Ⅳ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均不显著相关;在调查的3个土层中,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的相关性主要出现在0~10 cm土层,并呈现出与0~3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相似的规律。【结论】基于对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认为可在东北林区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内灵活设置细根取样点,不必考虑与附近林木的距离,但需考虑邻近树木胸径大小的影响,在平均木周围设置取样点是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