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平 《茶叶》2015,(2):86-92
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与《六堡茶》标准在编写依据和方法、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分类、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两标准的异同。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是在《六堡茶》基础上增加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内容制定而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产品保护范围、原料种植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茶树品种、栽培技术、采摘、毛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等,产品等级从7个等级缩减至5个等级,前者比后者要求更宽广、更严格。《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对保证六堡茶质量特色、提高质量水平,推动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告,批准《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三项标准发布,并于2014年12月30日起实施。据悉,这三个标准分别由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三个单位牵头起草,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是首次制定,而《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则是首次修订。《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3.
<正>在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后历时8年,不仅成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浓重一笔,也成为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的经典案例。1地理标志地理标志(GI,Geographic Indication)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又将该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且该产品的质量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六堡茶”与《六堡茶》标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平 《广东茶业》2008,(2):12-14
1 何谓“六堡茶”? 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茶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  相似文献   

5.
吴平 《广东茶业》2023,(Z1):54-59
为相关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方法:梳理地理标志的起源、发展及其国际性协议,我国保护制度的建立、监管部门及其演变轨迹;阐述六堡茶、梧州六堡茶及广西六堡茶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经过和保护实践。结果:我国地理标志最初由四个监管部门建立起四种不同的保护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两个监管部门、三种模式,适应我国国情。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经历了现行的三种模式,这三种保护模式的批准性质、批准部门、名称所有权属、审批依据、保护范围、执行标准、专用标志图案、国际认可等均不相同,但都属于地理标志保护。结论:通过比较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为人们全面、准确认识三种模式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研究了25个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水分、总灰分、茶梗、水浸出物(干态)等理化成分,并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茯砖茶、普洱茶(熟茶)国家标准中的技术限量指标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这些茶样中总灰分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的最高限量值接近,比六堡茶国标中的最高限量值低31.4%;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水平比国标中绿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18.4%,比红茶(大叶)和其他类别的紧压茶(花砖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出33%、93.7%,结合水分与茶梗的特点,分析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六堡茶独特的滋味和风味,应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发挥其特色特点,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12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实施,其中对普洱茶的界定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依据《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界定,只有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才能叫普洱茶。标准  相似文献   

8.
吴平 《广东茶业》2023,(3):46-55
为相关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六堡茶出口规范》团体标准。方法:通过对标准的制定背景、制标过程、内容框架、内容解读、创新点、标准应用等进行说明。结果:该标准是法规要求、标准要求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六堡茶产品出口的全流程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和路径,适用于六堡茶出口产品及其相关企业;对六堡茶出口的种植与加工、证照办理、产品出口申报、风险防控与纠纷应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相关国内外法规、标准协调一致,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结论:标准的实施对六堡茶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段红星  杨娜 《茶叶》2011,37(3):150-152
本文随机选取了产自云南的三个普洱熟茶茶样和产自广西的三个六堡茶茶样,分别对其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后,对六个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旨在分析比较普洱熟茶和六堡茶的品质特点及差异。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普洱熟茶和六堡茶都各具地方特色,品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吴平 《广东茶业》2016,(5):54-60
目的:阐述《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是一致共识的产物.方法:通过介绍制定该标准的原因、申报立项、起草单位等情况,及起草、征求意见、内部讨论、内容增删调整、送审、专家审定、报批等过程的修改情况.结果:《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共有8类37个术语,其中新创立的术语有10个、源于现行茶叶国标行标但对其定义进行了修改的术语有1 1个、源于以往六堡茶地方标准但对其定义进行了微调的术语有1 1个、源于现行六堡茶地方标准中未作修改而保留的术语有5个.结论:与此前的相关标准相比,《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表述了六堡茶的工艺特点和品质特色,彰显了六堡茶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吴平 《茶叶》2014,40(3):148-152
通过介绍质检部门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法规依据和程序,叙述“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的质询、答辩及会议纪要,以及草拟《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的理由、内部讨论、上报初稿、专家审查反馈意见、沟通、协调等实况.《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内容是申报、审查专家、执法部门等多方诉求而达成的一个平衡点,符合法规要求和国际惯例.一个内容符合国际惯例的《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有助于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际认可,从而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作为鲜叶原料,制作六堡茶。产品获2009年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黑茶类特等奖。通过分析研究证明,该品种完全可以制作出高档优质的六堡茶(黑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地理标志的涵义、特征、功能以及普洱茶现状、特性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指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的实施是提升云南普洱茶品质的重要保障,对促进云南普洱茶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DB45厅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的起草过程,以及该标准中新创造的一批六堡茶专用术语和定义,并对G8/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于猛  李颂 《中国茶叶》2024,(3):60-65
通过梳理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从地域、茶类、标准级别、有效性、标准名称、茶园海拔、理化指标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出台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编写规范、挖掘理化品质特异性、增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国家标准审查会,于2009年11月26日在青岛市崂山区召开,来自国家标准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全票通过了该标准的审查。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10,(2)
2009年12月31日,宁德市质监局透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之前批准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索氏提取器,采用80%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对湖南地区茯砖、天尖两类黑茶中的茶多糖进行提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茶多糖的含量。研究发现:茯砖茶中茶多糖含量高于天尖,手筑茯砖高于机压茯砖,手筑篾篓装天尖高于其它类天尖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六堡茶“金花”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银泰六堡茶厂2008年产(编号6918)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特征菌株"金花"菌,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和DNA序列分析,通过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该菌株为Eurotium niveoglaucum。  相似文献   

20.
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本文以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为切入点,以陕西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为案例研究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功能,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归纳出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的英译策略,意在使我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