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不同树种遮荫对香榧幼龄期生长的影响,选择板栗、厚朴、杉木、杨梅4个树种进行林下套种香榧试验,以同种林分林缘裸露的山地种植香榧为对照。结果表明:林下套种香榧,平均成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树种之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新梢年均生长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且板栗林下套种香榧的新梢年均生长量极显著大于其它3个树种。说明以板栗遮荫最有利于香榧幼龄期生长。  相似文献   

2.
对遂昌县成片种植2 hm~2以上的香榧林基地进行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结果表明:香榧苗异地移栽,质量受到影响;科学造林规划设计缺失,导致新造林地香榧的成活率不足80%。香榧产业因前期投资较大,产出周期较长,林农资金不足,幼龄期抚育管理不及时,板栗林下套种和裸地造林7 a后的香榧保存率分别为58.37%和47.49%,严重挫伤了林农种植香榧的积极性。为此,建议香榧种植应做到苗木本土化,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做好造林规划设计,提倡采取种养相结合、林内套种的措施,降低幼龄期抚育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3.
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林下套种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是目前普遍推广的高效复合经营模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香榧林0.5、0.7、0.9三种郁闭度下香榧和多花黄精套种前和套种一年后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对比,以及对套种与未套种的香榧林的土壤养分进行检测比较,探讨郁闭度对香榧和多花黄精生长指标的影响以及复合经营模式中两种作物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郁闭度为0.7时,套种多花黄精的香榧的新梢生长量、地径增长量、树高增长量、冠幅增长量和单株榧蒲产量相比未套种的香榧分别高出18.97%、14.18%、24.55%、20.79%和40.00%;在0.7郁闭度下,多花黄精的长势最好,香榧的各项生长指标及单株榧蒲产量均较好,复合经营的综合效益最佳;套种多花黄精三年生根状茎一年后,香榧林地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2.73%、52.86%、77.30%、96.90%、88.24%和27.57%,土壤有效磷和全钾的含量分别减少了18.50%和24.57%,8项指标的平均增加幅度为39.07%,远高于未套种多花黄精的土壤;套种多花黄精后,土壤的各项养分含量和酸碱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的促进了香榧的生长。本研究为香榧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香榧-多花黄精复合经营基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花黄精喜荫,药食同源,营养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急需人工培育。通过试验研究,结合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锥栗林、板栗林、杉木林、竹林等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调整林分透光率、根茎平摆倒种、密植深栽、覆盖种植、打顶摘蕾、生态施肥用药、精准采收及种植带与生态保护带的合理配置等独特技术。  相似文献   

5.
金华市婺城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华市婺城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从用材幼林+套种(玉米、红薯)、竹林或油茶林或香榧+套种三叶青、茶叶+套种山核桃、落叶苗木或幼林+套种(蔬菜、红薯)、杉木林+铁皮石斛、竹林或阔叶林+林下养鸡、竹林或苗木+林下培育食用菌、竹林+竹酒等8种主要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其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大别山区2种典型的板栗林药模式板栗-苍术和板栗-天麻为研究对象,测定比较板栗套种苍术和天麻对林地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林下套种苍术和天麻后10 cm地温降低,板栗-天麻10 cm地温显著低于板栗纯林;林下气温和气温日较差降低;林下湿度有所升高,板栗-天麻的大气湿度稳定地高于板栗纯林;土壤容重板栗-天麻板栗纯林板栗-苍术,最小持水量板栗-苍术板栗纯林板栗-天麻,板栗-苍术土壤全效氮、全效磷、全效钾、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增加,板栗-天麻土壤全效氮、全效钾、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降低。与套种天麻相比,板栗林下套种苍术有较好的生态效益。板栗林下套种天麻时,建议避免连茬种植,及时施肥补充地力。  相似文献   

7.
对松阳县香榧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于2020年4月~2021年6月对选取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4种香榧林进行病虫害调查,包括纯幼苗林、纯幼树林、幼古树林、幼树套种林,分析病害(香榧绿藻、香榧膏药病、香榧枝条黄化)和虫害(香榧瘿螨、白蚁)发生情况。香榧绿藻:纯幼苗林感病率(88.67%)最高,纯幼树林感病指数(0.30)最高;香榧膏药病:纯幼苗林和幼树套种林种未发生此病,纯古树林,纯幼树林感病指数均为0.08,感病率分别为23.33%、14.17%;香榧枝条黄化:纯幼树林、幼树套种林、幼古树林、纯幼苗林感病率分别为27.50%、16.25%、12.50%、8.75%,感病指数与感病率呈正相关;香榧瘿螨:幼树套种林中香榧瘿螨危害率达到31.67%,其余林分中未发现香榧瘿螨;白蚁:幼树套种林白蚁为害率(30.83%)最高,纯幼苗林白蚁为害率(15.83%)最低。5种病虫害在4个不同香榧林中均未出现大规模成灾表现,仅在个别林地中局部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山阳县核桃板栗林下套种魔芋现状和条件基础上,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核桃板栗林下套种魔芋模式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进行了杉木复层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在郁闭度为0.50~0.59的杉木林下套种其生长最好。杉木-南方红豆杉复层林土壤的孔隙度、通气度、持水量均高于杉木纯林的土壤,而杉木纯林的土壤容重大于杉木-南方红豆杉复层林土壤。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样方调查,对深圳市龙岗区生态风景林中的未改造低效林、天然次生林及3种改造林分(林下套种林、皆伐林、疏伐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改造措施对林分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林下套种林>皆伐林=天然林>疏伐林>未改造林;经过3种方式改造后林分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皆高于未改造低效林和天然次生林,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以林下套种林最高,其次是皆伐林,Simpson指数以皆伐林最高,林下套种林次之;改造后林分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林,其中皆伐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次生林.综合比较疏伐、皆伐和林下套种3种改造方式对生态风景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疏伐是较适宜本地区生态风景林改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种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林下套种的多花黄精为试验对象,研究杉木林不同保留株数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及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的物侯期与野生多花黄精的物侯期基本一致,杉木林下多花黄精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在适宜密度下多花黄精根茎鲜重可达到1600kg/hm2以上,产量较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林下套种中药材模式。多花黄精是一种喜阴湿、耐寒植物,其适生环境需一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进行营养积累。上层杉木林密度对多花黄精根茎产量有较大影响。上层杉木林保留株数以600株/hm2~900株/hm2为宜。在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形成了林药复合林,开辟了多花黄精生产的新途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红锥纯林造林与杉木林、马尾松林林下套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活率、保存率、地径与抽梢生长均有明显差异,以红锥纯林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林下套种次之,而杉木林下套种成活率、保存率最差。永安市妍岭林木种植试验场红锥容器苗纯林造林与林下混交套种均较成功,可在今后较大量引种红锥容器造林与林下套种,从而提高永安及周边地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间作方式与林地类型对魔芋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岚皋县对与作物间作和5种林下套种方式下的魔芋产量及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下套种魔芋方式魔芋产量为14 025~18 619.5kg.hm-2,显著高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产量10 830kg.hm-2(p<0.05),其中刺槐—魔芋、漆树—魔芋套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杜仲—魔芋、杉树—魔芋、板栗—魔芋等3种林下套种方式;5种林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率为1.63%~2.2%,分别极显著低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10.4%(p<0.01),其中刺槐—魔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最轻,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套种方式(p<0.01);刺槐林下种植魔芋具有发病轻、产量高、效益好等显著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栽培的影响,从2006~2009年连续四年记录在松阳县52块标准地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因素分析法结果表明: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新梢生长量达到21.5cm以上。  相似文献   

15.
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 ,于 2 0 0 2年对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的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各效益均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间隔带状采伐更新中 ,1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 ,其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最高 ,2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第二 ,而 3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方式 ,其经济效益最高。林下套种更新方式中 ,林带间伐后林下更新方式 ,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比直接在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高。对于只能进行林下套种更新的木麻黄基干林带 ,根据林带郁闭度作适当间伐调整 ,并选用适应于沿海沙地生长具有一定耐荫性的树种在林下套种 ,可使其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郁闭度分别为0. 45~0. 54、0. 55~0. 64和0. 65以上的28年生杉木林下开展套种红锥、闽楠和红豆树试验,探索构建杉木-阔叶树异龄复层林的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锥的生长量随着杉木林郁闭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杉木林郁闭度小于0. 65时闽楠的生长量随郁闭度增大而增加,当郁闭度0. 65以上时,闽楠的生长量逐渐下降;红豆树的生长量随杉木林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红锥、闽楠和红豆树在林下套种时,红锥应尽可能选择在稀疏的林分下套种,闽楠在郁闭度为0. 55~0. 64的林分下种植生长较好,而红豆树幼树则尽量套种在林下阴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研究14年生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的林分生长状况与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在适当间伐的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可以形成人工异龄林,两种林木均生长良好。混交10年后形成的林分结构较合理,南方红豆杉与杉木的主要枝叶量分布于不同林层,林层呈镶嵌水平分布,空间相对独立。目前两种林木的枝叶开始出现了交叉与重叠,种间竞争开始出现,因此在后续的经营中需要进行适度的疏伐和修枝,以保证林分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林下经济是指通过不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资源,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带动农户致富的经济模式。对海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海南林下经济模式主要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休闲旅游三大类型,包含林药、林菌、林菜、林花、林禽、种苗繁育、森林旅游等模式,对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着资源调查欠缺、套种技术不成熟、政策引导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为今后海南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不同林地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不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的影响,2006-2009年连续观察松阳县52块标准地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析因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可达96%以上,新梢生长量21.5 cm以上.  相似文献   

20.
松阳县山地茶园套种香榧立体种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阳县茶叶、香榧产业发展现状和茶园套种香榧情况的分析,认为它具有香榧成活率高、生长旺盛,对茶叶产量影响小,春季采茶、秋季摘榧,能实现一亩茶园两份收益的优势,并提出了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推进两大产业融合持续健康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茶园套种香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