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红栌组培苗温室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红栌组培苗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炼苗时间、移栽基质等因素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及苗生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自然光照条件下,瓶内闭盖炼苗最适宜的时间为8~12 d,然后开盖炼苗2 d;移栽基质以芬兰进口草炭土与珍珠岩按体积比3:2混合或国产草炭土与珍珠岩等体积混合较适宜,移栽成活率及苗高分别达90%和12 cm.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红枫微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生根基质、炼苗时间、育苗基质、育苗穴盘类型等因素对美国红枫组培苗生根移栽影响。结果表明:用以草炭土为基质的培养基代替琼脂培养基对美国红枫生根率影响差异不大;生根后炼苗3d时的移栽成活率最高;以1号基质(进口草炭土∶珍珠岩=2∶1)为育苗基质的美国红枫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最高且长势最好;以32孔的穴盘成活率较高,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湿地松组培苗出瓶难的问题,探讨了移栽基质、炼苗方式、不定根伸长培养天数和组培苗根系发育状况对湿地松组培苗驯化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根经过伸长培养30~40 d,选择不定根数3条以上且愈伤较少的组培苗,半开瓶炼苗4 d后全开瓶炼苗3 d的处理方式,采用珍珠岩、河沙、圃地土等比例混合的移栽基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龙头竹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药剂及消毒时间对组培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炼苗时间、不同育苗基质、不同肥料种类及施肥方式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头竹播种苗秆芽是最适合的组培外植体,外植体消毒以0.1%氯化汞、消毒7 min效果最好;组培苗移栽后炼苗9 d,育苗基质宜采用20%蛭石和80%珍珠岩混合基质,移栽15 d后叶面施用0.3%氮磷钾复合肥组培苗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5.
在日光温室中,对刺五加组培苗进行移栽炼苗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射4天,打开瓶口并敷上一层纱布后,再经3天充分的炼苗可以提高成活率;组培苗移栽的适宜时期为11月~翌年3月;移栽基质为腐叶土:园田土=1∶1的复合土,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白及组培苗冬季室内炼苗技术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炼苗是白及组培育苗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育苗时间,提升幼苗质量,对白及组培苗冬季炼苗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及冬季移栽炼苗可提高其壮苗率和成活率,4种炼苗基质中,以椰糠∶黄心土∶蛭石∶珍珠岩=2∶1∶1∶1组成的基质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我国拥有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其在药用、食用和观赏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和经济开发价值。移栽作为影响蕨类植物组培苗出瓶后成活率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组培苗能否顺利从室内培养应用到大田生产中。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蕨类植物组培苗的出瓶时间、炼苗方式以及移栽的基质、温度、光照、湿度、肥料等影响因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组培苗的移植成活率,以选育的优良无性系组培生根苗为材料,研究炼苗方式、基质、苗木规格、植后施肥及移植季节等对移植成活率和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松盖炼苗3 d,出瓶苗高度大于2 cm,植后3 d喷施1 MS大量元素营养液是较好的处理,在大棚条件下移植,不带黄心土的轻基质和河沙都是适合基质,移植成活率90%以上,在大田条件下移植,以黄心土:泥炭土=1:1或黄心土:蛭石=1:1为基质移植成活率较高.移植季节以4月成活率最高,9月、10月其次,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最佳造林季节为3—5月,为减少苗圃管理成本,米老排组培苗生产安排在9—10月出瓶移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大樱桃Gisela砧木组培苗四种炼苗移栽基质进行了筛选试验,通过试验选出了二号基质为最佳移栽基质。其组培苗在该基质上缓苗期为2天,成活率达99%,平均苗高为5.45cm。  相似文献   

10.
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炼苗时间、遮阳网遮光率、基质以及不同移植月份对圣诞树组培苗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炼苗时间为10 d、遮阳网遮光率为70%、基质为泥炭土:黄心土(2∶1)、移植月份为4月的处理圣诞树移植效果最好,成活率可达97.2%,苗高达11.1 cm.  相似文献   

11.
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基质、不同炼苗时间以及不同遮阳网遮光率对千层金组培瓶苗的移栽效果,结果表明:基质为木屑:泥炭土(1:1),炼苗时间为15 d,遮阳网遮光率为50%对于千层金组培瓶苗移栽效果最好,成活率达到97.9%.  相似文献   

12.
以大花序桉茎段芽诱导后的继代增殖苗为材料,探讨最适壮苗、生根培养基及炼苗移栽技术。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获得其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 MS+IBA 0.5 mg·L-1+NAA 0.6 mg·L-1+IAA 0.1 mg·L-1,生根率可达86.9%以上,且主根发达,侧根较多,枝叶长势较好。采用不同方式炼苗试验和不同移栽基质移栽试验表明,闭瓶锻炼3 d或6 d,开瓶锻炼6 d,其炼苗成活率最高,达到95%以上;加入钾肥等混合基质的花土(T_3)作为移栽基质,其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6%以上,且木质化程度高,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3.
桤叶唐棣组培苗微扦插及移栽炼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桤叶唐棣组培苗的生理特点,详细介绍夏季6、7月在温室大棚内进行桤叶唐棣组培苗微扦插,试管外生根炼苗的技术细节。利用该技术进行桤叶唐棣组培苗移栽炼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组培苗微扦插、试管外生根炼苗技术在生产上成功应用的较少,该技术为桤叶唐棣组培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设计,用28d的青杨试管苗进行了自然炼苗,温室大温差炼苗、营养钵与基质配制、移栽等系列试验,总结出青杨试管苗驯化系统高效生产流程。按流程生产,苗木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金线莲组培苗的试管外生根和大田移栽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通过对组培苗试管外生根、“松口揭盖”“封口”炼苗及种植时期和基质选择等试验数据分析,总结了一套金线莲培苗的大田移栽技术,使移栽成活率高,植株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裂区设计,用28 d的青杨试管苗进行了自然炼苗,温室大温差炼苗、营养钵与基质配制、移栽等系列试验,总结出青杨试管苗驯化系统高效生产流程.按流程生产,苗木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甘蔗腋芽组培苗是在营养丰富、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其组织十分幼嫩,抗逆能力差。因此,对甘蔗腋芽组培苗的移栽和苗圃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大量死苗。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需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炼苗1组培苗在移栽前需进行常温炼苗处理,将瓶盖打开在室内放置~后,再移栽到一级苗圃。23d 一级苗的假植定植2一级苗在冬、春季移栽困难较大,一是温度变化大,气温低;二是空气湿度低;三是蔗苗容易发霉腐烂。夏、秋季移栽种植,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容易成活。具体做法是:()建盖塑料大棚,在大棚内建造苗床…  相似文献   

18.
通过油茶组培苗移栽基质、时间和施肥肥料浓度对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最高的基质是红心土,高达98.26%;但为利于苗木的生长,移栽方式是以先把瓶苗移栽于7cm×11cm的红心土营养杯内培养60d,苗木恢复生长,并长出2~3张叶片时再移栽到9cm×13cm椰康基质营养杯内培养适宜苗木生长,培育120d,苗高9.48cm,比使用红心土的苗高(4.04cm)高134.6%;施肥浓度为1%时,油茶组培苗生长效果良好,培养100d,苗高比施肥前高5.428cm,比对照的高143.8%。  相似文献   

19.
对杉木组培苗在室内培养时间、炼苗时间和ABT1沾根处理等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杉木组培苗室内培养最佳时间和最佳炼苗时间均为10天;400 mg/LABT1生根营养液处理杉木组培苗基部最优。在3个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移栽后,发现杉木组培苗的地径、苗高、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着生长时间而增加;根系平均直径在未移栽前最大,在移栽30天时最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绿化树种山新杨组培苗炼苗及移栽的试验研究,提出炼苗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关键技术,移栽时的基质比例为:蛭石+草炭土+珍珠岩为5∶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