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南草地畜牧业中长期发展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甘肃省主要牧区之一甘南草原的畜牧业实际状况,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技术,借助系统动力学流图。数据表格函数,分析甘南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预测了甘南草地畜牧业30年(1990-2020)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甘南草地畜牧业中长期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冷季牧草不足是限制甘南草地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草地季节畜牧业的实施,对提高甘南地畜牧业生产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畜牧业是本地的主导产业,甘南牦牛是当地重要的特色畜种,大力发展甘南牦牛产业对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在调查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草食畜牧业是甘南的首位产业,拥有以河曲马、甘南牦牛等为主要代表的众多地方优良品种,加快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对增加农产品的品牌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甘南州草食畜牧业"三品一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甘南州草食畜牧业"三品一标"发展应从强化政府主导,加强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建设,扩大认证规模,强化监管和宣传引导入手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  相似文献   

4.
甘南州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草地和畜种资源是甘南州的优势资源,也是甘南州的特色产业和基础产业。畜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关系到农牧业经济增长、农牧民增收,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人民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甘南州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甘南州草食畜牧业发展应从调整结构、打造产品品牌、加大科技投入、申报产品商标标志入手等,致力于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  相似文献   

5.
甘南牦牛是我国牦牛的一个地方类群,是甘南草原的当家畜种。畜群结构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核心,合理的畜群结构是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是畜牧业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高速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甘南州是甘肃省最主要的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域,甘南牦牛是当地最重要的家畜品种源。然而广大农牧民受靠天养畜观念的影响,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使得甘南牦牛养殖生态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甘南牦牛生产效率低,环境依赖性强,草场压力大、圈舍周边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成为制约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文章针对以上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甘南牦牛养殖环境生态化治理技术措施,进而促进甘南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维护草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甘南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穿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甘南畜牧业作为甘肃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甘南州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问题,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甘南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第二部分,阐述了畜牧业在甘南经济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以可持续理论作对照,分析了甘南州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部分,是文本对甘南州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甘南地区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根本,科学合理的分类是草原开发利用、培育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根据甘南及周边地区55个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地统计学及回归方法对甘南地区的积温和湿润度进行插值,建立了>0℃年积温和湿润度空间数据库.依据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原则,绘制了甘南地区的潜在草地类型图.结果表明,甘南草地共分为...  相似文献   

9.
科技学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推动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移动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在畜牧业中亦是如此.畜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畜牧业疾病防疫监测、防疫预警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来明显,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当中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会极大提升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畜牧业生产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在开发方法与技术手段上广泛地追踪和利用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进行了有效的集成与应用,如数据仓库技术、框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模糊逻辑技术、统计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等。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畜牧生产监测预警、行业管理领域。研究不仅集成了多种信息技术,而且实现了对各类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学运算方法和畜牧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集成,促进了畜牧业领域、统计学领域、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结合,建立了畜牧业信息系统平台和应用平台,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监测预警和行业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开展甘南州"农牧业科技服务下乡"活动的机遇,对夏河县唐尕昂乡目前的犏雌牛繁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加快唐尕昂乡犏雌牛繁育产业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通过调整畜种结构、畜群结构、种植业结构、繁育方式、经营方式的建议与措施,以期优化甘南州牧业产业结构,实现牧业迅速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牦牛产业是加快甘南州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对于甘南地区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甘南牦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此,从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以及它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出发,甘南州应当根植于甘南的绿色生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探索构建"草原+牧养+加工+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将甘南州"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财富优势,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牦牛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措施取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甘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止,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牧场的功能开始逐步加强,生态效益更趋于明显,充分发挥了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甘南牧工商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林业在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区域可持续性的评估也逐渐成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牧区之一,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本研究基于能值理论,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各县、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研究。改进模型的关键在于采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 研究区生态足迹组成中,畜牧业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并保持稳定;电力和燃料煤比重逐年上升,而种植业产品和野柴草比重有所降低。2) 甘南州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4.77 hm2/人增加到2013年的7.0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保持在4.64~5.65 hm2/人之间。3) 甘南州生态足迹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9年间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4) 甘南州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2.60 hm2/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4.86 hm2/万元,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其中合作市最高,迭部县次之,其他各县无明显区别。5) 甘南州以畜牧业为主的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均大于农牧交错区的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和迭部县。9年间,迭部县、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夏河县、卓尼县和舟曲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合作市和临潭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研究区未来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甘南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对甘南高寒草地的退化、超载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及气候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人工草地、修建牲畜暖棚并进行牛羊舍饲育肥、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优化畜群结构和放牧强度等措施,是实现甘南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协调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张旭  冯琦胜  于惠  王玮  梁天刚 《草业科学》2011,28(4):648-655
甘南牧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过牧超载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甘南州玛曲县的阿孜畜牧试验场为例,分析了2008和2009年天然草地的可食牧草产量、放牧家畜承载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阿孜畜牧试验场产草量有所增加,月均产草量较2008年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