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枣疯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枣树一发病,第二年就会影响枣产量,发病3~4年后整株树就会死亡,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该病俗称扫帚病、丛枝病,病原可能是类菌质体和植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7年国际上发现类菌质体 MLO(或称 MLB)参与植物病害以后,植物病理学科开始了一个新篇章。其形态及分子结构的观察,由于电子显微(钅井)的广泛利用,已经成为研究这些微细结构有机物的普遍而必须的工具.鉴于电子显微(钅井)的装备,目前还有一定局限性。开辟一条较为简易的途径,来观察类菌质体在染病植物上的存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如果常规切片后,通过有关的染色步骤,增加其分辩力及能见度,使菌质体成为凝聚状,则一般光学显微(钅井)视野下,也能观察到类菌质体的存在.本文系用泡桐丛枝病的  相似文献   

3.
<正>泡桐丛枝病,又名扫帚病、笼病、疯病,在河南各地桐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该病不易根除,没有特效的药剂防治,只有在综合防治的条件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1危害症状泡桐丛枝病对泡桐危害很大,无论苗圃地生长的泡桐苗,还是新造林的幼树,甚至多年生的大泡桐树,均可感染发病。泡桐苗和幼泡桐树发病后,表现为萌发丛生病枝,枝条细弱,叶片小且发黄。大树感染丛枝病,位置不固定。  相似文献   

4.
<正>桑树萎缩病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病害,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北、黑龙江等省。此病近年来日渐增多,尤其江浙江界的太湖地区,每年发病率一般为5%~15%,重病区达30%以上,很多病株数年后即枯死。1病原桑萎缩病从症状上可分为花叶型、萎缩型、黄化型三种。据初步研究认为,萎缩型和黄化型是病毒和类菌质体协同作用引起的病害,而花叶型萎缩病则可能仅是一种单纯的病毒性病害。  相似文献   

5.
枣疯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枣树一发病,第二年就会影响枣产量,发病3~4年后整株树就会死亡,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该病俗称扫帚病、丛枝病,病原可能是类菌质体和植物病毒,该病由它们共同或单独侵染而致。该病除河北、山东盐碱地枣区没有或发病极轻外,全国其他枣区发病久、分布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等发病程度的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全年存在于枝条内,并且其含量随温度升高逐渐升高,8月份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叶片内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7月份含量最高,随后减少,10月份降到最低;根部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也相应增加,在9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开始降低,全年含量变化较小,且含量最高值较叶片和枝条中低。表明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消长与温度的周年变化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症状、分子检测技术等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并对泡桐丛枝病分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丛枝病对泡桐不同部位细胞差别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泡桐病、健枝条不同部位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和K+外渗率测定,结果表明:丛枝病使枝条各部位细胞应有的差别透性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皮层细胞差别透性增大,木质部细胞差别透性减小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我省泡桐上的严重病害,据调查,幼树和大树的发病率,常达30—50%,而根生苗发病率仅1~2%。病苗当年秋季即枯死,幼树病株,轻者生长缓慢,重者数年后即枯死。最早认为此病系由一种炭疽病菌侵染引起,以后研究证明,为病毒侵染所致,因为是全株带毒,可通过嫁接和病根育苗传染。近数年来,在国外对桑树萎缩病等一类丛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河南发现烟草上有一种丛枝病,病株表现严重矮化,具有典型的丛枝病症状,花瓣呈绿色叶状体。1982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被浸染的嫩茎和叶脉的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发现类菌质体存在筛管中,风轮状(Pinwheel)存在于病叶组织的细胞中,没有发现TMV和CMV的粒体。同时,还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TA负染的病株汁液,亦发现有类菌质体,未发现TMV和CMV的粒体。我们认为供试标本可能是由类菌质体和病毒复合侵染烟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泡桐是河南省主要速生树种,全省已栽植两亿多株。由于泡桐丛枝病的蔓延,每年病死桐苗约一百八十万株,新栽幼树病死约一百万株,桐材年生长量因病减产约二十三万立方米。1978—1981年本协作组曾对泡桐丛枝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是防治技术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泡桐对丛枝病的抗性差异及其自然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泡桐属10个种、22个种间杂种、496个无性系的4085株树木进行了连续7年的研究,找出了泡桐对丛枝病存在的抗性差异:在5年生以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6年生以后呈负相关。根据3—4年生感病发病高峰期与第5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提出了利用发病率作指标,对抗病材料进行早期选择的自然鉴定方法,为开展泡桐抗丛枝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发展.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MLO)并进行病原检测,获得脱毒的泡桐组培苗,用于苗木生产和造林,能有效地减缓及控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脱毒泡桐的育苗和营林抚育技术,以供从事泡桐研究和生产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发展。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MLO)并进行病原检测,获得脱毒的泡桐组培苗,用于苗木生产和造林,能有效地减缓及控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脱毒泡桐的育苗和营林抚育技术,以供从事泡桐研究和生产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罗汉果的健株、疱叶丛枝病(属类菌质体 mycoplasma—like organisms,简称 MLO)病株和脱病株3者形态解剖观察表明:病株症状明显,病原潜患在植株输导系统的生活细胞内.以双韧维管束内、外韧皮部的筛管和伴胞最为普遍;皮层薄壁细胞偶有溶生侵入线;某些气孔器、水孔被侵染后有所变形.由于病原蔓延到细脉末梢的传递细胞,截断了短途水分和溶质的转递,而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的萎缩崩溃、叶绿体颗粒瓦解、叶肉组织膨松、叶片黄化、发疱皱卷.健株和脱病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均不存在上述症状,但两者在组织结构分化程度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含有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属...  相似文献   

17.
泡桐是我省群众欢迎的速生树种之一。但由于丛枝病的传播,苗木和幼树的发病率可达5—30%,常于当年枯死,大树发病率,高达50—90%,影响树木生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近几年来对丛枝病进行了调查、试验。此病又名聋病、窝痉、扫帚病、疯病等,这都是按照病株症状而得名。据观察,病株有小叶丛枝型,缩叶丛枝型和花变枝叶型三种症状。过去对丛枝的病原有炭疽菌、疮痂菌、病毒、生理病害等多种报导。但据1974年我们采用治疗诊断的方法证明是由菌原质引起的。因为菌原质对四环素族药  相似文献   

18.
泡桐丛枝病是其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对植株生长危害大。该文从泡桐丛枝病病原、传播途径、病原体分布及运行规律、病害流行条件、综合防治、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介绍,为减轻该病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凹缘菱纹叶蝉(俗称绿头菱纹叶蝉)Hishimones sellatus Uhler属同翅目、叶蝉科,是桑萎缩病病原的主要媒介昆虫.近年来,我省桑萎缩病流行迅速,危害严重,部分地区暴发成灾,其病原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分布面广,虫口密度高.为控制桑萎缩病的危害,急需加强对凹缘菱纹叶弹的防治.我们于1986~1988年,在烟台和兖州两地进行了凹缘菱纹叶蝉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该虫在山东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有效地防治方法.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枣疯病在我国各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尤为严重。在我省内黄枣区,枣疯病严重蔓延,仅1987年就刨除病树13万株,影响了枣区的经济效益。枣疯病的病原是类菌质体(MLO),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类菌质体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因此,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利用四环素类治疗由类菌质体引起的病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