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经过发酵培养,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发酵代谢产物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用正丁醇萃取法对发酵液进行了初步的分离提取及薄层层析法检测。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发酵代谢产物中含有苦马豆素,且含量为10.2 131 mg/L;正丁醇萃取法是从发酵液中提取苦马豆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苦马豆素分离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从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分离苦马豆素,采用薄层层析、气相色谱对分离产物进行鉴定分析。[结果]产物经薄层层析、气相色谱法及熔点测定鉴定分析,确定分离到的粉末为苦马豆素,检测结果较好。[结论]该研究对于苦马豆素的批量化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H2O∶CH2Cl2萃取、732型阳离子树脂交换等方法,从豆类丝核菌中分离到纯结晶,经薄板层析法发现,豆类丝核菌提取物浓缩的粗品液和苦马豆素标准品经Ehrlich's试剂显色后,二者均出现一椭圆形紫色斑点,且Rf值均为0.81;气相色谱法研究发现,提取物纯品标样(15.9420mg/L)与苦马豆素标准品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显示出完全一致的峰形,证明从豆类丝核菌中分离到的纯结晶是苦马豆素纯品。研究还表明豆类丝核菌干燥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达1.23%~2.99%.  相似文献   

4.
卢萍  霍红雁  钱亚光  李松  牛艳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44-4546,4574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出的小花棘豆埃里砖格孢属内生真菌是否产生苦马豆素,进而深入研究植物的毒性与内生真菌的关系。[方法]用化学方法从培养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菌丝体样品中提取苦马豆素,并对样品的分子离子结构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样品中均含与标准品苦马豆素相同的质荷比m/z为174的特征峰,从而确定了样品中含苦马豆素;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苦马豆素的含量在24~100μg/g。[结论]该研究首次发现体外培养的小花棘豆埃里砖格孢属内生真菌能产生苦马豆素,认为植物的苦马豆素毒性应与该内生真菌有关。  相似文献   

5.
参照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的方法对金龟子绿僵茵发酵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在pH值≥10的条件下,采用萃取技术、T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代谢产物中的总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的特征显色反应明显;TLC、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发现升华后的产物中以苦马豆素为主要成分,为苦马豆素获取途径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认中国红花三叶草中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SW)的豆类丝核菌,用改良的真菌分离方法从植物样品中分离豆类丝核菌。根据豆类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对初步筛选所得真菌的5.8S 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初步筛选真菌的种属,经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对豆类丝核菌菌丝体提取物进行SW检测。最终,筛选出一株符合豆类丝核菌形态特征的丝核菌属真菌RL2012,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检测到其菌丝体提取物中含有SW。综上分析最终确认红花三叶草中存在产苦马豆素的豆类丝核菌。  相似文献   

7.
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6株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SW,其中02-6B与02-3A2株菌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达到1093.17与1199.64mg/L,说明这2株菌可用于SW生物合成的研究,并有利于降低SW生物合成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南疆地区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以甲基-α-D-吡喃甘露糖苷(me-Gal)为内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方法.[方法]在柱温200℃、进样口温度30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280℃、高纯氮气载气压力200 kPa条件下,对苦马豆素(SW)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在0.375~6 mg/mL SW质量浓度范围内对SW和me-Gal峰面积比值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1.724;(n=5).小花棘豆中各部位苦马豆素含量为:种子(58.09±0.48)mg/kg;叶(21.81±0.58)mg/kg;全株(19.14±0.16)mg/kg;茎(12.30±0.23 mg/kg).[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可用于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豆类丝核菌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H2O:CH2Cl2萃取、732型阳离子树脂交换等方法,从豆类丝核菌中分离到纯结晶,经薄板层析法发现,豆类丝核菌提取物浓缩的粗品液和苦马豆素标准品经Ehrlich’s试剂显色后,二者均出现一椭圆形紫色斑点,且Rf值均为0.81;气相色谱法研究发现,提取物纯品标样(15.9420mg/L)与苦马豆素标准品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显示出完全一致的峰形,证明从豆类丝核菌中分离到的纯结晶是苦马豆素纯品。研究还  相似文献   

10.
以茎直黄芪(A stragalus strictus)为原料,采用微波法提取其中的苦马豆素,设计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苦马豆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条件为茎直黄芪与甲醇料液比1∶10(m∶V,g/mL)、微波功率280 W、提取时间20 s.在优化的提取条件下茎直黄芪中苦马豆素的提取率可达到0.009 264%.  相似文献   

11.
谷春艳  林琳  胡飞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3-10445
[目的]探讨营养成分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从辣椒炭疽病发病病株上获得的2种炭疽病菌株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黑点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淀粉;红色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山梨糖。2种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氮源为酵母。[结论]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子实体及菌丝体为试材对香菇、平菇及金针菇进行多糖提取技术研究。子实体按照粗品制备、半精品纯化、胃蛋白酶解3个步骤提取多糖。100g香菇、平菇及金针菇子实体中纯多糖平均提取量分别为15.0、7.8和26.6mg,并用咔唑反应、纸层析法对其进行鉴定。50g香菇、金针菇菌丝中多糖的平均提取量分别为15.2和20.4mg。对2个品种多糖提取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种液体培养提取多糖产量大且以金针菇最佳。采用子实体及液体培养菌丝提取多糖方法是有效的,且菌丝液体培养提取多糖产量高于子实体提取多糖产量。  相似文献   

13.
 对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a)3种鳞翅目昆虫罹病虫体上分离纯化的球孢白僵菌DBM001, XWYE001和PTM001菌株在液体培养基(萨氏葡萄糖培养基)及其在不同氮源添加物培养基中菌丝产量、产孢量、孢子形成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菌株中,分离自斜纹夜蛾的XWYE001菌株培养物浓度及菌丝生长量略高于分离自小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的DBM001和PTM001菌株,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类型氮源物质对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菌丝生长影响显著(P<0.05),加入(NH4)2SO4 后液生分生孢子产量较高,菌丝产量相对较低;加入NH4NO3 或L-酪氨酸后菌丝产量较高,液生分生孢子产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及液体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A19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放线菌A19菌株发酵液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其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方法】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管碟法、盆栽试验等方法,测定了A19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发酵液中有效成分的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并以活性追踪为指导,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结果】室内生测发现,A19菌株发酵液对10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100%;对枯草牙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L-链球菌3种病原细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 mm。盆栽试验表明,A1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54.3%和65.0%。A19菌株发酵液对热稳定,对酸碱不稳定。从A19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1,15-2和15-3 3种化合物,其中15-2鉴定为7-羟基-3异丁基六氢吡咯[1,2-α]吡嗪-1,4-二酮。【结论】放线菌A19菌株发酵液抗菌谱较广,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激活蛋白是一类来源于真菌、诱导植物获得系统抗性的蛋白激发子。通过加热离心、乙醇沉淀、离子交换层析、超滤等方法,从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 ma)JH505菌株的菌丝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激活蛋白,在SDS-PAGE银染图谱显示单一条带,表观分子量约为66 kDa,糖蛋白特异性染色确定其为糖蛋白。该蛋白可以诱导三生烟提高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抗性,处理后的三生烟叶片TMV枯斑数显著减少,枯斑抑制率可达到49%。  相似文献   

16.
以探索樟薄孔菌抗菌活性为目的,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获取樟薄孔菌菌丝体,以乙醇提取其醇溶性组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红外光谱对醇溶组分进行鉴定,对其进行植物病原菌和医学病原菌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醇溶组分主要含有顺十二碳-10-烯酸四氢吡喃酯、5-己基-α-呋喃酮、Z,Z-十八碳-9,12-二烯酸、十八碳-9,12-二烯酸乙酯、十八碳-9-烯酸乙酯、1-(2,6,6-三甲基-环己烯基)-1-十一烯-3,6-二酮、邻苯二甲酸-α-乙基己酯、2,6-二氨基-3-(4-氨基-6-喹啉偶氮基)吡啶8种化学成分。对醇溶组分进行植物病原菌和医学病原菌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樟薄孔菌醇溶组分对苹果腐烂病菌、葡萄黑痘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大肠杆菌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禾谷镰刀菌培养性状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来自我国12省市有代表性的101株禾谷镰刀菌菌株,比较它们在PDA培养基上的表型性状以及在CMS液中的产孢量;并于田间小麦开花期,用单花剪滴法接种3个抗赤霉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鉴定其致病力,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菌落扩展速度不同的菌株问,其致病力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证实,菌落扩展速度与致病力之问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03),菌丝生长状况与致病力之间呈极显著非线性相关(P=0.0083),而基质颜色和产孢量与致病力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禾谷镰刀菌菌落的扩展速度及菌丝生长状况与致病力之间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或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何洋  刘林德  苏志坚  黄清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73-11974,11983
[目的]将蛹虫草发酵液应用于八宝粥的生产中,为蛹虫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开拓新的思路。[方法]首先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蛹虫草茵丝球的制备方法,再以得到的蛹虫草液体发酵产生的茵丝球为特色原料,配以传统材料糯米、玉米、绿豆、红豆、红芸豆、花生、红枣、桂圆、莲子、银耳得到成品。[结果]以4%的葡萄糖为碳源,1%的玉米粉汁为氮源,转速120r/min,接种量3%的条件下。生产直径6—8mm的茵球数量最多。各原料混合熬制的八宝粥色泽鲜艳、质软香甜、清香诱人、滑而不腻,且产品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蛹虫草八宝粥富舍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活性物质,是一种新型的蛹虫草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9.
毛木耳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毛木耳的分离成功率和分离质量,对毛木耳不同部位组织进行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木耳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丝在同一培养基内其生长速度及长势存在着差异,以幼嫩子实体距基部1~3cm处的组织作分离材料分离出的菌丝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长势旺盛。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纪文飞  高智谋  曹君  邹艳  杜雷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30-4331
研究不同温度、pH值以及碳源、氮源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3℃下,供试菌株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pH值为3~10时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葡萄糖作为碳源时,该病菌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最快,分生孢子的产生量最大;氮源以硝酸钠为最佳,其次为脲。硫酸铵作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低于无氮源对照,菌落不形成微菌核,产孢量小,这说明硫酸铵为氮源时不利于病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和分生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