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江苏农学院研究,按水稻的产量与源库的关系,水稻品种可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类型品种不同库容量和光合生产量的调节机能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达到能使库限型品种扩库、源限型品种增源、源库互作型品种源库并增的目的,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本试验旨在研究三种类型品种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的源库变化规律及其栽培对策。  相似文献   

2.
选用黑龙江省目前生产上典型高产水稻品种或新育成的超高产有望品系 11个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寒地水稻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的差异及其和结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1)水稻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可分为 3个阶段 ,阶段 茎鞘干重升高 ,阶段 持续降低 ,阶段 趋于稳定 ;(2 )不同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不同。依据阶段 有无将供试品种分为两类 ,A类型具有阶段 、 和 ,B类型只有阶段 和 。A类型品种结实率较高。 (3)不同品种阶段 持续时间长短有差异 ,有的品种 5 d,有的品种 10 d,时间短的品种结实率较高。 (4)不同品种茎鞘阶段 的茎鞘干重降低速率不同。此阶段单位颖花每天从茎鞘获得物质的最大量高 ,有利于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 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效穗的基础上增加了穗粒数,即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其产量的提高也依赖于关键生育期较高的LAI和高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表观转换率和转化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成穗率等源库协调的群体质量特征.依据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对直播稻品种的合理选用及高产途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76个高产粳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等13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高产粳稻品种的源库特征及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从13个性状中确定了5个关键指标。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76个水稻品种划分为源库互作型、增库增产型、增源增产型和源库饱和型4种库源类型。利用判别函数分析方法以5个关键性状作为变量建立了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种质资源评价体系,通过检验发现该判别函数的判别精度达到98.9%。该结果为今后高产粳稻品种源库类型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秀杂等品种(组合)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源库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施氮量,插秧方式,每穴插秧苗数差异大时,品种的源库类型会发生改变。其中施氮量对品种源库类型转变的影响较大。不论中等肥力时品种的源库类型如何,低肥下一般多呈源库互作型,而在高肥条件下又转变为增源增产型。每穴插秧苗数对品种源库关系的影响和肥力相似,插秧苗数过少时相当于低肥,过多时则和高肥相近。插秧方式对品种源库类型转变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本文还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品种源库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稻源库理论,通常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类,即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为了提高产量,一般是对源限制型品种采取强源措施,主要是栽足基本苗、前促施肥和中期控制;对库限制型品种则进行扩库,主要是中期增施促花肥等。但是,我们在探索水稻壮秧稀植高产途径的施肥技术时,发现在中低群体栽培条件下采用“前稳攻中”施肥法,对源限制型品种的增产作用远远大于对库限制型品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取决于源库两类器官的数量及其机能相互协调的结果。而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的最适源库指标亦有差异。现以不同栽插密度为基础,研究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颖花形成与物质生产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其产量效应,论述品种间群体源库数量指标的适宜界限,为因种栽培和夺取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源库类型品种的栽培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盐粳2号(库限制型)、汕优3号(源限制型)和IR661(源库互作型)品种为材料,按统—设计分别在江苏省新沂、邗江、建湖、如东、沛县、赣榆、江都等7个县进行栽培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穗粒肥施用期对不同类型品种的增产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促花肥、汕优3号以粒肥、IR661以保花肥增产效果最大;2、产置构成因素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总颖花量、汕优3号以结实率的作用最大,IR661的总颖花置与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相近;3、分蘖肥对所有供试品种均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大穗型水稻新品系 DS23 在早季的产量表现和“源 - 库 - 流”特征,探明 DS23“源 - 库 -流”特征及其超高产潜力挖掘方向,为华南早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大穗型新品系DS23 为供试材料,以中大穗型品种粤禾丝苗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开展研究。试验测定并比较了不同穗型水稻的叶面积指数、SPAD 值、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穗茎节间解剖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性状。【结果】DS23 每穗总粒数、粒重、库容量和产量分别比粤禾丝苗增加 37.3%、4.0%、33.7% 和 15.9%,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比粤禾丝苗显著降低 6.8% 和 15.1%。两品种间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剑叶 SPAD 值无显著差异。与粤禾丝苗相比,DS23 抽穗期茎鞘 NSC 积累量与茎鞘 NSC 对籽粒的表观贡献率分别显著降低 15.3% 和 19.8%,茎鞘 NSC 表观转运率显著提高 10.3%,大维管束数量显著增加 17.3%,两品种穗茎大小维管束面积无显著差异;DS23 粒叶比无显著变化,糖花比显著降低 34.2%,维管束负荷量指标增加 20.4%~60.2%。【结论】超大穗型水稻 DS23 在早季种植库容量大、穗颈节间转运组织发达、后期物质转化能力强,高产与增产潜力大,提高结实率是挖掘其超高产潜力的主要方向,研究结果可为超大穗型早稻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条件下,以源于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家系)为材料,测定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NSC)含量和积累量(移栽后30d、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穗颈节间直径和维管束数量、产量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家系按库容量大小聚类,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家系间库容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为289.4~945.4g/m2;按库容量从小到大依次可聚类为A、B、C、D、E和F共6种类型,平均库容量分别为388.0、575.3、667.3、728.4、793.4、887.2g/m2;抽穗期NSC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移栽后30d和成熟期。总体上,小库容量类型(类型A和B)移栽后30d NSC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大库容量类型,相反在成熟期低于大库容量类型;在抽穗期,NSC含量在不同类型间变化不大,而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积累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大库容量家系穗颈节维管束多,但源库比(单位库容量的叶面积)较小;移栽后30d到抽穗期,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间NSC含量的变化无差异,然而积累量的变化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库容量的增加,NSC表观转运量显著增加,而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特点。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较高,这与其抽穗前茎鞘NSC积累量高、灌浆结实期NSC表观转运量大、茎维管束多、源库比小紧密相关。由于大库容量类型源库比率较小,采取增源(尤其是茎鞘中NSC的积累)的栽培措施利于大库容量基因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类型粳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运转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以当地主栽的不同穗型和生育类型品种(系)为材料,进行4个播期(B1、B2、B3、B4)和2种行距配置处理,以期寻求优质食味品质形成的栽培调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大穗型水稻茎鞘NSC积累、运转和穗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穗粒兼顾性品种;播期对茎鞘...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第三积温区水稻优良种质和制定栽培措施,选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区主栽品种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品种(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动态聚类分析对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下26份水稻品种(系)的源库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3个源库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分别为叶面积指数、库容量、穗粒数、收获指数及空秕率,这5个主成分所构成的线性组合对源库性状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04%。根据5个主成分进行K均值聚类将26份品种(系)群体分为源小库小互作型(3份)、库限制型(12份)、源库互作型(11份)3类。其中源库互作型具有倒三叶叶面积大,叶面积指数较高,库容量较高,源库平衡,经济系数高,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如龙粳20、龙粳27是用作亲本的首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4个不同源库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和氮肥处理对水稻茎鞘贮藏性碳水化合物运转及其关键酶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糖含量变化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两优培九茎鞘中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灌溉处理而新株型水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干旱处理诱导了水稻茎鞘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的上升。水稻茎鞘中非结构性同化物的积累和输出因水稻品种而异,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高低是影响同化物输出的决定因素,土壤干旱对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相应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对同期抽穗的再生稻与主季稻源库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库特性方面:再生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少于主季稻;再生稻的每穗粒数仅相当于主季稻的1/3-1/2。源特性方面:主季稻的LAI为再生稻的6-7倍;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流特性方面:再生稻成熟期单株总干重为主季稻的25%-35%;无论是主季稻还是再生稻,超级杂交稻组合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均高于对照汕优63;主季稻及再生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单株总干重呈正相关。源库关系方面:再生稻的粒叶比是主季稻的2-3倍;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且增源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规中籼滇屯502和中粳合系39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灌浆结实期减源疏库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减源处理使水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增加,表现为反馈促进效应;不同源库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疏库的反应不同,疏库源限制型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的反馈作用较小,而源库协调型或库限制型品种则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库容类型杂交早籼稻品种源库结构对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不同库容量类型早籼稻品种齐穗期源库结构对稻米垩白的影响。【方法】以18个杂交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品种源库结构、灌浆特性和垩白的差异,分析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和垩白的影响。【结果】齐穗期LAI、灌浆期净同化率等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单位库容的叶面积、茎鞘重和净同化率等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灌浆历期则相反;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表现为大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结论】大、中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不足,灌浆速率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宜采取扩源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充足,灌浆速率快,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高,宜采取扩库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7.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年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蔗糖分,提前糖能型甘蔗品种开榨时间。[方法]应用甘蔗增糖增产剂对桂糖22号、桂糖26号和桂引5等糖能型甘蔗品种在未成熟前进行叶片喷雾处理。[结果]甘蔗增糖增产剂对甘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品种不同影响不同,但对有效茎数、宿根蔗发株影响较小。喷施增糖增产剂后,甘蔗仍具有较大的生长量,有较好的增糖效果。同时,各品种处理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酸性转化酶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活性。[结论]应用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提高糖能型甘蔗品种单位面积产糖量,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水稻源库类型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在海南三亚、广东深圳和湖北荆州3个环境,考察引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79份水稻种质资源的剑叶叶面积、倒2叶叶面积、比叶重、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8个源库相关性状,对3个环境数据联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8个源库相关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4个主成分,其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2.14%;根据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载荷矩阵,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表达式,并筛选出得分较高和较低的品种;利用所选取的4个主成分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将79份水稻品种(系)划分为源小库小互作型、源限制型、库限制型、源库互作型4大类群,其中源库互作型的材料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是水稻育种拓宽亲本多样性的首选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和氮素条件下水稻茎鞘夹角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水稻主茎上不同叶位叶片茎鞘夹角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方法】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水稻试验,连续观察并记录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的茎鞘夹角,进一步利用动态建模技术构建水稻主茎不同叶位茎鞘夹角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水稻茎鞘夹角随生长度日(GDD)不断加大,夹角从开始形成到基本稳定大致经历3个叶龄,且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第三叶的最大茎鞘夹角最大。利用Logistic方程可以描述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茎鞘夹角随GDD的变化过程,使用直线型分段函数可以描述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引入品种参数(第三叶位茎鞘夹角的最大值)量化了品种对茎鞘夹角的影响,同时在模型中添加氮素影响因子来体现氮素对茎鞘夹角的影响。【结论】利用独立的桶栽和池栽试验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茎鞘夹角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31°和2.87°;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11.56%和14.77%,表明模型对水稻主茎茎鞘夹角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为水稻植株的可视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