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育粳3号小穗细粒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同华  吴和生  何永垠 《种子》2005,24(3):45-46,67
近年来,武育粳3号小穗细粒在江苏省许多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的致使稻谷减产1成左右,重的减产4~5成,严重影响水稻的稳产高产.对此,农业战线上的同仁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王子明等认为是由于水稻受干尖线虫为害所致[1];王宝银等认为与水稻种性遗传因素有关[2];张学中认为是由于孕穗期受不利的环境条件的影响[3].目前就其形成原因说法不一,对不同年份间所发生的小穗细粒现象也难以用某一种观念加以解释说明,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控制措施.为此,我们对东台市近年来武育粳3号小穗细粒的发生情况、有关试验研究结果和相关气象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初步探明其形成原因,并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麦小穗缺位及不孕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产量中产阶段主要解决穗数不足的问题,而进入高产阶段则主要解决穗重的问题,穗重取决于千粒重和穗粒数,而豫南地区选用大粒品种风险较大,因此,提高穗粒数,减少小穗缺位、小穗不孕、小花退化是小麦高产阶段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水稻的穗是一个典型的圆锥花序,其发育形态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创建的水稻"中花11号"T-DNA插入突变体库,通过表型筛选鉴定了一个稀穗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营养生长阶段表现为分蘖数减少,生殖生长阶段稻穗一次枝梗发育正常、但二次枝梗数和侧生小穗数目显著减少,表现为明显的稀穗表型。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该突变体不是由T-DNA插入导致的。通过与籼稻品种"珍汕97"构建F2遗传定位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所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目标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6880和RM1205之间约120 kb范围内。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由于LAX2基因序列缺失60 bp所导致。该突变体是LAX2的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命名为lax2-4。lax2-4为研究LAX2控制水稻穗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积累了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6.
用台中65(粳稻)/ARC10313(籼稻)的重组近交系(F10)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 含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 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1462.4 cM, 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 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本台中65回交得到BF1家系, 用于对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检测出3个小穗不育和1个花粉不育QTL, 且有一  相似文献   

7.
水稻小穗具确定性,一个小穗内只包含一个可育的小花。本文报道一个多小花小穗突变体,其一个小穗内出现两朵及以上小花,暗示小穗分生组织确定性的丢失;另外,这些小花的花器官也表现不正常,包括外稃的伸长、浆片的缺失和雄蕊的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暂被命名为multi-floret 1 (mf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MF1基因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SSR标记PSSR3和RM7576之间,物理距离大约为34 kb,包含4个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MF1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是中国西藏地区一种独特的小麦地方品种,拥有特殊的三联小穗性状,超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分子定位控制三联小穗基因的基因座,发掘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本研究利用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衍生系TTSW-5与普通穗型小麦,间3和川麦55,分别构建F2群体,成熟后进行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和SSR基因型鉴定。性状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三联小穗性状由两个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标记鉴定来自TTSW-5/间3组合的F2群体,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于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之间,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6.6cM,该QTL的LOD值为6.1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33.1%,初步命名为qTS2A-1。我们推测qTS2A-1可能是控制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可能可用于三联小穗性状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
水稻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的颖花发育和簇生穗发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是花发育研究中重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体在枝梗分化期的苞原基分化期和第1次枝梗原基分化期,TS幼穗和野生型幼穗的分化没有差异;而从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开始,两者枝梗顶端幼穗分化差异越来越明显,抽穗时可见二次枝梗顶端穗轴上着生小穗为双粒.对TS进行遗传分析,该突变体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经过簇生测定发现:TS突变体多数表现为Ⅱ级簇生,簇生穗大多集中发生在二次枝梗上.  相似文献   

10.
陈毅敏  邹亚兰 《种子科技》2009,27(10):40-41
近几年来,杂交水稻早穗现象在我区不同程度发生,早熟品种在迟栽、深栽的情况下表现尤其明显。轻微早穗一般减产5%~10%。特重早穗一般减产50%以上,常引发种子质量纠纷,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 1.1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传毒发病,蓟马危害后也可发病。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12.
在多点、多年、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农作物生物灾害是超过水旱灾的第一大农业自然灾害,并具有常发性、暴发性、迁飞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分析了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机制+投入+综合控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与流行原因,研讨综合防治技术,对中国1960—2014年和浙江省温州市1971—2015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后病害发生减轻,但近年又趋上升态势。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点多面广,浙江省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部分稻区发病较为严重,造成水稻产量较大损失。对该病在浙江省的发生动态及其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解析表明感病品种的种植与抗性退化、台风暴雨频繁、病原菌的累积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提出了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病害的防控对策,集成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田防治为重点,健身栽培和合理肥水、本田适期施药预防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2008-2009年度小麦白粉病在南乐县的重发特点,并根据监测预誓结果和发生特点,从菌源、气象、品种、人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重发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稻矮缩病和黄萎病本是长江以南地区水稻主要病害,豫南稻区发病较少。由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因全球气候变暖,农民种田粗放管理等多种原因,两种病害在我地从1997年的零星发生到目前已成为豫南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水稻稻瘟病在宝清县稻区普遍发生,发病率达57.8%,发病严重地块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7.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近年小麦全蚀病的高发趋势,分析了该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并提出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危害小麦的各个部位,尤以根部受害较为严重。在我省各地均有发生,且旱茬麦田发生偏重,造成缺苗率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种子质量明显降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40%不等,对小麦安全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低温障碍多发生在春茬早期和秋茬番茄后期。持续10℃以下低温,叶片暗绿无光泽,容易产生畸型果。温度低至5~6℃时,叶片发生缺绿、白化,或造成花青素增加而使叶片显紫红色,并萎蔫,易产生畸型果和大量落花。如果大棚内温度低于-3℃,番茄植株就会被冻死。  相似文献   

20.
1棉种发芽率降低的原因 1.1成熟度低 棉种的成熟度与种子的生活力有密切关系.一般成熟的棉种,饱满度好,籽指重,生活力高发芽率高;而未成熟的棉种,生活力低,内部贮藏养分少,种子发育不完全,容易吸水染病,导致发芽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