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2019年1月入侵云南西部地区后,已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形成了虫源基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国春、夏两季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地区。结果表明:由于中国东部地区春季与夏季盛行偏南风或西南季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长江以南是其北进的必经之地和主要的降落地区。如果连续迁飞2个夜晚,便可入侵长江以北至黄河以南地区。在夏季6-7月东部西南季风最强时期,草地贪夜蛾连续迁飞3个夜晚可以到达黄河以北至内蒙古与东北南部的广大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对中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迁出虫源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2019年四川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虫源地分布及迁入路径,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模拟草地贪夜蛾的迁入及迁出轨迹,并利用GrADS气象图形处理软件进一步分析其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最早于2019年4月下旬迁入川西南及川南地区,其虫源主要来自云南省;5月上中旬进入大规模迁入和向北扩展期,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见虫,最远可达川东北32.087° N;川西南及川南虫源来自我国云南省和缅甸,川东虫源来自我国贵州省,而川西、川中虫源多为川内虫源扩散而至;6月中旬本地的草地贪夜蛾进一步向北迁飞,到达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甚至进入陕西省,除川西高原外,四川省各地均可见虫。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省的整体迁飞路径表现为由南向北,再由东北向西北扩展。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孟加拉湾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可为草地贪夜蛾迁飞提供运载气流。 相似文献
3.
2019年缅甸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缅甸是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境外虫源区, 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缅甸的发生与防控情况, 2019年5月19-25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研究司专家联合对缅甸南部、中部、中北部和东部草地贪夜蛾开展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缅甸全境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 为害严重, 田间多种虫态并存。其中, 南部玉米大部分已经收获, 虫株率62.50%~97.50%; 中部区域种植少量的商品甜玉米, 防治到位, 虫株率6.00%~7.50%; 中北部曼德勒敏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达8 000 hm2, 80%的地块已成熟收获, 处于吐丝-乳熟期的田块虫株率达100%, 受害严重; 东部掸邦虫株率59%, 虫口密度2.60头/株。玉米是缅甸第二大种植作物, 全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7万~52万hm2, 其中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东部掸邦是主要种植区。到5月前因无有效降雨, 全境玉米尚未大面积种植, 仅有零星种植, 随着雨季的来临, 玉米种植面积将全面增加, 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 加强与缅甸相关部门合作, 密切掌握缅甸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控情况, 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与虫源地,基于2021年湖南省60个县(市、区)的高空测报灯诱集数据及性诱捕数据,通过HYSPILT分析平台分析其迁飞轨迹及虫源地,同时使用NCL气象软件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获得草地贪夜蛾在湖南省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2021年3月下旬最早在湘西南(怀化市)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草地贪夜蛾大规模迁入期。草地贪夜蛾主要经西、中、东3条路线迁入湖南省,西线以贵州省为主要虫源地,中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虫源地,东线则以广东省为主要虫源地。草地贪夜蛾迁出路径由湘西南迁向湘东北直至迁飞出省,最远可达江苏省沿海地区。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东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的热带及亚热带暖湿气流提供的运载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的重要条件。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山西省阳泉市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模式,通过行政技术协调推进,应用先进监测设备科学合理设防,加大区域监测预警力度,做到对草地贪夜蛾早发现、早预防.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6月底-7月中旬在川西高原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研究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对丰富草地贪夜蛾迁飞生物学以及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对入侵川西高原的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月底-7月中旬川西高原查见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6月下旬-7月初迁入成虫繁殖而来。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迁入虫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和缅甸北部。草地贪夜蛾可从虫源地随偏西-西南气流经1~3夜迁飞而来,有效迁飞高度为海拔3500~5350 m。降水、下沉气流和低温的综合作用可迫使草地贪夜蛾降落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规律,于2019年利用高空探照灯和性诱捕器在北京市延庆区开展其成虫监测,借助气象资料和昆虫轨迹模拟方法分析延庆区草地贪夜蛾迁入时的天气背景场,并探究其潜在虫源地分布。结果表明,北京市延庆区于9月9日晚首次性诱到2头草地贪夜蛾成虫,比高空探照灯见蛾时间早2 d。高空探照灯于9月12日首次见蛾,至10月4日最后1次见蛾,共有12晚见蛾,其中9月仅零星见蛾,10月3日晚虫量最多,达21头,当晚雌雄比为14∶7。后半夜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75.0%,符合迁入型昆虫的扑灯节律;天气背景场显示,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均可诱集到草地贪夜蛾,偏南风时段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6.1%,明显多于偏北风时段;下沉气流时段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91.7%,表明下沉气流利于其降落。轨迹模拟结果显示,迁入种群借助高空运载气流可能来自延庆区以南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北京市延庆区是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最北端,偏南气流是该虫北迁的主要运载动力,风切变、下沉气流和降水是其迫降的主要天气条件,其迁飞到达延庆区的时间明显晚于在美国到达同纬度地区的时间,且单一的灯诱和性诱都不能准确反应其到达时间,需进一步开展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飞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快速扩散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对草地贪夜蛾1~13日龄成虫飞行参数的测定表明:1~5日龄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日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3日龄个体吊飞24 h,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9.21±1.54)km、(11.00±0.47)h和(2.69±0.10)km/h。1~11日龄成虫的振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振翅频率范围为42.39~44.64 n/s。相同日龄雌、雄蛾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1日龄雄蛾的平均飞行速度显著大于雌蛾。补充营养组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未补充营养组。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草地贪夜蛾的飞行生物学和迁飞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迁飞行为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2016年入侵到非洲,迅速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整个区域。2018年入侵到印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出警告,草地贪夜蛾很有可能从印度蔓延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为主的亚洲地区。为掌握草地贪夜蛾在国外的发生与迁飞为害规律,加强我国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控制和监测预警,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美国、加勒比海国家、墨西哥以及非洲国家的迁飞行为规律、性诱剂、灯光诱捕以及迁飞路径的分子鉴定等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从而为我国植保人员对该虫的监测提供技术指导。针对草地贪夜蛾在世界范围内的迁飞规律和入侵特点,结合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气候特点,提出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检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两年内扩散至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自2018年底入侵我国云南以来,5个月内已扩散至我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本研究基于MaxEnt分别利用草地贪夜蛾目前在全球的所有分布点以及全年分布点(去除季节性分布点)两套分布数据分别预测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以期为有关部门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省需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全年监测及防控,在春、夏、秋季,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自治区)也需对该虫进行监测防控。关于该虫的潜在地理分布及潜在经济损失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对氧化芳樟醇的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挥发物作为增效剂增加昆虫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提高生物防治效率已成为研究趋势。本研究利用触角电位仪以及Y形嗅觉仪研究草地贪夜蛾对3个浓度梯度氧化芳樟醇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雄蛾对各浓度氧化芳樟醇都具有较强的电生理反应,且雌蛾对1μg/μL的氧化芳樟醇电生理反应值最高,为(0.40±0.051)mV,显著高于雄蛾;行为研究结果则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虫对1μg/μL的氧化芳樟醇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性,而雄蛾则对浓度为10μg/μL的氧化芳樟醇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性。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草地贪夜蛾引诱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采用昆虫飞行磨技术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整个世代在5种不同温度(20、24、28、32和36℃)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吊飞10 h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24、28和32℃条件下饲养的个体飞行能力较强,32℃时达到最大值,其平均飞行距离最远,为(29.48±2.73)km,平均飞行时间最长,为(7.21±0.45)h,平均飞行速度也最快,为(4.02±0.19)km/h。飞行距离超过30 km的个体占40%,飞行时间超过8 h的占45%。低温(20℃)或高温(36℃)条件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吊飞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也有影响。28℃条件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在5种温度下(16、20、24、28和32℃)吊飞10 h的结果显示,尽管不同吊飞温度下成虫平均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平均飞行距离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草地贪夜蛾适宜飞行的温度范围较广。试验结果为揭示草地贪夜蛾迁飞行为规律及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