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研77是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抗倒、抗病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6033,该品种适宜在沿淮,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沃德麦365以周麦22为母本,与父本CI18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保留了母本高产、抗病、抗干热风的优良特性,比周麦22早熟,更抗病。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70011。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41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326.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7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3.
锦研612是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L59为母本、以锦9-16为父本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马齿深,一粒封顶,201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21年在河北、吉林及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地区完成引种备案,适宜在东华北春玉米区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小麦品种徐州25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高产小麦品种徐州25的选育刘世来,陈荣振,董继丰,冯国华,夏善保,王奎荣,周兴根,王来花(江苏省徐州农科所221121)徐州25是徐州农科所1992年育成的产量8250~90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适宜江苏、安徽淮北地区及河南中、北... 相似文献
5.
小麦新品种良星77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星77属半冬性中熟小麦良种,广适、高产、稳产等优点突出,具有耐寒性和多抗性。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深耕整地、肥料控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病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Ⅱ系列品种“早熟型油研七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油研七号的不育和恢复亲本22A和821-77进行早熟性定向系统选择,育成了早熟2287A和早熟821,所配制的“早熟油研七号”(尚未审定,因需要暂用此名,下同)生育期平均提早2天,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千粒重等性状比油研七号分别多0.53个/株,39.6个/株和0.22g,产量比原油研七号增产3.08%。 相似文献
11.
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营养诊断和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壤中的硝酸根(NO_3~-)是小麦的主要氮源,小麦吸收NO_3~-后大部分运往叶子内被还原,硝酸还原酶(NR)是整个氮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酶。从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在作物育种和氮素营养诊断方面,NRA作为重要指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常见的一些半矮秆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施肥水平下,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变化的研究,为小麦氮素水平的营养诊断和生化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小麦品种的新类型 矮秆型小麦是小麦矮化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表1),矮秆小麦在抗倒和秸秆禁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矮秆小麦是小麦、玉米粮食产区完善与玉米秸秆掩青技术相配套的、小麦秸秆生态禁烧的新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小麦生产成本、由精耕细作型向简单效益型转变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3.
14.
皖宿0891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淮麦30与皖麦50号杂交的F1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83。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高矮适中,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等特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中水肥早中茬地种植。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4.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68.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6%。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细胞及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新学科.它系指人们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把需要的目的基因经过体外切割、拼接与重新组合,然后引入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内进行复制、表达,按要求改变受体细胞的遗传特性,然后由转化细胞再分化成具有预期新性状的工程植侏.植物基因工程使得人类按照既定目标和愿望改造现有生物的梦想可能成为现实,因而得到极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三个小麦新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定。现将其作如下简要介绍,以供生产参考。1淄农033为高产小麦新品种,系以(744433×74-0133)F3×(洛夫林13×淄 相似文献
18.
对黑龙江省15个主栽品种在不同密度栽培条件下,研究其竞争效应及其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指数不仅能够反映小麦品种(系)的竞争能力,而且也可预测其在栽培群体条件下的增产潜力。通过产量竞争指数与性状竞争指数的相关关系表明,主穗小穗数、株穗数和株粒数的竞争指数与产量竞争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长的竞争指数与产量竞争指数相关微弱。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