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一些砂田西瓜中出现了严重的叶疫病,严重田块病株率超过70%。2018年7月,从靖远县高湾乡罹病西瓜叶片上分离得到拟多隔孢属Stagonosporopsis真菌,病叶检出率达100%。采用离体叶片和植株接种法评价单孢分离菌株XG-3对西瓜和甜瓜的致病性,所有接种处理在24 h内均发病显症而对照未发病,其中发病叶片原接种菌的检出率为100%。菌株XG-3在PDA和OA平板培养基上20和25 ℃培养20 d,未见产孢。在自然感病的西瓜叶片上观察到少量分生孢子器,在人工接种发病的西瓜和甜瓜茎、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至亚球形,大小为(82.4~243.3) μm×(82.4~188.4)μm,分生孢子器具1~2个孔口,孔口直径15.7~27.5 μm;分生孢子无色,0~3个隔膜,杆状、柱状、长椭圆形、花生形及不规则形,直或稍弯曲,分隔处不缢缩或缢缩,大小为(5.2~28.3)μm×(2.2~6.0)μm,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依基质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XG-3(GenBank登录号:MW282128)的rDNA-ITS序列与瓜拟多隔孢Sta. cucurbitacearum分离物287ITS(GenBank登录号:AY293804.1)的序列相似性达99.80%。在基于rDNA-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XG-3与Sta. cucurbitacearum聚为一组,与西瓜拟多隔孢Sta. citrulli和木瓜拟多隔孢Sta. caricae区分开来。依据病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菌株XG-3鉴定为瓜拟多隔孢Sta. cucurbitacearum [Basionym: Sphaeria cucurbitacearum]。  相似文献   

2.
 从进境的美国大豆豆秆样品中分离到2株疑似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的分离物247-8和8300-5,2株分离物在PGM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规则,白色至暗褐色,表面隆起,粗糙,轮纹状。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平滑,单胞,平均大小4.3 μm×1.9 μm。分生孢子梗具有瓶梗状结构,无色,无隔膜或有隔膜,大小(5~16)μm×(2~3) μm,呈桶型或长颈瓶型。特异性引物BSRIGS1/2、BSR1/2和Pgl/4分别扩增分离物247-8的DNA得到预期1 022 bp、483 bp和499 bp的产物;分离物8300-5的DNA经PCR扩增分别得到834 bp、483 bp和499 bp的预期条带。2株分离物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与GenBank中大豆茎褐腐病菌(登录号AB190396、DQ459387、DQ459386和AF132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人工接种大豆幼嫩植株茎基部均产生大豆茎褐腐病菌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形态特征、PCR检测、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结果,将进境美国大豆样品中的分离物247-8和8300-5鉴定为大豆茎褐腐病菌P. gregata。  相似文献   

3.
 自宁波口岸进境日本杜鹃花种苗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杜鹃花枯萎病菌的菌株OV5。该菌株可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基上不生长。经培养可产生少量气生菌丝和大量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球状,直径 3.0 ~ 3.5 μm,在纺锤体状菌丝的尖端产生,易脱落,有时呈短链状。菌核卵圆形或饼形,明显杯状,凹面光滑,(1.5 ~ 6) mm × (2 ~ 8)mm × (0.5 ~ 1.5) mm,成熟时黑色。经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源于CBS的2株杜鹃花枯萎病菌标准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杜鹃花,引起典型杜鹃花枯萎病菌症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所截获病菌为杜鹃花枯萎病菌,这是我国首次截获该种检疫性真菌。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甘肃省白银市水川镇日光温室中的西葫芦发生了严重的根腐和茎基腐,部分棚室病株率达50%,从病根和病茎上分离得到拟漆斑菌属真菌3株,病株分出率27.3%。采用胚根和茎基部接种法测定了菌株FG-62对西葫芦的致病性:茎基部接种后27 d,植株开始出现凋萎;接种后40 d,两种接种法的西葫芦苗均呈现严重根腐和茎基腐症状,茎基部接种的西葫芦凋萎株率达30%;从病根和病茎上均可再分离出原接种菌。菌株FG-62在PDA平板上25℃培养14 d,产生大量墨绿色至黑色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无色至淡榄黑色,单胞,杆状或腰鼓状,两端钝圆,大小为(7.04~9.15)μm ×(1.97~2.46)μm,聚集的分生孢子呈黑色。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FG-62(GenBank 登录号 MK252098)的rDNA-ITS序列与露湿拟漆斑菌Paramyrothecium roridum分离物E-469 (GenBank 登录号KY582183.1)和CBS 357.89(源自模式材料,GenBank 登录号NR_145077.1)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99.65%和96.83%。依据病原菌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将其鉴定为露湿拟漆斑菌P. roridum (Basionym:Myrothecium roridum)。这是露湿拟漆斑菌引起西葫芦根腐和茎基腐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豆科槐属多年生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山豆根的基源植物,药用其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有收载[1].广西是山豆根药材的道地产区[2],近年来随着山豆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越南槐在广西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60多公...  相似文献   

6.
<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药食两用资源[1]。用于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2-3]。近年滇黄精人工种植发展迅速,病虫害问题凸显。2019—2020年在云南曲靖、昆明滇黄精种植基地调查发现滇黄精表现花叶、褪绿、叶片皱缩、植株矮小等症状(图1-A),该病害田间发病较为普遍,不同地块发生率在5%~15%,一些地块出现集中发病现象。为明确病原种类,本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转录组测序、序列分析,对侵染滇黄精的病毒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MT选择性培养基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样品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离物2305-1和5309-1,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LOPAT测试、Biolog测试、hrpZ和cfl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分离物人工接种油菜、花椰菜和番茄幼苗都能引起典型黑斑症状;LOPAT测试和Biolog测试结果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各项生理指标一致;hrpZ基因序列与十字花科黑斑病菌(P. syringae pv. maculicola)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 syringae pv.tomato)的序列相似性均为99.18%~100%;cfl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物2305-1和5309-1基因组中存在冠毒素合成基因;选择gyrBropDgltAgap1、 acnBpgi 6个看家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物2305-1和5309-1均与P. syringae pv. ma-culicola聚在一起。根据试验结果将分离物2305-1和5309-1鉴定为十字花科黑斑病菌P. syringae pv. maculicola。  相似文献   

8.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华重楼斑枯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四川汶川县重楼种植区的华重楼出现一种新的病害—华重楼斑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生率为35%,天气适宜时可引起整株叶片枯死。为鉴定引起四川汶川县华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基于rDNA-ITS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与Didymella sp.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ITS-RPB2基因序列与亚隔孢壳属D. glomerata(登录号为FJ427013、GU371781)的同源性为100%。因此,将引起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 glomerata。  相似文献   

10.
自进境澳大利亚大麦样品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葡萄茎枯病菌菌株74919。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β-tubulin和act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对该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7491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厚垣孢子;基于β-tubulin和act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74919和其他葡萄茎枯病菌相关序列划分在同一分支;菌株74919接种大麦叶片,在接种部位引起叶斑症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菌株74919鉴定为葡萄茎枯病菌(Didymella glomerat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截获葡萄茎枯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