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华  黄佳聪  杨晏平 《植物保护》2022,48(4):252-257
橘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主要的蛀干害虫。通过对其成虫外部9个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分析,对照生殖器解剖结果,提出野外快速、准确、无损伤鉴别成虫性别方法。结果表明:体长、触角长、前胸背板宽、腹部第5节长、腹部末端超出鞘翅长在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触角正反面色泽一致。触角超出鞘翅末端长在雌雄间差异极显著(P<0.01),腹部第5节后缘及肛背板后缘形状差异显著,均可以作为野外成虫性别鉴别的特征,而以肛背板后缘雌虫具“W”形黑色宽弧边、雄虫具“U”形黑色浅弧边的野外目测鉴别最简便快捷、准确率最高(100%)。研究结果对橘斑簇天牛性比调查、种群动态预测、科学防控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观察比较铃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 Guenée蛹及成虫雌雄个体之间外部形态差异, 总结出其蛹及成虫个体雌雄鉴别特征与区分方法, 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第8腹节有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形成的纵裂缝, 形成“人”字形, 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 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 第9腹节靠近第10腹节中央有1纵裂缝, 裂缝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半圆形, 前翅基线至外线间与前胸背板同色, 腹部末端圆锥状; 雄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直线形, 前翅基线至外线间浅黄色, 颜色较前胸背板浅, 腹部末端圆筒状。此方法简易有效, 能极大提升野外区分蛹和成虫性别的效率, 对研究其生殖生物学和后续提取性信息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botrana(Denis&Schiffermüller)是新入侵我国吐鲁番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为揭示葡萄果实表面多发的霉菌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生长发育的响应,将霉烂葡萄中的霉菌分离培养,接种至新鲜葡萄上,待其长出霉层后单头饲养葡萄花翅小卷蛾,测定幼虫、蛹的生长指标、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产卵量等。灰霉和黑曲霉对葡萄花翅小卷蛾幼虫生长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龄和5龄;不论雌蛹还是雄蛹,取食灰霉和黑曲霉的葡萄花翅小卷蛾的蛹的各项生长指标都显著高于健康葡萄上的,且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灰霉和黑曲霉饲养的葡萄花翅小卷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健康葡萄饲养的个体,但成虫历期和雌雄成虫寿命的结果则与之相反,雌雄性比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用灰霉饲养的葡萄花翅小卷蛾单雌产卵量(32.40粒)显著高于用黑曲霉(24.15粒)和健康葡萄(27.3粒)饲养的个体;并且3龄和5龄幼虫对灰霉感染的葡萄趋性更强。灰霉和黑曲霉都可以促进葡萄花翅小卷蛾幼虫的生长,但只有灰霉的存在会促进成虫产卵量的增加,并且幼虫对灰霉的趋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菊方翅网蝽主要为害菊科植物,是特种经济作物菊芋的潜在性害虫,对此害虫的形态识别和种群动态预测非常重要。昆虫几何形态特征的提取和分析是进行其自动识别、远程鉴定、种群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基础。本文利用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BugShape软件对其外部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自动和手动获取与分析。结果表明,菊方翅网蝽周长和紧凑度两个参数在不同分辨率下差异显著,雌虫球状性在不同分辨率下也差异显著。雌雄之间周长、长轴长度和短轴长度差异不显著,而偏心率、紧凑度、球状性、叶状性和圆形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雌雄个体的原始判别正确率为92%~93%,交叉判别正确率为91%~93%。使用所有10个参数进行判别分析时,判别的正确率与分辨率呈正相关关系。手动测量结果表明,菊方翅网蝽雌雄成虫体长分别为(1.86±0.07)mm和(1.80±0.07)mm,中胸宽度分别为(0.73±0.02)mm和(0.69±0.03)mm,腹部宽度分别为(1.04±0.05)mm和(0.84±0.07)mm。利用手动测量数据进行雌雄个体判别分析的正确率达到98%~99%。  相似文献   

5.
陈乃中 《植物检疫》2000,14(4):239-241
细蛾科Gracillariidae成虫极小,一般为灰、褐、黄色.触角不短于前翅,后翅特别狭,矛头状,前、后翅后缘毛很长.成虫多在傍晚飞行,休息时,前、中足直立,举起身体的前部,使身体和所站物面成一角度,触角伸向前面,后足伸向后方,故极易识别.初期幼虫细小扁平,侧缘叶状.晚龄幼虫圆筒状.  相似文献   

6.
武春生 《植物保护》2017,43(5):147-149
本文研究发现,在江苏发生于乌蔹莓上的一种天敌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 Moore被误定为乌蔹莓鹿蛾Amatasp.,并在乌蔹莓上首次鉴定出了广鹿蛾Amata emma(Butler)。条纹小斑蛾(乌蔹莓鹿蛾)与广鹿蛾外形很相似,容易混淆。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方法,明确了两者的鉴别特征。前翅基部有无黄色纵条纹是区分两种的主要外形特征,并列出了它们在触角和雌雄外生殖器上的区别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厘清两种相似蛾类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诱虫灯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诱集效果,在室内测试了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对390~550 nm 10种不同波长光源的趋光行为反应,以及光刺激对其4种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蛾和雄蛾对10种波长光源的趋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雌蛾对绿光区510、520 nm和55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8.5%、65.0%、63.5%;雄蛾对绿光区520 nm及紫光区42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9.0%和60.5%。雌雄成虫对510 nm和550 nm的趋光率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但其他供试波长处理下,雌雄成虫的趋光率均无显著的性别间差异。520 nm光源刺激下,雌蛾和雄蛾均表现为3日龄(雌:65.0%;雄:69.0%)和5日龄(雌:59.1%;雄:61.4%)的趋光率最高,而1日龄(雌:41.4%;雄:24.1%)的趋光率最低。雄蛾受520 nm光刺激20 min后,其紫外光敏感蛋白(UV-ops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是对照组的3.61倍;但长波敏感蛋白1(LW-opsin1)、长波敏感蛋白2(LW-opsin2)...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发重大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其在云南地区4个主栽烟草品种(‘云烟87’‘云烟99’‘K326’和‘红大’)上的适合度,评估了危害风险。研究结果显示,番茄潜叶蛾在4个烟草品种上均能够完成生活史,并且成虫生殖力、后代羽化量、羽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在不同烟草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后代孵化量和孵化率均差异显著。番茄潜叶蛾在‘云烟99’上孵化量和孵化率(38%)最大,在‘云烟87’上最小(孵化率为15%)。雌雄性番茄潜叶蛾幼虫在不同烟草品种上的幼虫期和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性别和品种对幼虫期和成虫前期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番茄潜叶蛾在‘云烟99’上的发育速率最快,雌雄虫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分别需要约39 d和35 d;在‘红大’上的发育速率最慢,雌雄虫完成发育分别需要约44 d和38 d。本研究结果明确了番茄潜叶蛾对云南地区4个主栽烟草品种的为害潜力,同时为当地监测和防控该害虫为害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重阳木斑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是上海地区生态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近二年重阳木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对生态林重阳木的危害逐年加重。经观察,该虫在本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开始羽化,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年以第3、4代危害最重。药效试验表明,苦·烟、灭幼脲3号、阿维菌素、杀灭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对重阳木斑蛾1~3龄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7.7、29.6、8.8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3d,产卵可持续2.6d,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8.5d和9.1d;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每雌产卵量平均353粒。  相似文献   

11.
以夏季采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的实蝇幼虫、成虫为研究材料,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测定、比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序列,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检测的实蝇样品种类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具条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tus)和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与相关种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均在99.39%以上,其系统发育树明显与我国其他常见实蝇近缘种区分开。  相似文献   

12.
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面积较大,史籍对之或有直接记载,或有间接反映。通过文献分析和统计:清代河南至少46个州县分布有盐渍化土地,其中开封、卫辉和归德三府面积较广;怀庆、陈州、彰德、许州四府的部分州县较严重;河南、汝宁、南阳三府有零星分布;陕州、汝州和光州三府较轻。据此勾划出的盐渍化土地分布图显示: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豫东和豫北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集中在黄河故道及黄河河道两侧。大面积土地盐渍化成为清代河南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华北平原1986-2015年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以及灾害波动性、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总体上看,近30年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呈下降趋势,平均总损失率分别为7.5%~16.4%、5.6%~12.3%、6.2%~13.9%。各省灾害损失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河北省干旱>风雹>洪涝>低温,河南省和山东省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干旱仍是华北平原最严重的灾害,但各省的干旱灾害呈下降趋势,河北干旱最严重,占总损失率的64.2%。河南和山东的洪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下降趋势。河北和山东的风雹呈下降趋势,河南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南和山东的低温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增加趋势;河南最严重,占5.2%。各省洪涝、低温偶发性强,其中河南的洪涝波动性最大,山东的低温波动性最大;各省干旱、风雹为常态灾害,其中河北的干旱、风雹波动性最小。四类灾害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干旱和风雹为常态性灾害,年际波动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洪涝和低温的影响相比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皿内测定法,研究了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的熏蒸活性及对其体内2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荆芥精油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灰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LC50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通过测定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体内解毒酶活力变化表明,其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羧酸酯酶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玉米茎基部镰刀菌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河南省玉米茎基部镰刀菌(Fusarium spp.)的种群组成及分布, 2011和2012年, 我们采集了河南省14个地市42个县(区)的玉米茎基腐病病样, 分离得到16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首先对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 在此基础上使用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于部分PCR检测未能确认的菌株进行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基因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 最终将163个菌株鉴定到种。结果表明在163个菌株中, 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为优势种, 占44.2%(72株), 其次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 分别占28.8%(47株)和27.0%(44株)。豫西北的焦作(47.6%)、洛阳(50.0%)及豫中的许昌(45.5%)均以F. verticillioides为主, 豫东的商丘(42.9%)、开封(57.1%)以F. proliferatum为主, 豫北的安阳(66.7%)、濮阳(71.4%)、新乡(62.5%)和豫南的南阳(57.1%)、驻马店(45.0%)以及中部的郑州(57.1%)、漯河(66.7%)则均以F. graminea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线虫种类,对14个县(市)45个采样点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分离调查,分别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和杀线剂处理研究其危害性,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结果显示:小麦根腐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中北部的10个县(市)34个沙质土壤采样点均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南部土壤粘重地区的小麦根内和土壤中均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15%涕灭威颗粒剂处理土壤后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明显上升,产量增加13.6%;该线虫能够侵染小麦,并明显抑制小麦生长;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以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抗虫性和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本文通过田间人工接虫,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虫性标准,评价了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及同型非转基因‘ND6708’、‘ND6515’和当地‘郑单958’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虫效果;通过喷施除草剂后调查玉米植株的存活率,评价上述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D6708YGRR’和‘ND6515YGRR’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及棉铃虫的抗性水平均为高抗,且在4叶期和8叶期喷施草甘膦后其受害率均为0,而同型对照品种和当地对照品种喷施同剂量草甘膦后受害率为100%。综上,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效果,对草甘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烯酰吗啉顺反异构体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供试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9、69和462 d,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为中等至难降解。其Z式异构体在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9、126和533 d,E式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3、29和408 d,在3种土壤中Z式异构体的降解速率均低于E式异构体。河南褐土中E/Z的比值在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室条件下,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明显低于其在田间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