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肉用型牛新品种——辽育白牛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育白牛是以夏洛来牛为父本,以辽宁本地黄牛为母本级进杂交后,形成含夏洛来牛93.75%、本地牛6.25%血统,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条件的肉牛新群体。初生重平均:公犊43.6kg,母犊40.3 kg。成年体重:种公牛平均1 084 kg,母牛平均为497 kg,其BPI(肉用指数)分别为7.3和3.9 kg/cm,达到肉用型牛BPI标准。目前育种基础群共有辽育白母牛4 200余头,核心群共有1 100余头,制冻精种公牛9头。辽育白牛共8个家系。外貌整齐,遗传性能稳定,具有生长快、产肉多、耐粗饲、繁殖力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基因内含子4多态性及其对延黄牛肉用性状的影响。选取99头18月龄延黄牛母牛,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直接测序法测定99头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ALDH1A1基因内含子4 SNP与延黄牛肉用性状(体高、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管围、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存在C/T突变位点,共发现3种基因型:TT、TC和CC,2种等位基因:T和C,其中TC为优势等位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发现,该SNP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度(He)相对较低,表明其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该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0.05)。结果表明,ALDH1A1基因内含子4在延黄牛中存在突变,能否作为延黄牛肉用性状的遗传标记有待于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者针对传统上向役用方向进行选择的我国体大力强、肉质细致、育肥潜力较大的优良地方品种——南阳黄牛,具有后躯欠丰满、成熟晚、泌乳量低、生长较慢等缺点,利用当前南阳黄牛场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条件,通过引血杂交改良,扩大杂种头数,加强选育,最后选出理想型杂种公母牛进行自群繁育,培育成拥有2万头数量的南阳肉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延黄牛GSTP1基因第6外显子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关系,本实验选取了89头16月龄延黄牛,采用PCR测序技术对延黄牛GSTP1基因的第6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多态位点产生的不同基因型对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黄牛GSTP1基因第6外显子Chr29:45444249 bp处存在G...  相似文献   

5.
《中国牛业科学》2008,34(1):F0003-F0003
由农业部下达、河南省畜牧局主持,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泌阳县畜牧局承担的培育肉牛新品种项目,通过验收并成功培育出肉用型牛新品种一夏南牛,已由农业部于2007年6月15日向国内外公告。该品种群体稳定的遗传组成为:夏洛来牛37.5%,南阳牛62.5%。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良黄牛品种—南阳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峰  刘波 《家畜生态》2000,21(4):44-46
南阳牛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牛之一 ,1 953年由前华中农科所通过调查而定名。 1 981年国家标准局制定颁布了《南阳牛国家标准》。 1 998年 ,南阳牛群体总数已达1 85.8万头。1 产地与特点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阳盆地白河和唐河流域广大平原地区 ,以南阳市为主要产区 ,除此之外 ,平顶山、许昌、周口、驻马店、开封和洛阳等地市也分布有相当数量。南阳盆地北靠伏牛山 ,东扶桐柏山 ,西依秦岭 ,南临汉江总面积 2 .65万 km2 ,有耕地93hm2 ,人口 1千多万。海拔 4 8~ 2 4 0 0 m,年平均气温 1 5.5℃ ,降雨量 70 0~ 1 2 0 0 mm,无霜期 2 0 0~ 2 …  相似文献   

7.
引进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提高其肉用生产性能,是我国肉牛生产主要途径之一。黑龙江省借鉴国内外肉牛生产经验,不断探索肉牛改良黄牛杂交组合效应,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杂交组合有西门塔尔×黄牛、夏洛来×黄牛、利木赞×黄牛、安格斯×黄牛等,而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为了解二元杂交的F2代改良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上4个肉牛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F2代生长指标、屠宰指标、肉的品质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验,现将试验报告如下:1方法2004年3月16日至5月23日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局“红丰肉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择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论中国的肉牛育种问题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养牛大国,也是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然而还未有自己培训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肉牛育种问题十分迫切。中国的肉牛育种有良好的黄牛选育基础,特别是母牛基础较好。着重肉用性能选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是由役用黄牛培育专门化肉牛的基本技术路线。按肉用指数(BPI)衡量,目前较多黄牛品种还处于“役肉兼用”阶段,个别是黄牛品种(母牛)可达到“肉役兼用”水平。“本品种选育、适量导血”可能是培育我国特色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的较快而稳妥的途径。育种核心目标可以包括保留黄牛若干特征性状,但关键指标是使其BPI达到一定水平;公牛5.6,母牛4.0,以参于国际竞争,并支撑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条件是选育肉牛新品种的极大限制因素,应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2.
BMY牛肉用指数(BPI)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BMY牛的12、24和36月龄的BP I指数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BMY牛BP I指数值随年龄、体高和体重的增长也随之增大,BMY牛的BP I数值达到肉用牛的标准,在12、24和36月龄时公牛分别为2.73、3.28和4.37,母牛分别为2.59、2.76和2.80。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肉牛业生产正掀起一个质量和规模发展的新高潮,牛肉产量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预测,2004年我国的牛肉消费量和牛肉价格仍将稳中有升,这将促进农民饲养肉牛(尤其是杂交牛)的积极性。各地农牧民在选择饲养肉牛的品种、类型或选择杂交公牛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肉牛业生产社会化基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平凉红牛"的肉用指数,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19头"平凉红牛"公牛按同质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头和10头,测定不同月龄的体重及体尺,计算其肉用指数。[结果]18月龄~24月龄,随着年龄、体重、体高的增长,肉用指数也随之增大。24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肉用指数...  相似文献   

15.
牛的肉用指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牛的肉用指数(活重kg/体高cm,BP I)是一区分役用型牛与肉用型牛的易测指标,将役牛转化为肉用型牛,其成年公牛BP I应达5.6以上,成年母牛平均达到4以上,这即是“由役转肉”转化成功的“转折点”。黄牛品种内存在BP I类型的多样性,这为选优转化提供了依据。影响牛的BP I因素包括品种(类型)、饲养条件、年龄和性别等。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公母牛(黄牛)BP I的年龄校正系数,按BP I选牛,可以提早到1~2岁。  相似文献   

16.
从加拿大分两批引进夏洛来和西门塔尔良种肉牛胚胎共34枚,解冻后我国荷斯坦受体母牛,“借腹怀胎”生产人用种牛后代,以代替引进活牛。将进口保存液和自制保存液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进口保存液(53.3%)优于自制保顾液(21.2%),将不同营养状况受体牛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比较,结果营养良好埂优于营养较差乾;将进口冷冻胚胎“借腹怀胎”生产肉用 牛与直接进口活种牛的成本进行比较,结果前者显著低于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验证优良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方法]运用三个杂交组合在民和县用引进的良种肉牛西门塔尔、利木赞和皮尔蒙特牛改良当地黄牛。[结果]表明F1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于本地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明显;在不同杂交后代的比较中,皮×黄F1各年龄段体重均高于西×黄F1、利×黄F1,杂交组合最为理想。[结论]说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具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热带牛(BMY)生长快,产肉性能好。在完全放牧条件下。18月龄体重可达300kg以上,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平均屠宰率达55.53%,平均净肉率为46.30%。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18.10和21.92个百分点,优质切块占胴体重的39.30%,且抗蜱耐热,适应性广,不仅能适应炎热的气候,而且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表现也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三个品种肉牛的部分肉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机选择体重相近的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各30头和中国西门塔尔牛28头,均为3岁的阉牛。依中国牛肉等级评定方法和标准对三个品种牛的大理石花纹、肉色和脂肪颜色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如下: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大理石花纹平均得分分别为1.967、2.650、2.446;肉色平均得分分别为4.443、4.083、4.161;脂肪颜色平均得分分别为1.137、1.167、1.232。试验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和海福特牛的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安格斯牛(P〈0.05),而中国西门塔尔牛与海福特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牛的肉色和脂肪颜色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黄牛资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基础母本资源,对其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依据相关动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养牛学基本知识,说明前辈科学家对黄牛资源的经济类型界定——为“地方品种”——的科学性,并依据数量指标——牛肉用指数(BPI)和牛品种科技含量(K值)指数证明其客观真实性.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将各种牛(Cat-tle)统称为“肉牛”;有人说本地黄牛品种已成为“优秀的肉牛品种”;还有人不顾国内牛数剧减的事实而极力夸大品种内数量.这些在学术上均属学术不端行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作法).背离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识,客观上表现出四方面危害:扰乱国际粮农组织(FAO)通用规则(FAO统计无有“肉牛”项)、搅乱业界内外人心(损害对“肉牛”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抹煞本地黄牛的种质资源价值(冠以“肉牛”而虚化资源意义)、阉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种的种质创新价值(“假似真时真亦假”).对此种种异象应予以厘清,还发展中的中国养牛科学以尊严.本文对黄牛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农业部发布的“2011~2025: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中存有的不周之处也提出了修补意见,以利对黄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持续利用,促进牛肉产业中牛源基础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