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资料,对构成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目标性状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布特点显示,皮棉产量主要集中在900~1 300 kg/hm2,2.5%跨长集中在27~30 mm,比强度集中在18~22 cN/tex,麦克隆值集中在3.7~4.9;从不同年代及不同单位育成品种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皮棉产量明显提高,2.5%跨长和比强度有所改善,但麦克隆值呈逐渐变粗趋势,河北、河南及江苏省育成品种该趋势更加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及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2.5%跨长、比强度及麦克隆值呈显著或不显著的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两组性状之间存在真实的相关关系,单株铃数与2.5%跨长、衣分与麦克隆值的相关性是导致产量和品质两组性状相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ADAA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转基因抗虫棉亲本、两个非转基因抗虫亲本和36个半双列杂交F1的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纤维品质的5个性状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的共同控制,其中麦克隆值、2.5%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以基因显性效应为主,麦克隆值和纤维整齐度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除纤维比强度外,其余4个纤维品质性状都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且影响较大。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纤维比强度与2.5%纤维长度的基因型相关和表型值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加性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显性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比强度与麦克隆值的基因加性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但表型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2代的麦克隆值、伸长率、2.5%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分别为1.0%, 8.5%, 0.8%, 0和2.9%, 无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3.
20年来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析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从“六五”到“九五”期间 ,我国自育陆地棉品种的纤维主体长度或 2 .5 %跨距长度主要集中在2 7~ 30 mm,断裂比强度集中在 1 7~ 2 3c N· tex- 1,麦克隆值集中在 3.7~ 4.9。总体来讲 ,品种品质在纤维长度的阈值、比强度平均值和上限值几个指标上在不断进步 ,麦克隆的阈值呈加宽趋势。与美国棉花品种相比 ,我国品种的纤维长度占有优势 ,比强度略有逊色 ,麦克隆值分布较宽。我们的最大缺陷在于缺少长度在 31 mm以上 ,比强度在2 5 c N· tex- 1以上的陆地棉品种。为满足纺织工业的多种需求 ,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必须及时地调整我们的品种与种植结构 ,尤其要重点培育和推广一批 2 .5 %跨长在 31 mm以上 ,比强度在 2 5 c N· tex- 1以上 ,麦克隆值在 3.7~ 4.2之间的特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纤维品质遗传基础的分子标记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冀棉5号和Acala3080两个陆地棉品种杂交产生分离群体,以SSR、RAPD和SRAP三种方法进行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从1120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46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54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分别以F2和F3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单标记分析,检测出与纤维长度相关的显著标记5个,与纤维整齐度相关的显著标记1个,与纤维比强度相关的显著标记3个,与纤维伸长率相关的显著标记6个,与纤维麦克隆值相关的显著标记4个。其中同时控制长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标记1个,同时控制长度和比强度的标记1个且在两个世代均被检测到。对纤维比强度和麦克隆值各检测到一对显著互作的标记,分别以显加互作和显显互作为主。  相似文献   

5.
新墨西哥的棉花育种计划始于1926年,现已有5代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计划。该项计划已释放了30多个爱字棉1517棉花品种(陆地棉)和无数的纤维品质优良、耐黄萎病的品系,为美国棉花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本研究旨在评价过去75年间释放的爱字棉1517品种和品系产量、棉铃大小、种子指数、皮棉率、纤维强度、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的遗传改良。本研究还采用SSR标记估计了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自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皮棉产量和皮棉率就得到稳步增加,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棉铃大小和种子指数逐渐下降。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纤维强度得到了提高,而且伴随着麦克隆值的稳步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点对棉株纤维品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学 (agriculturalengineeringsystematics)等原理对不同生态点棉株纤维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结果表明 :纤维品质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 ,且在不同生态点纤维品质优劣的大小顺序为C >A >E >D >B >F ;据关联分析表明 ,纤维长度与产量的变化势态接近 ,其次是比强度与整齐度 ,而麦克隆值、气纱品质与产量的变化势态较远 ,而且整齐度是制约纤维长度、比强度的主导因素 ;纤维长度是制约整齐度、气纱品质的主导因素 ,而气纱品质是制约麦克隆值的主导因素 ;据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不同生态点环境条件下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 82 2 4 17% ,而纤维长度、麦克隆值、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仅占总信息量的 6 6 884 9%。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产棉省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唐淑荣  杨伟华 《棉花学报》2006,18(6):386-390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纤维抽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指数、比强度、麦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我国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 mm~29 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 cN.tex-1~29 cN.tex-1,麦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位于长江流域棉区的几个产棉省(如江西、湖北、湖南)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指数、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其它省份,但麦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西北内陆棉区(新疆)的麦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黄河流域棉区主产棉省纤维指标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  相似文献   

8.
棉花纤维品质年际间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河北省1994—2003年中棉所12的纤维品质资料分析年际间变化的主要指标和主因子。结果表明:比强度是纤维品质中年际间变化最大的品质指标。第一个公共因子与2.5%跨长和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和0.715,可认为是长度强力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与麦克隆值的相关系数为0.789,可认为是麦克隆因子。纤维品质与铃期(7-10月)气象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铃期平均气温是影响绒长强力因子的主要气象因素,铃期降雨是影响麦克隆值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9.
温光条件对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棉1号为试验品种,在江苏不同生态区设立试验点,研究温、光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地点温光因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4桃纤维品质的温光因子不同。影响纤维长度的主要是气温日较差,影响伏前桃和早秋桃比强度主要是最高温度,影响伏桃比强度的主要是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晚秋桃比强度则主要受最高温度和气温日较差的调控。影响伏前桃麦克隆值的主要是最低温度和日均温,对伏桃和早秋桃纤维麦克隆值有明显影响的是日照时数,影响晚秋桃麦克隆值的主要是气温日较差。  相似文献   

10.
陆海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F1群体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个陆地棉品种(系)和3个海岛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2个,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AD)遗传模型,通过对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为:纤维整齐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纤维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及伸长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所有的性状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效应;麦克隆值只受显性效应控制,其它4个性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的显性效应值分别大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值;所有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都很小。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和伸长率的广义遗传率都非常高,整齐度的广义遗传率较小。这些结果表明,除纤维强度外陆海杂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中显性遗传效应明显,与陆陆杂种及海海杂种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结果不同。长度、强度、整齐度和伸长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麦克隆值有显著的负向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通过陆海杂交利用海岛棉的优质纤维性状时,强度宜早代选择,而其它性状的选择不宜太早。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沙棘研究方面的有关文献,全面地综述了沙棘属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国内外沙棘育种情况,归纳并总结了俄罗斯的两个阶段的沙棘育种,并为中国沙棘今后的育种方向和育种趋势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R15 0 ,T89,T2 4 2及 982 9模型的建立 ,遗传育种模型建立的技术策略、技术路线、性状操作、育种选择等 ,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水稻定向育种的定向性和快周期性。还就建立与应用遗传育种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彝族传统畜牧养殖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彝族生物多样性观念分析为基础,总结了彝族传统畜牧养殖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影响了彝族人对自然的认识,在彝族的观念中,多样性的存在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一个拥有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世界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不同动物具有生产和生态作用的不同,彝族以畜牧养殖的动物多样性满足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依靠环境和植物的多样性,通过季节性轮牧、火焚等措施恢复草场植被,利用森林树木、农副产品补充饲料不足,采用多种动物的野外混牧节约放牧所需的劳动力,彝族多样性养殖得以持续;在放牧中,通过畜禽与野物的交配,不同类群畜禽的交配,利用不同动物对其他动物繁育的辅助作用,彝族人在获得优良品种的同时,维护了自然动物的多样性。现代畜牧养殖应借鉴彝族传统畜牧养殖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在现有发展与保护措施下,重塑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自然观念,发展与环境和农业生产相适宜的畜牧技术,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多样性畜禽品种的生态和生产价值增加畜牧业和农业收益,实现畜牧养殖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而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本研究就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稻瘟病广谱抗原和抗病基因、隐性抗病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近一半的抗病基因是通过F2分离群体鉴定的,目前已定位的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超过86个,微效基因约350个,应用图位克隆等方法,20个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和2个微效基因已从不同的水稻品种中被克隆。这些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是有效开展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的基础。最后,结合笔者从事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的工作实践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各类型抗性基因的生产应用,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最终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国内外红掌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提出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红掌育种工作的开展,加强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和效果是红掌育种方法研究的重点;突破红掌单倍体诱导技术、弄清主要观赏性状的倍性效应及其机理,是建立综合高效红掌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的关键;建立快速高效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是红掌育种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遏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既利用水稻自身的抗虫性。迄今为止,已经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成功鉴定出30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其中26个主效抗性基因已被定位,显性基因Bph14已成功克隆,但仅少量主效抗性基因被育种家利用并培育出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生物型和抗性机理、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基础及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趋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月季育种技术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引种筛选育种、 杂交育种、 芽变育种、 诱变育种、 分子育种等主要育种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报道, 总结了各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并进行了展望, 提出将分子育种技术的先进手段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 并且注重国际交流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同时深入对月季发育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才能更有效地获得新品种的观点, 以期为月季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杂交组合的青海互助八眉二元母猪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保护地方猪品种,挖掘青海互助八眉猪生产性能。本试验以长白、大约克和白色杜洛克为父本青海互助八眉猪为母本,所产的二元母猪成熟后再与长白、大约克和白色杜洛克杂交,在此过程中对比研究不同杂交组合的二元母猪生长性能及繁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长×八二元仔母猪的初生重、21日龄重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长×八和白杜×八二元后备母猪乳头对数显著高于大×八组;2—4月龄长×八二元母猪生长性能极显著高于白杜×八组(P<0.01);长×八组合的二元后备母猪的体长和胸围极显著高于白杜×八组和大×八组(P<0.01);长×八二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白杜×八和大八二元母猪(P<0.05)。  相似文献   

19.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育种新技术是指除传统的自然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以外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组培育种、航天育种、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较大潜力的育种技术。笔者曾对多种高粱育种新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应用,目前已建立了高粱育种新技术体系,筛选出了优良恢复系材料,育成了优良杂交种。本文以笔者的研究应用实践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道,对不同育种新技术的特点、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探讨。着重指出,与常规育种相比,高粱育种新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适用于改变个别简单遗传性状;育种周期短,后代稳定快,田间试验规模小:变异量相对较小但能获得新的特异性状。  相似文献   

20.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苏淮安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33°33′ N),冬季低于5℃的天数达112天,所有冬小麦都能通过春化,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0.2℃以上,春小麦也可以安全越冬。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利用中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以及冬春性小麦品种在淮安地区开展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把轮回选择交配圃中生产的具有很高潜在育种价值的材料向全国更多地方的小麦育种单位提供,建立供种与优良材料部分返还制度,把冬春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的优越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投入小,效益高的小麦育种体系,并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为提高小麦育种成效、丰富小麦育种手段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将以解决淮北地区小麦迟播、早熟、高产间矛盾;构建抗赤霉病轮回群体,创造出优异的赤霉病抗源;以轮回群体为材料诱导小麦单倍体育种;加强同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引入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丰富群体的遗传变异;加强与矮败小麦育种体系单位的协作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以期培育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