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军 《中国种业》2013,(12):84-84
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国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旱区农业抗旱节水增收的新路子。2008年以来,金昌市农技中心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抑蒸、增温保墒、汇流集雨等诸多技术优势的启发下,引进该项技术在灌溉农业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为灌区农田节水探索出了一条高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以及不同时期全膜双垄沟覆膜栽培条件对土壤的温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土壤含水量、地温、叶面积、干物质等指标均高于半膜覆盖栽培,半膜栽培又高于露地栽培;在全膜覆盖下,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各项指标均高于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而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又高于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和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同时,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尤其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相对于露地、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分别增产313%、9.22%、17.61%、27.40%.  相似文献   

3.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4.
利用农业经济评价方法,对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高,且它的生产能力比其他种植模式更具有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因此,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不仅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而且有助于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安贵 《种子世界》2012,(2):10-12
1存在的问题1.1 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机井年久失修,出水量严重不足.二是大田节水农艺措施推广滞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应用率较低,制种基地旱情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王静  张天佑 《作物杂志》2011,27(4):85-88
在推广应用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基础上,利用农业经济评价方法,对其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高,其生产能力比其他种植模式更具有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两年"种植模式不仅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而且有助于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第二大农作物,其年播种面积1.5万hm2,其产量的变化对秦州区的粮食生产影响较大。近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玉米的生长环境和种植区域,使玉米的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时因地的合理密植是玉米增产的关键,良种良法配套才能使玉米增产增收。为此,选用秦州区的主栽玉米品种沈单16号,在做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旨在找出适宜于秦州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对春玉米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双垄沟播(T3),半覆膜双垄沟播(T4)两种种植方式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是有效的杭旱保苗种植方式,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T2)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显著。T3和T4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早春干旱地区玉米的出苗率,改善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从而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两者比较,全覆膜双垄沟播更优于半覆膜双垄沟播方式。此外,两种覆膜播种方式可以减少田间管理和浇水费用以减少投入,从而达到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9.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甘肃省旱作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技术。近几年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发展,2010年全省已种植1000万亩。由于此项技术的带动,促成了甘肃成为全国的玉米生产大省,对于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新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静宁县油葵的增产潜力,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介绍了油葵旧膜全膜双垄沟播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覆膜模式不断改进。通过设置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垄作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4种覆膜模式和不覆膜露地条播(对照)5种方式种植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栽培产量最高,达3364.7kg/hm2,较对照增产47.5%,为陇东旱地大豆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农技中心依托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结合本县实际,在海拔1100~1350米的旱塬区,以高产创建为目标,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基础,将"玉米优良新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配方施肥、膜下除草、施用锌肥、化控增密"等六项技术优化组装集成,探索总结出了旱塬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通过2011~2015年5年试验、示范、推  相似文献   

14.
在陇东旱塬区正常的土壤环境和气候背景下,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其后茬亚麻的出苗率、密度(幼苗期至成熟期)、株高(枞形期至成熟期)、根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地上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果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覆盖普通白色地膜处理分别降低2.21%、3.39%~3.67%、0.04~2.05cm、0.00~6.33mg/株、8.33~84.67mg/株、0.55粒/果、0.06g和2.66%,有效分茎数、蒴果数则较覆盖白色地膜处理分别增加0.04个/株和0.69果/株。但除地上部在始花期的干重在2种地膜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在2种地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看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效应多较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当茬口安排趋紧时,对于覆盖了化学除草地膜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其后茬可安排种植亚麻。  相似文献   

15.
张国林 《种子科技》2011,29(12):35-36
苗全苗齐苗壮是全膜覆盖玉米丰产的基础,缺苗断垄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实践,对造成全膜覆盖玉米缺苗断垄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宝进 《种子科技》2017,(10):54-55
结合阳曲县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种植上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高产技术,以此来提高土壤水分和温度、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等,从而获得玉米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合理 《中国种业》2009,(12):24-24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全省的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前茬作物收获后,如何有效利用保留的完整地膜,成了农技人员探索、研究的课题。齐寿乡农业中心在生产实践中根据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合理采用免耕栽培,减少了工作量。节约了土地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地膜周年覆盖。减少了蒸发,增加了土壤墒情,增强了抗旱程度;  相似文献   

18.
<正>陇中黄土高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实现了春种玉米、秋播小麦、一膜两年用、免耕少耕、费少效高,使旱作区粮食的生产实现了新突破。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降雨,保证春季玉米正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造成的影响,将地膜覆盖、等行距种植、半膜双垄沟播等距种植模式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长度、根干比重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半膜双垄沟播等距种植模式的运用可显著加快根系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原州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条件下玉米新品种展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是集垄面集水、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高效旱作农业技术,选出抗旱、高产、稳产品种是提高该项技术增产潜力的重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